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磁感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517405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4 08:01
一种高磁感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经冶炼并浇铸成坯后进行加热;经高压除鳞、热轧及冷却后采用一段式或多段式常化退火;进行冷轧及脱碳退火;在氨气、氮气及氢气混合气氛下进行渗氮处理,渗氮量和渗氮温度并满足950≤1176—0.289×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磁感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具体属于一种高磁感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取向硅钢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军工企业的软磁材料,主要用于制造变压器铁芯。其制造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抑制剂控制二次再结晶,在最终的高温退火过程中形成所谓的高斯择优取向,以获得较高的磁感和较低的铁损。所谓的二次再结晶,是指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某些晶粒吞并周围的晶粒,开始生长成尺寸非常大的晶粒,此时的温度称之为二次再结晶开始温度。取向硅钢的二次再结晶发生在高温退火过程中,具有高斯位向的晶粒,吞并周围其它位向的晶粒,并迅速长大,使整个钢板均为具有高斯织构晶粒,最终在钢板轧向上获得优异磁性能。要想实现高斯位向的晶粒发生二次再结晶,需要存在一种抑制力,以便在二次再结晶过程中,抑制其它位向晶粒长大。这种抑制力,可以通过控制晶界的方式来获得,也可以通过控制钢中的抑制剂来获得。目前取向硅钢的工业化生产,采用的是通过控制钢中抑制剂来实现。所谓的抑制剂主要是指硅钢中特定的第二相粒子,通过控制硅钢中抑制剂的种类、分布、数量与尺寸,抑制其它晶粒的生长,实现高斯晶粒的二次再结晶。目前工业化生产的高磁感取向硅钢,其抑制剂的控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采用板坯热轧高温加热,作为抑制剂的成分,如MnS、MnSe、AlN等(USP1965559、USP3287183、EP08385、EP17830、EP202339),在热轧加热阶段充分固溶,在热轧轧制以及后续的热处理中,通过控制相变析出等方式,以获得尺寸、数量、分布合适的抑制剂。但该方法存在有多种不足,如加热炉能耗高、寿命缩短、产量低。由于加热温度过高,加热炉燃料消耗大,并且由于长期承受高温热负荷,加热炉高温区内衬耐火材料剥落严重、寿命缩短,增大了维检费用;由于铸坯表面形成低熔点氧化物,在高温加热炉中氧化层熔化而流到炉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清渣,修炉劳动条件极差,且大大降低加热炉作业率;由于铸坯加热温度高,烧损量增大;并且铸坯晶粒粗化和边部晶界氧化,热轧板容易产生边裂,后工序需要进行大量的剪边,总体成材率降低,制造成本增加。该方法也容易出现磁性能不稳定现象。这是由于热轧过程中很难保证铸坯尾部的终轧温度,使得抑制剂分布不均匀,导致钢卷磁性波动;由于铸坯晶粒粗化,产品易出现线状细晶,也降低磁性能。近年来随着节能降耗要求越来越高,另一种所谓的低温板坯加热生产取向硅钢的方法得到大力发展。该方法的核心要点是热轧加热时抑制剂不能充分固溶到,必须在后续退火的某些工序中补充抑制剂。目前工业上普遍采用渗氮的方式,形成新的抑制剂。如脱碳退火后,钢板在含有氨气的气氛中退火,钢板表面形成氮化硅、氮化铝等化合物。高温退火时,钢板表面氮化物通过扩散等反应进行入钢板内部,以铝和硅的氮化物等形式在钢板中均匀分布,成为控制二次再结晶的抑制剂。经检索,美国专利USP4225366、USP3841924、USP4623406以及欧洲专利EP0339474等,公布了通过向钢板中渗氮的技术,产生适合控制晶粒生长的抑制剂,进行取向硅钢生产的方法。其热轧时铸坯的加热温度远低于常规铸坯加热温度,一般低于1250℃。中国专利CN1077142C、CN102758127A、CN102787276A也公布了通过后工序渗氮生产取向钢的方法。采用低温板坯加热结合后续渗氮方式生产高磁感取向硅钢,其渗氮温度、渗氮时间、渗氮量等是关键的工艺控制参数,国内外诸多厂家围绕这些关键点发表了大量专利。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2758127A的文献,对常化温度、脱碳工艺和渗氮工艺进行了详细的限定,其中渗氮温度限定为760-860℃,时间20-50秒,控制水PH2O/PH2=00.045~0.200,NH3+0.5-4.0%,渗氮量90-260ppm,同时控制其氧化层厚度为0.47-3.35g/m2,可以获得良好底层优良且磁感B8≥1.90T,损耗P17/50≤1.00w/kg的产品。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2787276A的文献,提出添加至少以下微量元素的一种:Sb、Bi、Ni、Mo,控制合适的脱碳退火温度,使初次晶粒尺寸小于30μm,初次晶粒度大于90%,同时控制渗氮量50-260ppm。日本专利特开2014-208907中提及控制冷轧板表面粗糙度0.20μm以上,渗氮气氛的氧化性小于0.05,H2体积含量大于10%,渗氮量50-1000ppm。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出于稳定的考虑,退火机组的温度和速度相对固定,通过控制渗氮量来获得性能良好的产品。然而,从实际的情况来看,特别是改变工艺时,即使将渗氮量和渗氮温度控制在以上专利的优选范围内,也不一定能获得性能良好的产品。究其原因,在以上提及的专利文献及相关技术中,均没有综合考虑渗氮温度、渗氮量对性能影响,当渗氮温度或渗氮量发生改变时,对另一个参数缺乏明确的指导方向,容易导致性能波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在不改变现有生产设备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渗氮温度与渗氮量对取向硅钢板磁性能的影响,提出通过控制氮温度与渗氮量的关系式满足特定的范围,即使工艺进行调整,也能保证磁性能稳定的高磁感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实现上述目的的措施:一种高磁感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其步骤:1)经冶炼并浇铸成坯后,对板柸进行加热,其加热温度不超过1200℃,控制板坯加热时间在30~300min;2)经高压除鳞、热轧及冷却后,对热轧板采用一段式或多段式常化退火,退火温度控制在800~1200℃,退火时间在1~10min;3)常规进行冷轧及脱碳退火;4)在氨气、氮气及氢气混合气氛下进行渗氮处理,使渗氮量和渗氮温度满足以下关系:950≤1176—0.289×TN+0.759×△N≤1100式中:TN—表示渗氮温度,单位为℃;△N—表示渗氮量,单位为ppm;5)常规涂布以MgO为主的退火隔离剂并高温退火;6)经常规涂敷绝缘涂层后,进行热拉伸平整退火。其在于:渗氮量和渗氮温度关系式最好控制在1070~1090。其在于:渗氮温度TN控制在770~880℃。其在于:渗氮量△N控制在100~180ppm。本专利技术通过综合考虑渗氮量及渗氮温度的关系,并提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式及控制范围,其在于:当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式结果高于1100时,在高温退火过程中,抑制剂容易过早分解,使原本对初次晶粒长大的抑制力开始消失,部分初次晶粒发生正常长大,不发生二次再结晶,钢带出现细晶,导致成品磁性不良;而当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式结果低于950时,部分非高斯位向的晶粒与高斯晶粒一起长大,导致钢带的二次再结晶不稳定,使成品钢带的位向与高斯位向差距较大,导致成品磁感降低,无法达到高磁感取向硅钢的判级标准,降低合格率。经试验发现,磁感会随着渗氮量及渗氮温度两者之间的关系式结果的增加而降低,如图1所示,故将其控制在950~1100,优选地控制在1070-1090℃。由于综合考虑了渗氮温度及渗氮量对成品性能的影响,即渗氮温度TN提高,渗氮量及渗氮温度两者之间的关系式结果低于控制下限,则磁性能下降;当渗氮量△N增加,渗氮量及渗氮温度两者之间的关系式结果增加,磁性能有所提高。其对实际工艺调整有指导意义。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在不改变现有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高磁感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磁感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其步骤:1)经冶炼并浇铸成坯后,对板柸进行加热,其加热温度不超过1200℃,控制板坯加热时间在30~300min;2) 经高压除鳞、热轧及冷却后,对热轧板采用一段式或多段式常化退火,退火温度控制在800~1200℃,退火时间在1~10min;3) 常规进行冷轧及脱碳退火;4)在氨气、氮气及氢气混合气氛下进行渗氮处理,使渗氮量和渗氮温度满足以下关系:950≤1176—0.289×T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磁感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其步骤:1)经冶炼并浇铸成坯后,对板柸进行加热,其加热温度不超过1200℃,控制板坯加热时间在30~300min;2)经高压除鳞、热轧及冷却后,对热轧板采用一段式或多段式常化退火,退火温度控制在800~1200℃,退火时间在1~10min;3)常规进行冷轧及脱碳退火;4)在氨气、氮气及氢气混合气氛下进行渗氮处理,使渗氮量和渗氮温度满足以下关系:950≤1176—0.289×TN+0.759×△N≤1100式中:TN—表示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亮陈圣林李大明高洋骆忠汉王春锋刘义滔朱永章董春明苏懿余信义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