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活塞冷却油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73764 阅读:2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发动机活塞冷却油路结构,由设置在右曲轴箱体上的主油道、分支油道、过渡油道和喷射油道组成,主油道与机油泵相通,过渡油道连通于主油道,过渡油道、分支油道和喷射油道依次相连,喷射油道从分支油道的末端斜向延伸出并指向活塞,喷射油道为细长油道,用以向活塞喷射机油,当活塞运行至上止点附近区域时,从喷射油道喷射出的机油能够到达活塞的内壁顶部,喷射油道的中心线与曲轴中心线之间呈62°±3°的夹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实现对活塞运行到上止点附近区域时的最高温度区进行有效冷却,结构简单,易于在多种发动机上实施运用。(*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发动机
,具体地说,涉及摩托车发动机零部件尤其是活塞的冷 却油路结构。
技术介绍
发动机活塞一般采用非强制冷却方式,即依靠曲柄连杆机构旋转运动时飞溅的机油对活 塞进行冷却和润滑。由于活塞工作时处于高速的往复运动中,活塞顶部直接构成燃烧室的一 部分,发动机燃烧时产生的高温、高压直接作用于活塞顶部,因此活塞顶部的温度最高。然 而,飞溅机油却难以到达活塞头部和顶部,尤其是当活塞运行至上止点附近区域时,更是如 此。如果发动机长期在高负荷下工作且活塞又得不到良好的冷却,就会导致活塞的热稳定性 差,表面磨损加快,降低了活塞的使用寿命。近年来,已有人开始在发动机右曲轴箱体上通过增设活塞强制冷却油路结构的方式来冷 却活塞。如在公告号为CN201031721,公告日为2008年3月5日,名称为摩托车发动机右箱体润 滑和冷却活塞的油路的中国技术专利(以下称A专利)中,提出了一种在右箱体上增 设与主油道相通的一油路分支,再由该油路分支引出一油管,油管一端伸入活塞内的技术方 案,从油管喷出的机油喷淋到活塞顶部对活塞进行强制冷却。又如在公告号为CN2769539,公告日为2006年4月5日,名称为一种对摩托车发动机活 塞进行机油喷射冷却的结构的中国技术专利(以下称B专利)中,则是在右曲轴箱体 上设有一个孔,该孔通过油管与发动机原润滑油路相通,机油从上述孔喷出而到达活塞顶部 背面。由于发动机内部结构非常紧凑,因此A专利中油管的布置实际上很复杂且难以实施,在 确保油管不与曲柄发生干涉的前提下,油管的安装位置和延伸方向受到限制,当活塞运行到 上止点附近区域时,油管喷射出的机油难以到达活塞的内壁顶部。B专利则是需要在箱体外 布置连接油管,同样存在结构复杂的问题,为了能连接油管,右曲轴箱体上构成旁通油路的 孔的位置离气缸套的下端较近,由于角度限制,当活塞运行到上止点附近区域时,从上述孔 出来的机油同样难以喷射到活塞内壁顶部。可见,上述A专利和B专利的技术方案在实际运用 中对活塞的冷却效果非常有限,因此并未得到行业的认可和推广实施。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当活塞运行至上止点附近区域时能对活塞内壁顶部实现可 靠冷却,并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的发动机活塞冷却油路结构。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摩托车发动机及右曲轴箱体上 的主油道和用以向活塞喷射机油的分支油道,在右曲轴箱体上还设有一条将主油道与分支油 道相连通的过渡油道,分支油道的末端有一条斜向延伸并指向活塞的细长喷射油道,当活塞 运行至上止点附近区域时,从喷射油道喷射出的机油能够到达活塞的内壁顶部。由于分支油道和主油道是通过直接设置在右曲轴箱体上的过渡油道进行连通的,而且机 油是直接从分支油道末端斜向延伸出的细长喷射油道进行喷射,因此不需要在右曲轴箱体外 或右曲轴箱体内增设油管,结构简单,不用担心油管的布置空间问题,也不用担心油管与曲 柄之间的干涉问题,再加上有了过渡油道后,分支油道的位置可以离气缸套下端稍远一点, 这样不仅便于合理确定喷射油道的倾斜角度,也可以将喷射油道做得细长一点,机油经过喷 射油道时便有足够压力,从而确保活塞运行至上止点附近区域时,从喷射油道喷射出的机油 能够到达活塞的内壁顶部。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能实现对活塞运行到上止点附 近区域时的最高温度区进行有效冷却,结构简单,实践证明,易于在任何发动机上实施运用附图说明本技术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l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2是喷射油道5的喷口在右曲轴箱体1上的位置示意图中l.右曲轴箱体;2.主油道;3.分支油道;4.过渡油道;5.喷射油道;6.第一堵头 ;7.第二堵头;8.气缸套;9.曲轴;IO.活塞。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所提供的发动机活塞冷却油路结构,由均设置在右曲轴箱体1上的主油道2、分支油道3、过渡油道4和喷射油道5组成。主油道2与机油泵相通,过渡油 道4连通于主油道2。过渡油道4、分支油道3和喷射油道5依次相连,喷射油道5从分支油道3 的末端斜向延伸出并指向活塞。喷射油道5为细长油道,用以向活塞10喷射机油。当活塞运 行至上止点附近区域时,从喷射油道5喷射出的机油能够到达活塞10的内壁顶部。由于分支油道3和主油道2是通过直接设置在右曲轴箱体1上的过渡油道4进行连通的,而 且机油是直接从分支油道3末端斜向延伸出的细长喷射油道5进行喷射,因此不需要在右曲轴 箱体l外或右曲轴箱体l内增设油管,结构简单,不用担心油管的布置空间问题,也不用担心 油管与曲柄之间的干涉问题,再加上有了过渡油道4后,分支油道3的位置可以离气缸套8下 端稍远一点,这样不仅便于合理确定喷射油道5的倾斜角度,也可以将喷射油道5做得细长一 点,机油经过喷射油道5时便有足够压力,从而确保活塞10运行至上止点附近区域时,从喷 射油道5喷射出的机油能够到达活塞10的内壁顶部。工作时,曲轴箱油底壳内的机油经机油泵加压后泵送到主油道2,然后依次从过渡油道 4、分支油道3进入喷射油道5,从喷射油道5的喷口喷出。当活塞10位于下止点附近区域时, 从喷射油道5喷出的机油能射到活塞10外壁对活塞10进行冷却和润滑;当活塞10从下止点向 上止点运行过程中时,从喷射油道5喷出的机油能射到活塞10内侧壁进行冷却;当活塞10运 行到上止点附近区域时,从喷射油道5喷出的机油能射到活塞10内壁顶部的最高温区域,使 活塞10—直得到良好的冷却和润滑,活塞10的工作环境大大改善,使用寿命得以提高。从图2可以看出,喷射油道5的中心线与曲轴9中心线之间的夹角8为62° ±3° 。在喷射 油道5喷口位置确定的前提下,夹角过小,机油会被曲柄挡住而喷射不进活塞内;如果夹角 过大,当活塞10运行至上止点附近区域时机油则喷射不到活塞10的内壁顶部。如图2所示,过渡油道4的中心线垂直于主油道2中心线所在的平面,分支油道3中心线垂 直于过渡油道4中心线,这样便于加工,加工后过渡油道4、分支油道3的外端口分别用第一 堵头6和第二堵头7进行封堵,使主油道2、分支油道3、过渡油道4和喷射油道5形成一个连续 的油路。实践表明,采用本技术技术方案,制作工艺简单,活塞最高温区域的冷却效果明显 ,使得活塞保持在正常温度下工作,延长了活塞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发动机的稳定性,非常 易于在发动机上推广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活塞冷却油路结构,包括发动机及右曲轴箱体(1)上的主油道(2)和用以向活塞喷射机油的分支油道(3),其特征在于:在右曲轴箱体(1)上还设有一条将主油道(2)与分支油道(3)相连通的过渡油道(4),分支油道(3)的末端有一条斜向延伸并指向活塞的细长喷射油道(5),当活塞运行至上止点附近区域时,从喷射油道(5)喷射出的机油能够到达活塞的内壁顶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活塞冷却油路结构,包括发动机及右曲轴箱体(1)上的主油道(2)和用以向活塞喷射机油的分支油道(3),其特征在于在右曲轴箱体(1)上还设有一条将主油道(2)与分支油道(3)相连通的过渡油道(4),分支油道(3)的末端有一条斜向延伸并指向活塞的细长喷射油道(5),当活塞运行至上止点附近区域时,从喷射油道(5)喷射出的机油能够到达活塞的内壁顶部。2.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发动机活塞冷却油路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元伟顾品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