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双辊薄带连铸制备取向硅钢等轴晶薄带坯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248387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双辊薄带连铸制备取向硅钢等轴晶薄带坯的方法,利用中频真空感应炉冶炼Si含量为2.8~3.4%的钢水,钢水经中间包流入由两个反向旋转的结晶辊和侧封板组成的空腔内形成熔池,控制对熔池内钢水的过热度为15~30℃、熔池内钢水与结晶辊辊面的接触弧长度为100~250mm、熔池内钢水与结晶辊辊面的接触时间为0.3~0.4s,使钢水经结晶辊凝固并导出,形成取向硅钢薄带坯。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使钢水迅速凝固,为等轴晶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完全避免了柱状晶的形成,可以获得具有细小、均匀、100%的等轴晶组织的取向硅钢薄带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冶金连铸
,涉及取向硅钢的制备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双辊薄 带连铸制备取向硅钢等轴晶薄带坯的方法。
技术介绍
取向硅钢(包括普通取向硅钢和高磁感取向硅钢)是一种含硅约3%的软磁材料, 由于具有强的{110} (001)高斯织构,从而沿轧向具有低铁损和高磁感应强度,主要用于变 压器铁芯。它是钢铁工业中唯一运用二次再结晶现象生产的产品,是织构控制技术在工业 化生产中较为成功的应用。现有取向硅钢的生产流程为冶炼一连铸一加热一热轧一(常化 处理)一酸洗一冷轧一(中间退火)一(二次冷轧)一脱碳退火一涂MgO隔离层一高温退火一 拉伸平整退火一涂绝缘层一(激光处理)一剪切、包装。现有生产流程存在设备投资大、工序 复杂、能耗大、环境负荷大等问题。双辊薄带连铸是一种利用两个旋转的结晶辊将液态金属 直接浇铸成薄带、可省去加热和热轧工序的短流程近终形成形技术,具有节能、环保、低成 本等优势。另外,双辊薄带连铸具有将钢水快速凝固的特点,其高达10,104°c /s的冷却速 度远远大于常规连铸厚板坯的冷却速度。借助其较快的冷却速率,取向硅钢薄带坯可以获 得较之常规连铸坯更加均质、细小的初始凝固组织,并使抑制剂形成元素处于固溶状态,有 利于后续处理过程中组织、抑制剂的控制和成品板磁性能的改善。取向硅钢形成二次再结晶{110} (001)高斯织构的条件之一是,在初次再结晶之 后具有细小、均勻的再结晶晶粒并包含一定数量的高斯晶粒。但是,利用双辊薄带连铸技术 获得的薄带坯通常在上、下表层区域形成发达的{001}<ovw>柱状晶组织,而在中心层区域 形成晶体取向随机的等轴晶组织。薄带坯的这种“柱状晶一等轴晶一柱状晶”三层结构,增 加了后续组织和织构调控的难度,对最终成品板的磁性能不利。1、由于柱状晶的平均晶粒 尺寸远远大于等轴晶,所以,柱状晶组织的形成不利于薄带坯晶粒的细化。并且,薄带坯厚 度方向上存在显著的组织和织构梯度,在后续处理工序中对组织和织构演变会产生强烈的 遗传作用。2、{001}<OVW>柱状晶的出现使形成{110} (001)高斯晶粒的几率显著降低。3、 {001}<ovw>柱状晶组织经冷轧后易于形成{001}<110>和{001}<100>变形晶粒,这些晶粒 的变形储能较低,所以,它们在脱碳退火过程中再结晶困难,并且,再结晶后的晶粒尺寸严 重不均,经高温退火后不易获得完善的二次再结晶组织。因此,如何调整浇钢、连铸工艺以 获得具有细小、均勻、100%的等轴晶组织的薄带坯是利用双辊薄带连铸技术制造取向硅钢 的一个关键问题。经检索发现双辊薄带连铸取向硅钢现有专利文献,为日本特開平6-31397,其公开 一种双辊连铸取向硅钢薄带坯凝固组织的控制方法。其方法为在浇注时从熔池上方通入 氩气,从而使熔池内的钢水完全笼罩在氩气氛围内以改善钢水的热传导,从而阻止柱状晶 的发展,形成等轴晶组织。该方法的缺陷在于,由于是依靠氩气对钢水的热传导进行改善,虽然整体上使凝 固组织中柱状晶得到抑制、等轴晶得到加强,但是,氩气与钢水以及旋转的结晶辊辊面的局部接触状态非常难控制,造成钢水与结晶辊之间的热传导特别不稳定,从而使薄带坯组织 不均,对凝固组织的控制效果很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目前取向硅钢制备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辊薄带连铸制备取向 硅钢等轴晶薄带坯的方法,制备具有细小、均勻、100%的等轴晶组织的取向硅钢薄带坯。本专利技术的双辊薄带连铸制备取向硅钢等轴晶薄带坯的方法为利用中频真空感应炉冶炼钢水,钢水的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为c 0.031.08%; Si 2·8 3·4%;Μη 0· 05 0· 12% ;S 0· 015 0· 03% ;Ρ<0· 01% ; Als (酸溶铝)0. 005 0. 03% ;Ν 0. 003 0. 009% ;0<0· 004% ;Ti<0. 004% ;Cu 0. θΓθ. 2% ;Sn 0. θΓθ. 2% ;其余为 Fe。钢水经中 间包流入由两个反向旋转的结晶辊和侧封板组成的空腔内形成熔池,通过对熔池的上表面 钢水过热度、熔池内钢水与结晶辊辊面的接触弧长度及熔池内钢水与结晶辊辊面的接触时 间三个工艺参数的控制,使钢水经结晶辊凝固并导出,形成取向硅钢薄带坯,工艺参数控制 如下熔池的上表面钢水过热度为15 30°C ;熔池内钢水与结晶辊辊面的接触弧长度为10(T250mm ;熔池内钢水与结晶辊辊面的接触时间为0. 3^0.如。( 1)熔池的上表面钢水过热度熔池的上表面钢水过热度通过调节中频真空感应炉的出钢温度控制。出钢温度过高会 发生漏钢事故,出钢温度偏高会产生柱状晶组织,出钢温度过低会发生卡钢事故。控制合理 的出钢温度,以使熔池的上表面钢水过热度为15 30°C。出钢温度和上表面钢水过热度的关系式为(其中,ΔΤ为过热度,T为出钢温度,Tr为钢水出炉后流至熔池过程中的温降, Ts为凝固开始温度,其单位均为。C )(2)熔池内钢水与结晶辊辊面的接触弧长度结晶辊的直径为50(Tl000mm,熔池内钢水与结晶辊辊面的接触弧长度可通过调整熔池 的高度进行控制,使得熔池内钢水与结晶辊辊面的接触弧长度为10(T250mm。浇注时熔池高度与接触弧长度的数据关系为(其中,H为熔池高度,r为结晶辊半径,L为接触弧长度,单位均为m)(3)熔池内钢水与结晶辊辊面的接触时间熔池内钢水与结晶辊辊面的接触时间可通过调节结晶辊的转速进行控制。结晶辊转速 过快会使熔池内钢水与结晶辊辊面的接触时间过短而造成漏钢事故,转速过慢会使熔池内 钢水与结晶辊辊面的接触时间过长而造成卡钢事故。控制结晶辊的合理转速为,使得熔池 内钢水与结晶辊辊面的接触时间为0. 3^0.如。结晶辊的转速和钢水与结晶辊辊面接触时间的数据关系为(其中,t为接触时间,单位为S,L为接触弧长度,单位为m,V为结晶辊转速m/s) 本专利技术制备的取向硅钢等轴晶薄带坯的厚度为广5mm,宽度为10(T2000mm。本专利技术通过对熔池的上表面钢水过热度、熔池内钢水与结晶辊辊面的接触弧长度 及接触时间的有效控制,使钢水迅速凝固,为等轴晶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完全避免了柱状晶的形成,可以获得具有细小、均勻、100%的等轴晶组织的取向硅钢薄带坯。本专利技术的生 产工艺简单、稳定,可有效地用于双辊薄带连铸取向硅钢薄带坯的生产。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的双辊薄带连铸制备取向硅钢等轴晶薄带坯的设备示意图; 图2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制备的取向硅钢薄带坯纵截面的金相组织图3为实施例1的对比实施例中取向硅钢薄带坯纵截面的金相组织图。图中1中频真空感应炉,2中间包,3结晶辊,4熔池,5薄带坯。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双辊薄带连铸制备取向硅钢等轴晶薄带坯的方法为利用中频真空感应炉冶炼钢水,钢水的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为C 0.055%;Si 3. 1% ;Mn 0. 08% ;S 0. 022% ;Ρ<0· 01% ; Als 0. 015% ;N 0. 006% ;0<0· 004% ;Ti<0. 004% ;Cu 0. 1% ;Sn 0. 1% ;其余为狗。钢水经中间包流入由两个反向旋转的结晶辊和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辊薄带连铸制备取向硅钢等轴晶薄带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中频真空感应炉冶炼钢水,钢水的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为:C 0.03~0.08%;Si 2.8~3.4%;Mn 0.05~0.12%;S 0.015~0.03%;P<0.01%;Al↓[s]0.005~0.03%;N 0.003~0.009%;O<0.004%;Ti<0.004%;Cu 0.01~0.2%;Sn 0.01~0.2%;其余为Fe;钢水经中间包流入由两个反向旋转的结晶辊和侧封板组成的空腔内形成熔池,通过对熔池的上表面钢水过热度、熔池内钢水与结晶辊辊面的接触弧长度及熔池内钢水与结晶辊辊面的接触时间三个工艺参数的控制,使钢水经结晶辊凝固并导出,形成取向硅钢薄带坯,工艺参数控制如下:熔池的上表面钢水过热度为15~30℃;熔池内钢水与结晶辊辊面的接触弧长度为100~250mm;熔池内钢水与结晶辊辊面的接触时间为0.3~0.4s。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国栋刘海涛刘振宇李成刚曹光明马东旭张晓明吴迪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