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下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53302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即使在从车辆的前方输入的前表面撞击负荷集中于车宽方向的单侧时,也能够可靠地将该前表面撞击负荷向车身下部的前后骨架部分散传递。在动力单元(1)因车辆的右侧前表面的侧偏撞击负荷而向后方移动时,副车架(7)的右侧连结臂(7G)、发动机后支架(7E)及左右的制动器(7H、7I)接受来自动力单元(1)的侧偏撞击负荷,抑制动力单元(1)中产生意外的旋转力。副车架(7)主要通过右侧梁(7D)、右侧的负荷传递梁(7J2)、中间部的左右的负荷传递梁(7J3、7J4)四个路径将侧偏撞击负荷向右侧的前纵梁(4)的后部(4A)和左右的通道加强件(5、5)分散传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下部结构,详细地说,涉及一种构成为将从车辆的前方输入 的前表面撞击负荷向配置于车身下部的多根前后骨架部传递的车身下部结构。
技术介绍
动力单元配置在前部的车辆中,在前表面撞击时,动力单元受到前表面撞击负荷 而向后方的驾驶室侧移动,有时由于该动力单元向后方移动导致驾驶室的前部被挤坏(参 照专利文献1)。尤其是,在前表面撞击的方式为侧偏撞击或杆撞击等前表面撞击负荷集中 于车宽方向的单侧时,有时动力单元被较大幅度地压入后方的驾驶室侧而导致驾驶室的前 部被较大幅度地挤坏。于是,为了抑制这样的车辆的前表面侧偏撞击时的动力单元引起的驾驶室的变 形,目前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车身结构。例如,提出了下述的车身结构在车架上设有在从动 力单元向前轮传递驱动力的左右的传动轴向后方移动时进行阻挡的一对制动器(参照专 利文献2)。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8-133125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2-321648号公报可是,专利文献2记载的车身结构中,如车辆的前表面侧偏撞击或前表面与柱 状物撞击那样前表面撞击负荷集中于车宽方向的单侧时,撞击负荷集中在撞击侧的制 动器上,动力单元中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下部结构,是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具备可将从车辆前方输入的撞击负荷向后方传递的悬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构件的后部在车宽方向的四点上与车身的左右一对纵梁及左右一对通道加强件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7-12-7 2007-317240一种车身下部结构,是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具备可将从车辆前方输入的撞击负荷向后方传递的悬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构件的后部在车宽方向的四点上与车身的左右一对纵梁及左右一对通道加强件结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构件为面板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构件为框状,且在内侧具 有向车身的前方展开为扇状而延伸的负荷传递梁。4.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悬架构件侧的前 部在车宽方向上扩展的扇状的结合部件作为将所述悬架构件的后部至少与所述通道加强 件结合的部件。5.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悬架构件侧的前 部在车宽方向上打开而分岔的V字状的结合部件作为将所述悬架构件的后部至少与所述 通道加强件结合的部件。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件具有形成于车宽 方向的外侧部位且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外侧骨架部、和形成于车宽方向的内侧部位且 前部朝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坂直哉玉腰浩史森健雄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