汽车气囊的性能改善型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776630 阅读:2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气囊的性能改善型模块,是一种安装在汽车驾驶席或副驾驶席保护乘客的气囊,具体而言,将气囊垫的形状设计成上、下腔分开展开,在展开初期气体只填满上腔,防止给乘客造成伤害,依次填满上腔后,向下前方填满下腔,满足动态(Dynamic)性能的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气囊(100)分为上、下腔(110)、(120),上、下腔(110)、(120)相互接触的部位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气体通道(130),使流入到气囊(100)的气体从上腔(110)流入到下腔(120),在下腔(120)完全打开的状态下,上述下腔(120)中形成释放气体的排气孔(venthole)(140),以保护乘客的安全。(*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安装在汽车驾驶席或副驾驶席保护乘客的气囊,具体 而言,涉及一种当乘客处于非正常就座状态时,通过使气囊依次展开而在车辆 冲撞事故中保护乘客的汽车气囊的性能改善型模块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汽车乘客处于非正常就座状态下发生车辆冲撞事故时,即使气 囊正常工作,乘客还是会由于气囊受到更大的伤害或甚至死亡。因此,有规定指示,应采用非正常就座状态时停止气囊工作或减少伤害的 展开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对乘客的伤害。对于满足上述规定的传统方法而言,为了满足非正常就座状态下降低伤害程度的展开方式,如图l、图2所示,采用通过注入装置2向气囊1内部注入气体 时,急剧降低充气机的压力,或初期释放更多的气体降低初始压力的方法。但是,采用上述方法很难同时满足动态性能(25MPH UNBELT, 35MPH NCAP),所以将气囊的展开方法变为非展开的方法成为了主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车辆冲撞事故中为降低非正常就座姿势的乘 客受伤程度而采用的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将气囊垫设计成分为上、下腔展开的 形状,在展开初期气体只填充上腔,防止气体沿着挡风坡璃给乘客造成伤害, 填满上腔后依次填充前方下腔,满足动态性能。本技术实现上述目的的解决手段有,将气囊垫形状设计成上、下腔, 其中,上腔和下腔相互连接,形成贯穿上腔的前上方与下腔的后上方的气体通 道。此时,上腔和下腔具有相互不同的空间,接触面相互粘贴在一起,上述相 互接触的一面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气体通道,空气的流动从上腔流向下腔, 在下腔完全打开的状态下,上述下腔中形成释放气体的排气孔,以保护乘客的 安全。并且,上述气体通道形成在各个腔的前端部,控制气体的流动,将气囊的 展开方式变为非展开方式。因此,本技术中气囊的展开为非展开方式,能够产生车辆冲撞事故中 对非正常就座姿势的乘客降低伤害的效果,在性能优化(Turning)方面,具有从 上腔流入到下腔的孔(Hole),容易进行优化,在最初下腔展开的状态下支撑乘 客的头部,及时约束头部的碰撞,具有持续保护乘客的优点。附图说明图l为传统气囊的立体图2为传统气囊与注入装置组合的截面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4为图3所示实施方式的结合状态截面图5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状态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构成而言,如图3和图4所示,气囊100分为上、 下腔IIO、 120,上、下腔IIO、 120相互接触的部位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气体通 道130,以使流入到气囊100的气体从上腔110流向下腔120,在下腔120完全打开 的状态下,上述下腔120中形成释放气体的排气孔(venthole)140,以保护乘客的 安全。此时,上述气体通道130位于上腔110的前上方和下腔120的后上方。 并且,上述下腔120在没有流入气体的状态下,维持真空状态,紧贴在上腔 IIO的前方。因此,如上所述构成的本技术中,气囊100在发生车辆冲撞等事故中完 全打开的顺序是,如图5所示,起初充气机中发生的气体流入上腔110,随着气 体的继续流入,上腔110完全展开后,通过气体通道130开始流入下腔120。如此,随着气体继续流入下腔120,下腔120完全展开后,为了防止乘客受 到气囊100带来的二次伤害,通过下腔120中形成的排气孔(vent hole) 140释放剩 余气体。安装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气囊100后,设定冲撞事故等状况,气囊100保护 非正常就座姿势的乘客,防止因气囊100造成的二次伤害的原理,现进一步详细 说明如下。最初冲撞时,乘客在惯性的作用下上身往前倾,上身将碰撞到前面的挡风 玻璃。因此,气体首先只将气囊100的上腔110填满,防止给乘客造成伤害,然后, 乘客的上身向下弯曲,此时气囊100的上腔110完全打开,接着通过气体通道130 向下腔120注入空气,使下腔120完全打开以按住乘客的头部。此时,流入下腔120的气体是通过气体通道130流入,以调节气体通道130的 大小来调整施加给乘客的冲击量。并且,如果气囊100的上、下腔IIO、 120都处于完全展开的状态下,气体 的继续流入会增加下腔120的强度,所以乘客容易受到气囊100带来的二次伤 害,但当流入下腔120的气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通过下腔120中形成的排 气孔(vent hole) 140,流入下腔120的气体会往外释放,使压住乘客头部的下腔 120维持适当的压力水平,因此能够防止气囊给乘客造成二次伤害。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气囊的性能改善型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100)分成上、下腔(110)、(120),所述上、下腔(110)、(120)相互接触的部位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气体通道(130),使流入到气囊(100)的气体从上腔(110)流入到下腔(120),所述下腔(120)中形成释放气体的排气孔(140)。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汽车气囊的性能改善型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 气体通道(130)位于上腔(110)的前上方与下腔(120)的后上方。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汽车气囊的性能改善型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 下腔(120)在没有流入气体的状态下维持真空状态,紧贴在上腔(110)的前方。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气囊的性能改善型模块,是一种安装在汽车驾驶席或副驾驶席保护乘客的气囊,具体而言,将气囊垫的形状设计成上、下腔分开展开,在展开初期气体只填满上腔,防止给乘客造成伤害,依次填满上腔后,向下前方填满下腔,满足动态(Dynamic)性能的技术,将气囊(100)分为上、下腔(110)、(120),上、下腔(110)、(120)相互接触的部位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气体通道(130),使流入到气囊(100)的气体从上腔(110)流入到下腔(120),在下腔(120)完全打开的状态下,上述下腔(120)中形成释放气体的排气孔(venthole)(140),以保护乘客的安全。文档编号B60R21/23GK201347045SQ20082017969公开日2009年11月18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9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9日专利技术者孙福明 申请人:上海现代摩比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气囊的性能改善型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100)分成上、下腔(110)、(120),所述上、下腔(110)、(120)相互接触的部位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气体通道(130),使流入到气囊(100)的气体从上腔(110)流入到下腔(120),所述下腔(120)中形成释放气体的排气孔(140)。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福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现代摩比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