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即使在从车辆的前方输入的前表面撞击负荷集中于车宽方向的单侧时,也能够可靠地将该前表面撞击负荷向车身下部的前后骨架部分散传递。在动力单元(1)因车辆的右侧前表面的侧偏撞击负荷而向后方移动时,副车架(7)的右侧连结臂(7G)、发动机后支架(7E)及左右的制动器(7H、7I)接受来自动力单元(1)的侧偏撞击负荷,抑制动力单元(1)中产生意外的旋转力。副车架(7)主要通过右侧梁(7D)、右侧的负荷传递梁(7J2)、中间部的左右的负荷传递梁(7J3、7J4)四个路径将侧偏撞击负荷向右侧的前纵梁(4)的后部(4A)和左右的通道加强件(5、5)分散传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下部结构,详细地说,涉及一种构成为将从车辆的前方输入 的前表面撞击负荷向配置于车身下部的多根前后骨架部传递的车身下部结构。
技术介绍
动力单元配置在前部的车辆中,在前表面撞击时,动力单元受到前表面撞击负荷 而向后方的驾驶室侧移动,有时由于该动力单元向后方移动导致驾驶室的前部被挤坏(参 照专利文献1)。尤其是,在前表面撞击的方式为侧偏撞击或杆撞击等前表面撞击负荷集中 于车宽方向的单侧时,有时动力单元被较大幅度地压入后方的驾驶室侧而导致驾驶室的前 部被较大幅度地挤坏。于是,为了抑制这样的车辆的前表面侧偏撞击时的动力单元引起的驾驶室的变 形,目前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车身结构。例如,提出了下述的车身结构在车架上设有在从动 力单元向前轮传递驱动力的左右的传动轴向后方移动时进行阻挡的一对制动器(参照专 利文献2)。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8-133125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2-321648号公报可是,专利文献2记载的车身结构中,如车辆的前表面侧偏撞击或前表面与柱 状物撞击那样前表面撞击负荷集中于车宽方向的单侧时,撞击负荷集中在撞击侧的制 动器上,动力单元中产生以该制动器为起点的旋转力。因此,担心不能将前表面撞击 负荷可靠地从动力单元分散传递到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纵梁、门槛、通道加强件 (tunnelreinforcement)等车身的前后骨架部。
技术实现思路
于是,本专利技术的课题为提供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即使在从车辆的前方输入的前 表面撞击负荷集中在车宽方向的单侧时,也能够将该前表面撞击负荷可靠地分散传递到车 身下部的前后骨架部。本申请的第一技术方案的车身下部结构,具备撞击负荷传递部件,所述撞击负荷 传递部件接受向配置于车辆前部的动力单元输入的车辆的前表面撞击负荷且向配置在车 身下部的多根前后骨架部传递,其特征为,撞击负荷传递部件具有从动力单元的车宽方向 的两侧部分及中间部分接受车辆的前表面撞击负荷的至少三个负荷接受点。第一技术方案的车身下部结构中,若在车辆的前表面撞击时该前表面撞击负荷向 动力单元输入,则撞击负荷传递部件通过至少三个负荷接受点从动力单元的车宽方向的两 侧部分及中间部分接受车辆的前表面撞击负荷。而且,该撞击负荷传递部件不会使动力单 元发生意外的旋转力,而将由动力单元接受的前表面撞击负荷可靠地向车身下部的多根前 后骨架部分散传递。第一技术方案的车身下部结构中,优选撞击负荷传递部件具有至少四个负荷传递3点,用于将前表面撞击负荷向配置于车身下部的车宽方向的两侧部分及中间部分的至少四 根前后骨架部传递。该情况下,撞击负荷传递部件能够将由动力单元接受的前表面撞击负 荷向车身下部的至少四根前后骨架部分散传递,且也能够应对车辆的前表面侧偏撞击或前 表面杆撞击。另外,第一技术方案的车身下部结构中,优选撞击负荷传递部件具有多个负荷传 递路径,用于将前表面撞击负荷从至少三个的各负荷接受点向至少四个负荷传递点中的两 点传递。该情况下,撞击负荷传递部件能够通过多个负荷传递路径将由动力单元接受的前 表面撞击负荷可靠地向车身下部的至少四根前后骨架部分散传递,且也能够应对车辆的前 表面侧偏撞击或前表面杆撞击。在此,第一技术方案的车身下部结构中,撞击负荷传递部件可作为车身下部的悬 架构件或副车架构成,前后骨架部可作为车身下部的纵梁、门槛及通道加强件构成。本申请的第二技术方案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具备可将从车辆前方输入的撞击 负荷向后方传递的悬架构件,其特征为,悬架构件的后部在车宽方向的四点上与车身的左 右一对纵梁及左右一对通道加强件结合。第二技术方案的车身下部结构中,若在车辆的前表面撞击时该前表面撞击负荷从 车辆的前方向悬架构件输入,则悬架构件将该撞击负荷可靠地向车身下部的左右一对纵梁 及左右一对通道加强件分散传递。第二技术方案的车身下部结构中,悬架构件既可以是面板状,也可以是在内侧具 有向车身的前方展开成扇状而延伸的负荷传递梁的框状。另外,第二技术方案的车身下部结构中,作为将悬架构件的后部至少与通道加强 件结合的部件,优选具备悬架构件侧的前部在车宽方向上扩展的扇状的结合部件、或悬架 构件侧的前部在车宽方向上打开而分岔的V字状的结合部件。在此,优选扇状的结合部件或V字状的结合部件具有在车宽方向的外侧部位形成 且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外侧骨架部、和在车宽方向的内侧部位形成且前部朝向车宽方 向的内侧倾斜地延伸的内侧骨架部,内侧骨架部优选前部朝向车身前部的从左右方向中央 部到左右单侧的区域而倾斜地向前方延伸。该情况下,在车辆的前表面撞击负荷集中于车宽方向的单侧时,靠车宽方向的单 侧配置的一方的扇状结合部件或V字状结合部件的外侧骨架部将前表面撞击负荷至少向 单侧的通道加强件分散传递,并且靠车宽方向的相反侧配置的另一方的扇状结合部件或V 字状结合部件的内侧骨架部将前表面撞击负荷至少向相反侧的通道加强件分散传递。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技术方案的车身下部结构,由于撞击负荷传递部件通过至少三 个负荷接受点从动力单元的车宽方向的两侧部分接受向动力单元输入的前表面撞击负荷, 所以即使在车辆的前表面撞击负荷集中于车宽方向的单侧时,也不会使动力单元产生意外 的旋转力,而能够将向动力单元输入的前表面撞击负荷可靠地向车身下部的多根前后骨架 部分散传递,能够确保前后骨架部的刚性。其结果是,能够将动力单元被压入驾驶室侧而挤 坏驾驶室的前部的情况防止于未然。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技术方案的车身下部结构,由于悬架构件的后部在车宽方向的 四点上与车身的左右一对纵梁及左右一对通道加强件结合,所以即使在车辆的前表面撞击 负荷集中于车宽方向的单侧时,也能够将该前表面撞击负荷可靠地从悬架构件的后部向车身下部的前后骨架部即左右一对纵梁及左右一对通道加强件分散传递,能够确保前后骨架 部的刚性。其结果是,能够将因前表面撞击负荷而导致驾驶室的前部被挤坏的情况防止于 未然。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从车身的前侧下方观察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的立体 图;图2是在拆除了图1所示的动力单元及车轮的状态下表示的与图1对应的立体 图;图3是从前侧上方观察作为图1及图2所示的撞击负荷传递部件的副车架而表示 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的车辆的前表面侧偏撞击负荷的传递状 况的与图1对应的立体图;图5是从车身的下方观察图4所示的车辆的前表面侧偏撞击负荷的传递状况而表 示的车身下部结构的仰视图;图6是表示将图5所示的发动机横置型的动力单元变更为发动机纵置型的动力单 元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与图5对应的仰视图;图7是从车身的下方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而表示的仰视图;图8是从车身的下方观察图7所示的左侧结合部件而表示的局部立体图;图9是图7所示的右侧结合部件的剖面图,(a)是沿图7的a_a线的剖面图,(b) 是沿图7的b-b线的剖面图,(c)是沿图7的c-c线的剖面图;图10是说明图7所示的左侧结合部件的内侧骨架部的倾斜状态的与图7对应的 仰视图;图11是从车身的下方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的前表面撞击负荷的传 递状况而表示的与图7对应的仰视图;图12是从车身的下方观察目前结构的车身下部结构的前表面撞击负荷的传递状 况而表示的与图11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下部结构,是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具备可将从车辆前方输入的撞击负荷向后方传递的悬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构件的后部在车宽方向的四点上与车身的左右一对纵梁及左右一对通道加强件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7-12-7 2007-317240一种车身下部结构,是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具备可将从车辆前方输入的撞击负荷向后方传递的悬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构件的后部在车宽方向的四点上与车身的左右一对纵梁及左右一对通道加强件结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构件为面板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构件为框状,且在内侧具 有向车身的前方展开为扇状而延伸的负荷传递梁。4.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悬架构件侧的前 部在车宽方向上扩展的扇状的结合部件作为将所述悬架构件的后部至少与所述通道加强 件结合的部件。5.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悬架构件侧的前 部在车宽方向上打开而分岔的V字状的结合部件作为将所述悬架构件的后部至少与所述 通道加强件结合的部件。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件具有形成于车宽 方向的外侧部位且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外侧骨架部、和形成于车宽方向的内侧部位且 前部朝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坂直哉,玉腰浩史,森健雄,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