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取向硅钢楔形板板形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083537 阅读:3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7 14: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取向硅钢板形控制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取向硅钢楔形板板形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原材料对切,分为A、B卷;(2)将一中间辊一端加工成锥形,上一中间辊锥度在操作侧,下一中间辊锥度在传动侧;(3)采用一中间辊轴向辊形调整机构进行板形控制;(4)采用ASU齿条径向辊型调整机构进行板形控制。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通过一头具有一定锥度的上、下一中间辊的轴向窜动改变带钢边部辊缝形状,从而实现板形的调节,并根据两种不同形状的楔形板卷材,调节一中间辊锥度长度和锥度高度的变化,改变一中间辊的有效平面量,避免一中间辊调整时一侧调整范围受到极限值限制的缺陷,从而提高板形调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取向硅钢板形控制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取向硅钢楔形板板形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带钢轧制板形对于取向硅钢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变压器铁芯的叠装系数和噪音等技术指标,越来越受到生产厂商与用户的重视。对板形的质量控制,不仅提高冷轧工序的成材率,减少断带,提高产量,而且直接提升带材在市场的占有率。取向硅钢的冷轧坯料供货宽度通常在1300mm左右,对于650mm廿辊轧机在冷轧之前需对坯料进行分剪。由于坯料普遍存在中间厚而两边薄的现象,在分剪之后就形成一边厚一边薄的楔形板,尤其对0.15~0.23mm薄规格取向硅钢的板形影响尤其显著。楔形板给冷轧板形质量的提升带来很大困难。在楔形板的轧制过程中,会出现板带跑偏,造成一中间锥度调整不到位问题,进而导致轧制板型质量问题。实际生产过程中通常采用板形调整机构对板形进行调节来改善板形,但ASU齿条对轧辊辊缝形状进行微量调整,楔形板可通过人工对其板型进行调整。但一中间辊(1st)因楔形板带钢轧制中心偏移,其调整范围达到了横向位移的极限限制而影响人工板型调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经济有效,能明显改善取向硅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取向硅钢楔形板板形控制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取向硅钢楔形板板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将热轧原料对切后,分为A、B卷,A卷为轧机进料操作侧偏厚的板带,B卷为传动侧偏厚板带;(2)将轧机上一中间辊(1)和下一中间辊(2)相反两端加工成锥形,上一中间辊锥度在操作侧,下一中间辊锥度在传动侧,以其相向或相反的轴向移动来调整重合平行部分的长度,在轧制过程中通过上一中间辊(1)和下一中间辊(2)的轴向窜动改变带钢边部辊缝的形状;(3)轧制A卷时,增加上一中间辊(1)的有效平面量,减小下一中间辊(2)的有效平面量,缩小上一中间辊(1)锥度长度L,同时增大下一中间辊(1)锥度长度L;轧制B卷时,减小上一中间辊(1)的有效平面量,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取向硅钢楔形板板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将热轧原料对切后,分为A、B卷,A卷为轧机进料操作侧偏厚的板带,B卷为传动侧偏厚板带;(2)将轧机上一中间辊(1)和下一中间辊(2)相反两端加工成锥形,上一中间辊锥度在操作侧,下一中间辊锥度在传动侧,以其相向或相反的轴向移动来调整重合平行部分的长度,在轧制过程中通过上一中间辊(1)和下一中间辊(2)的轴向窜动改变带钢边部辊缝的形状;(3)轧制A卷时,增加上一中间辊(1)的有效平面量,减小下一中间辊(2)的有效平面量,缩小上一中间辊(1)锥度长度L,同时增大下一中间辊(1)锥度长度L;轧制B卷时,减小上一中间辊(1)的有效平面量,增大下一中间辊(2)的有效平面量,增大上一中间辊(1)锥度长度L,同时缩小下一中间辊(2)锥度长度;(4)轧制过程中,轧机调整工通过敲板时手感弹性检测两边部松紧程度,通过ASU齿条径向辊型调整机构对工作辊辊缝形状进行调整对板形进行控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向硅钢楔形板板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A卷和B卷均为楔形板,楔形板两侧厚度差为0.04~0.07m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向硅钢楔形板板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一中间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全东华单勇芝金钢南孟凡娜张维林张爱春
申请(专利权)人:新万鑫福建精密薄板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