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复旦大学专利>正文

柘树总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73330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中药制药领域,涉及柘树总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以含量较高、活性较好的异戊烯基口酮化合物为定量指标,提供了总黄酮含量高、质量可控、稳定,药效显著的柘树总黄酮提取物。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柘树总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其中总黄酮含量为50-90%,异戊烯基口酮化合物含量为10-30%。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制备方法提纯工艺经济、简便、适用于工业化大生产。所得提取物具有显著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和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可作为原料用于制成抗肿瘤药物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滴丸等及复方制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中药制药领域,涉及柘树总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柘树Cudrania tricuspidata(Carr.)Bur.为桑科(Moraceae)柘属植物,又名柘木,其根入药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经、健脾益胃及消炎止痛等功效,临床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脾虚泄泻及黄疸等症,近年来又用于治疗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 八十年代初,上海中药二厂将柘树根的提取液制成柘木糖浆,用于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有一定疗效,但该制剂存在剂型老化,活性成分不明,缺少定量的质量标准等缺陷,因此直接影响其制备工艺的科学性和临床疗效。上海中药研究所在柘木糖浆剂的基础上对制备工艺进行了改进,相关技术为1.“一种含柘木提取物的固体制剂及制备方法”,公开号CN 1515294A。其中公开了所制备的提取物,以7-葡萄糖-山奈酚为对照品,总黄酮含量为3-40%,7-葡萄糖-山奈酚的含量为0.3-4%。但该技术得到的提取物,总黄酮含量较低,达不到有效部位总黄酮含量大于50%的标准;并且该法以7-葡萄糖-山奈酚为定量分析的对照品,而该化合物是否为提取物中的抗肿瘤有效成分有待进一步证明;此外,该方法所得提取物的体内外抗肿瘤药效试验表明,受试样品浓度高,抗肿瘤效果不显著。 另有文献报道,柘树根黄酮提取物具有抗肿瘤活性,并涉及提取物的制备工艺,相关技术为2.中医药学报,1998,5,47-48;3.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3)75-77。但上述两种技术得到的提取物,总黄酮含量较低,药效不理想;或因提取物中有效成分未知,选用芦丁作为对照品进行总黄酮的含量测定,而迄今为止,未见文献报道柘树根中含有芦丁。 现有技术对柘树根的抗肿瘤活性成分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发现其有效成分为多种异戊烯基口山酮化合物(4.Bioorganic&Medicinal Chemistry,2004,12(8)1947-1953;5.Chemistry&Biodiversity,2005,2(1)131-138;6.“异戊烯基口山酮类化合物及其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公开号CN 1557815A)。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柘树总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 本专利技术以含量较高、活性较好的异戊烯基口山酮化合物为定量指标,提供了总黄酮含量高、质量可控、稳定,药效显著的柘树总黄酮提取物。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有效部位提取物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以总黄酮含量和/或异戊烯基口山酮化合物含量为定量指标,其中总黄酮含量为50-90%,异戊烯基口山酮化合物含量为10-30%。 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异戊烯基口山酮化合物含量是化合物柘树口山酮乙、柘树口山酮丁、柘树口山酮己和macluraxanthone B4种异戊烯基口山酮的含量之和。 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方法制备柘树总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 (1)提取 粉碎柘树根后,用65-95%含水乙醇渗漉或加热回流提取,将提取液浓缩备用; (2)纯化 将上述所得浓缩液进行大孔树脂吸附,用5-50%C1-C5的低级醇水溶液淋洗除去杂质后,用50-95%C1-C5的低级醇洗脱,将洗脱液浓缩至干或除去低级醇后喷雾干燥,得提取物。 具体通过下述步骤 将粉碎的柘树根用65-95%含水乙醇渗漉,溶媒用量约为生药量的4-15倍;或用65-95%含水乙醇热提3次,每次溶媒用量约为生药量的4-12倍;提取液浓缩后进行大孔树脂吸附,(大孔树脂为聚苯乙烯型多孔性吸附树脂,如D101、AB-8、SIP1300、HP-20型大孔树脂等),用浓度较低的低级醇水溶液淋洗除去杂质,低级醇为甲醇、乙醇或丙醇等C1-C5醇类,其浓度为5-50%,再用浓度较高的低级醇洗脱,其浓度为50-95%,将洗脱液浓缩至干或除去乙醇后喷雾干燥,得本专利技术的柘树总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总黄酮含量为50-90%,异戊烯基口山酮化合物含量即柘树口山酮乙、柘树口山酮丁、柘树口山酮己和macluraxanthone B4种异戊烯基口山酮的含量之和为10-30%。 所得柘树总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的成分分析经硅胶、ODS、MCI CHP-20P等正反相柱层析得到通式(I)的化学结构,用波谱方法鉴定结构,即上述4个异戊烯基口山酮化合物柘树口山酮乙、柘树口山酮丁、柘树口山酮己和macluraxanthoneB, 其中, R1=R4=H R2=OH 化合物为柘树口山酮乙; 或 R4=R5=H时, 化合物为柘树口山酮丁; 或 R4=R5=H时, 化合物为柘树口山酮己; 或 R4=R5=H时, 化合物为macluraxanthone B。 所得柘树总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进行含量测定 (1)总黄酮的含量以柘树口山酮乙为对照品,采用比色法测定柘树根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显示,柘树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为50-90%,达到有效部位的要求。 (2)4种异戊烯基口山酮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法(HPLC-UV)测定柘树口山酮乙、柘树口山酮丁、柘树口山酮己和macluraxanthone B的含量,结果表明,上述4种异戊烯基口山酮的含量之和为10-30%。 为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提取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对本专利技术提取物进行了体外抑制人肿瘤细胞增殖的试验以及体内抑制SGC-7901裸鼠移植瘤增殖试验。由于新生血管形成是肿瘤持续生长的必要条件之一,抑制新生血管形成是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因此将本专利技术提取物进行了抗新生血管形成作用的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本专利技术提取物在体外能够显著抑制人胃癌(SGC-7901、BGC-823)、肝癌(SMMC-7721)、结肠癌(HCT)等人消化系统肿瘤细胞的增殖;体内能够显著抑制SGC-7901裸鼠移植瘤的增殖;对新生血管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肿瘤细胞,购自中科院上海细胞所。 本专利技术的制备方法其提纯工艺经济、简便、适用于工业化大生产。所得提取物可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 本专利技术柘树总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可作为原料用于制成药物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滴丸等及复方制剂,用于抗肿瘤药物。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 100公斤粉碎后的柘树根Cudrania tricuspidata(Carr.)Bur.,用70%乙醇500升浸泡12h后渗漉,收集渗漉液1000升,浓缩至10升,用15%乙醇稀释至500升,以4BV/h的流速通过100升HP-20型大孔树脂柱,依次用500升30%乙醇淋洗除去杂质,再用500升90%乙醇洗脱,收集洗脱液,浓缩至干,得本专利技术的柘树总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重500g,总黄酮含量为60%,4种异戊烯基口山酮的含量之和为13%。 实施例2 100公斤粉碎后的柘树根Cudrania tricuspidata(Carr.)Bur.,投入提取罐,在90-100℃用80%乙醇热提3次,每次溶媒用量为4-12倍,每次提取时间为90分钟,合并3次提取液,浓缩至10升,用20%乙醇稀释至500升,以4BV/h的流速通过100升SIP1300型大孔树脂柱,依次用500升40%乙醇淋洗除去杂质,再用500升85%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柘树总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其特征在于以总黄酮含量和/或异戊烯基口山酮化合物含量为定量指标,其中总黄酮含量为50-90%,异戊烯基口山酮化合物含量为10-30%。

【技术特征摘要】
1.柘树总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其特征在于以总黄酮含量和/或异戊烯基口山酮化合物含量为定量指标,其中总黄酮含量为50-90%,异戊烯基口山酮化合物含量为10-30%。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柘树总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异戊烯基口山酮化合物为柘树口山酮乙、柘树口山酮丁、柘树口山酮己和macluraxanthone B,其含量为所述柘树口山酮乙、柘树口山酮丁、柘树口山酮己和macluraxanthone B的含量之和。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柘树总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异戊烯基口山酮化合物具有式(I)的化学结构其中,R1=R4=HR2=OH化合物为柘树口山酮乙;或R4=R5=H时,化合物为柘树口山酮丁;或R4=R5=H时,化合物为柘树口山酮己;或时,化合物为macluraxanthone B。4.权利要求1的柘树总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的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爱君黄建明朱国福翁伟宇王枚博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