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增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62385 阅读:2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2 10: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增强结构,其包括前围板,该前围板分隔发动机舱和车辆的内部。底板构件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与车身的底板紧密地接触,从而加强车身的底板的刚度。前侧构件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连接成与前围板内部的底板构件重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基于并要求2014年11月10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4-0155688号的优先权,上述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纳入本文。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增强结构,更具体地,涉及这样一种车身增强结构,其有效地分配碰撞能量并且减少重量。
技术介绍
近几年,用于车辆的碰撞试验标准越来越严格,但仍难以满足确保乘客的安全,特别是,增强构件(在正面碰撞中用以减少对车辆的内部空间的外部冲击)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多。然而,由于希望减少车身的重量来提高燃料效率,需要一种同时满足乘客的安全和车身的重量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出现在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同时由现有技术实现的优点完全保留。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身增强结构,其有效地分配碰撞能量。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身增强结构,其减少现有的增强构件的数量并且提高性能。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上述的目标,通过下面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会清楚地理解上述未提及的其它目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车身增强结构包括前围板,该前围板分隔发动机舱和车辆的内部。底板构件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
并且与车身的底板紧密地接触,从而加强车身的底板的刚度。前侧构件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连接到前围板的底板构件并与其重叠。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车身增强结构包括底板构件,该底板构件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紧密地接触车身的底板,从而加强车身的底板的刚度。前侧构件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连接到底板构件并与其重叠。前侧构件和底板构件的连接部分的截面通过底板构件、前侧构件以及板式侧构件被包围起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其它详细内容包含在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中。附图说明通过随后结合附图所呈现的具体描述将更为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以上和其它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车身增强结构的立体图。图2为沿着图1的线A-A所呈现的截面图。图3为沿着图1的线B-B所呈现的截面图。图4A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底板构件的俯视图。图4B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沿着图4A的线C-C所呈现的底板构件的截面图。图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描述车身增强结构的效果的示意图。附图中元件的附图标记1:前围板3:底板构件5:前侧构件7:板式侧构件9:三重连接结构10:隔板。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各种优点和特征以及实现它们的方法,将通过参照附图
如下描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而变得显而易见。然而,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在此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而是将会以多种形式实现。在此介绍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被公开从而使公开的内容彻底和完整,并且将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充分地传递到本领域技术人员。因此,本专利技术仅通过随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定。在整个说明书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样的元件。在下文中,通过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将参照用于描述车身增强结构的附图而被描述。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车身增强结构的立体图。图2为沿着图1的线A-A所呈现的截面图。图3为沿着图1的线B-B所呈现的截面图。参照图1至图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车身增强结构包括前围板1,该前围板1形成发动机舱。底板构件3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与车身的底板紧密地接触,从而加强车身的底板的刚度。前侧构件5在车身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连接到前围板1的底板构件3,以使连接的截面具有封闭的空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增强结构中,通过将前围板1分为两部分并且应用整体构件结构的板件而去掉现有的前围板横向构件,并且通过直接将乘客舱侧的构件和发动机舱侧的侧构件联接而去除内侧上部的侧构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增强结构中,去除了现有的结构的内侧上部的侧构件,并且增加了前侧构件的厚度从而确保内侧的框架强度。相应地,与现有的结构相比,车身增强结构的重量减少3.8Kg。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身增强结构进一步地包括发动机舱中的发动机舱侧构件8,并且该发动机舱侧构件8与前围板1连接。板式侧构件7、前侧构件5以及底板构件3彼此连接成三重叠从而形成三重连接结构9。在这种情况下,三重连接结构9形成于左侧和右侧的每侧,并且每个三重连接结构9可能不与前围板横向构件连接。三重连接结构9连续地连接以使截面形成封闭的空间。图4A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底板构件的俯视图。图4B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沿着线C-C所呈现的底板构件的
截面图。参照图4A和图4B,在底板构件3中,空的空间形成于底板构件3的下端。隔板10水平地设置在空的空间内,以便抵抗弯矩。图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描述车身增强结构的效果的示意图。参照图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由于三重连接结构9,相关技术中的不连续的截面变得连续。另外,各自的构件的重叠度增加,从而提高载荷传递效率。此外,隔板10减少了底板构件3的弯曲度,从而减少了前围板1的变形度。如果配置在车身框架中的适当的碰撞载荷路径被限定,那么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载荷路径上的应力集中现象并在载荷路径的整个区间保持应力平衡,接合结构(其内部构件的截面的连续性是稳固的)很重要。另外,需要考虑碰撞构件(由内部空间和外部之间的边界而设置)之间的充分重叠和直接接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载荷分配效率。另外,通过将前围板分隔成两部分,并且将构件形状添加到前围板本身的整体成型作为对于去除现有的前围板横向构件的对策,可获得等同的性能效果。通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车身增强结构,可满足碰撞评价标准。另外,由于零件的数量的减少,通过车身的重量减少和装配过程的简化,可以实现减少重量3.8Kg,其相当于节省费用(例如,以1.4美元/Kg计,可实现5.3美元/每车的节省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了下述效果。首先,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将碰撞能量分配到正面碰撞。其次,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减少增强构件的数量,但是满足碰撞试验标准。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并不限于上述的效果,从包含于随附的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会清楚地理解上述未提及的其它目标。尽管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被公开用于说明的目的,但只要不脱离本专利技术随附的权利要求书公开的范围和精神,本领域技术人员可
以理解的是,各种修改、添加以及替换是可行的。相应地,这种修改、添加以及替换也应理解为属于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车身增强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增强结构,包括:前围板,其分隔发动机舱和车辆的内部;底板构件,其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紧密地接触车身的底板,从而加强车身的底板的刚度;以及前侧构件,其在车身的纵向方向上延伸,所述前侧构件连接到前围板的底板构件并与其重叠。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1.10 KR 10-2014-01556881.一种车身增强结构,包括:前围板,其分隔发动机舱和车辆的内部;底板构件,其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紧密地接触车身的底板,从而加强车身的底板的刚度;以及前侧构件,其在车身的纵向方向上延伸,所述前侧构件连接到前围板的底板构件并与其重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增强结构,进一步包括:发动机舱侧构件,其设置在发动机舱中,并且连接到所述底板构件,其中,所述前侧构件和所述底板构件通过彼此重叠与板式侧构件连接,从而形成三重连接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增强结构,其中,所述底板构件具有形成于其中的空的空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增强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学均吴柱泰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