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MOS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006641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LDMOS,在传统LDMOS结构的基础上增加:阱(12)中靠近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处具有轻掺杂区(30),轻掺杂区(30)与阱(12)的掺杂类型相同且轻掺杂区(30)的掺杂浓度更小。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所述LDMOS的制造方法。传统LDMOS的漂移区为阱(12),本发明专利技术LDMOS的漂移区为阱(12)和轻掺杂区(30)。这样本发明专利技术LDMOS便可降低沟道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电场,从而减小了漂移区的电子碰撞强度,使热载流子注入效应得到抑制,提高了LDMOS器件的安全工作区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子器件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LDMOS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LDMOSdaterally diffused M0SFET,横向扩散MOS晶体管)广泛用于射频、微波 领域的功率放大器。请参阅图1,这是一种用BCD (bipolar、CM0S和DM0S)工艺制造的η型LDMOS的现 有结构示意图。在P型硅衬底10之上分别是P型外延层11和η阱12。η阱12的厚度例 如为4 5 μ m。η阱12中具有沟槽13、ρ阱16和η型重掺杂漏区22。ρ讲16和η型重掺 杂漏区22分别在沟槽13的两侧且均不与沟槽13相重合(即均与沟槽13相距一定距离)。 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具有衬垫氧化层14,沟槽13内填充有浅槽隔离结构15。ρ阱16内具 有η型重掺杂源区21和η型轻掺杂区19,η型重掺杂源区21的掺杂浓度大于η型轻掺杂 区19的掺杂浓度。η型重掺杂漏区22的掺杂浓度大于η阱12的掺杂浓度。η阱12之上分 别是栅氧化层17和多晶硅栅极18,多晶硅栅极18的一侧在浅槽隔离结构15的上方,另一 侧在P阱16的上方。多晶硅栅极18的两侧具有侧墙20a,上方具有介质20b,侧墙20a、介 质20b与栅氧化层17 —起构成多晶硅栅极18的隔离结构。该LDMOS的漂移区为η阱12。ρ型LDMOS的现有结构与η型LDMOS相同,只是各部分的掺杂类型相反。上述LDMOS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以η型LDMOS为例第1步,请参阅图2a,在ρ型衬底10上外延生长一层ρ型外延层11,再在ρ型外 延层11中注入η型杂质,从而在P型外延层11的表面形成掺杂浓度高的η阱12,离子注入 后进行高温退火,η阱12最终的厚度约为4 5 μ m。通常在离子注入工艺之后都会进行高 温炉退火或快速热退火(RTA)工艺,本申请文件中其他离子注入工艺之后将不再特别注明 退火工艺。第2步,请参阅图2b,先在η阱12表面以浅槽隔离(STI)工艺刻蚀出一个沟槽13, 在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氧化生长一层衬垫氧化层14,再以化学气相淀积(CVD)工艺在硅 片表面淀积一层氧化硅,该层氧化硅至少将沟槽13填充满,最后以化学机械抛光(CMP)工 艺将所淀积的氧化硅研磨至与η阱12上表面齐平,此时在沟槽13内形成了浅槽隔离结构 15。进行ρ型离子注入,在η阱12中形成ρ阱16,ρ阱16在浅槽隔离结构15的一侧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距离。第3步,请参阅图2c,先在硅片表面生长一层氧化硅,再在氧化硅之上淀积一层多 晶硅,刻蚀该层多晶硅和氧化硅从而形成多晶硅栅极18和栅氧化层17。多晶硅栅极18的 一侧在浅槽隔离结构15之上,另一侧在ρ阱16之上。在多晶硅栅极18靠近ρ阱16的一 侧进行η型杂质的轻掺杂漏注入(LDD),从而在ρ阱16中形成η型轻掺杂区19。在硅片表面淀积一层介质,该层介质高于多晶硅栅极18的上表面。反刻该层介 质,在多晶硅栅极18的两侧形成侧墙20a,在多晶硅栅极18的上方形成介质20b,侧墙20a与介质20b连为一体。侧墙20a的一侧在浅槽隔离结构15之上,另一侧在ρ阱16之上。第4步,请参阅图1,在侧墙20a靠近P阱16的一侧进行η型杂质的重掺杂源注 入,从而在P阱16中形成η型重掺杂源区21,η型重掺杂源区21的掺杂浓度大于η型轻掺 杂区10的掺杂浓度。在浅槽隔离结构15远离ρ阱16的一侧进行η型杂质的重掺杂漏注 入,从而在η阱12中形成η型重掺杂漏区22,η型重掺杂漏区22的掺杂浓度大于η阱12 的掺杂浓度,η型重掺杂漏区22与浅槽隔离结构15之间具有一定距离。上述LDMOS的漂移区为η阱12,源端除了 η型重掺杂源区21之外还包括η型轻掺 杂区19,η型重掺杂漏区22位于η阱12中,这些结构都有助于改善LDMOS的热载流子注入 效应(Hot Carrier Injection Effect)。可是当上述LDMOS器件的漏端电压较高时,沟道 区域的载流子(电子和空穴)仍然比较容易获得高动能,从而注入到上面的栅氧化层中,引 起LDMOS器件的阈值电压漂移、跨导降低、驱动能力下降能性能参数的衰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LDMOS器件,可以有效改善现有LDMOS器 件的热载流子注入效应问题。为此本专利技术还有提供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LDMOS自下而上分别包括衬底10、外延层11和阱 12,外延层11与衬底10的掺杂类型相同,阱12与外延层11的掺杂类型相反;阱12中具有沟槽13、阱16和重掺杂漏区22,阱16和重掺杂漏区22分别在沟槽 13的两侧且均不与沟槽13相重合;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具有衬垫氧化层14,沟槽13内填充有浅槽隔离结构15 ;阱16与阱12的掺杂类型相反,阱16的厚度小于阱12的厚度,阱16内具有重掺 杂源区21和轻掺杂区19,重掺杂源区21与阱16的掺杂类型相反,重掺杂源区21和轻掺杂 区19的掺杂类型相同且重掺杂源区21的掺杂浓度更大;重掺杂漏区22与阱12的掺杂类型相同且重掺杂漏区22的掺杂浓度更大;阱12之上分别是栅氧化层17和多晶硅栅极18,多晶硅栅极18的一侧在浅槽隔离 结构15的上方,另一侧在ρ阱16的上方;多晶硅栅极18的两侧具有侧墙20a,多晶硅栅极18的上方具有介质20b ;所述阱12中靠近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处具有轻掺杂区30,轻掺杂区30与阱12 的掺杂类型相同且轻掺杂区30的掺杂浓度更小。上述LDMOS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1步,在衬底10上外延生长一层与衬底10的掺杂类型相同的外延层11,在外延 层11中进行离子注入,从而在外延层11表面形成与外延层11掺杂类型相反的阱12 ;第2步,在阱12表面刻蚀出一个沟槽13,在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氧化生长一层 衬垫氧化层14,再在硅片表面淀积一层介质,该层介质至少将沟槽13填充满,再将所淀积 的介质研磨至与阱12上表面齐平,此时在沟槽13内形成了浅槽隔离结构15 ;在阱12中进行离子注入形成阱16,阱16在浅槽隔离结构15的一侧且两者不重 合,阱16的掺杂类型与阱12相反;第3步,在硅片表面生长一层氧化硅,再淀积一层多晶硅,刻蚀该层多晶硅和氧化 硅从而形成多晶硅栅极18和栅氧化层17 ;多晶硅栅极18的一侧在浅槽隔离结构15之上,另一侧在阱16之上;在多晶硅栅极18靠近阱16的一侧进行轻掺杂漏注入,从而在阱16中形成与阱16 掺杂类型相反的轻掺杂区19 ;在硅片表面淀积一层介质,该层氧化硅高于多晶硅栅极18的上表面;反刻该层介 质,在多晶硅栅极18的两侧形成侧墙20a,在多晶硅栅极18的上方形成介质20b ;第4步,在侧墙20a靠近阱16的一侧进行重掺杂源注入,从而在阱16中形成与阱 16掺杂类型相反的重掺杂源区21 ;在浅槽隔离结构15远离阱16的一侧进行重掺杂漏注 入,从而在阱12中形成与阱12掺杂类型相同、掺杂浓度更高的重掺杂漏区22,重掺杂漏区 22与浅槽隔离结构15不重合;所述方法第2步中,在刻蚀出沟槽13和在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生长衬垫氧化层 14之间还包括对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进行离子注入,离子注入类型与阱12相反,从而在 阱12的靠近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处形成轻掺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LDMOS,自下而上分别包括衬底(10)、外延层(11)和阱(12),外延层(11)与衬底(10)的掺杂类型相同,阱(12)与外延层(11)的掺杂类型相反;阱(12)中具有沟槽(13)、阱(16)和重掺杂漏区(22),阱(16)和重掺杂漏区(22)分别在沟槽(13)的两侧且均不与沟槽(13)相重合;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具有衬垫氧化层(14),沟槽(13)内填充有浅槽隔离结构(15);阱(16)与阱(12)的掺杂类型相反,阱(16)的深度小于阱(12)的深度,阱(16)内具有重掺杂源区(21)和轻掺杂区(19),重掺杂源区(21)与阱(16)的掺杂类型相反,重掺杂源区(21)和轻掺杂区(19)的掺杂类型相同且重掺杂源区(21)的掺杂浓度更大;重掺杂漏区(22)与阱(12)的掺杂类型相同且但重掺杂漏区(22)的掺杂浓度更大;阱(12)之上分别是栅氧化层(17)和多晶硅栅极(18),多晶硅栅极(18)的一侧在浅槽隔离结构(15)的上方,另一侧在阱(16)的上方;多晶硅栅极(18)的两侧具有侧墙(20a),多晶硅栅极(18)的上方具有介质(20b);其特征是:所述阱(12)中靠近沟槽(13)的侧壁和底部处具有轻掺杂区(30),轻掺杂区(30)与阱(12)的掺杂类型相同且轻掺杂区(30)的掺杂浓度更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帅戚丽娜吕赵鸿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