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LDMOS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85129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压LDMOS器件,包括栅极(22)和漏极(23),所述漏极(23)在低压N阱(132)内,所述低压N阱(132)在高压N阱(122)内,所述高压N阱(122)之上且在栅极(22)和漏极(23)之间的部分具有氧化硅(161),所述氧化硅(161)之上具有多晶硅(171),所述氧化硅(161)和多晶硅(171)的两侧壁具有氮化硅侧墙(18)。本发明专利技术一方面可以避免传统高压LDMOS器件的“鸟嘴”结构(141)引起的热载流子效应变差和器件的Snapback击穿。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场极板效应”,降低漏极(23)PN结附近的电场强度,从而能满足高的击穿电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导体集成电路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MOS晶体管。
技术介绍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压LDMOS (横向扩散MOS晶体管,LateralDiffuse MOS Transistor)器件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同时也对高压LDMOS器件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 求,高压器件的漏电流引起的产品功耗问题越来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请参阅图1 ,高压LDMOS器件包括N型埋层10和N型外延层11 。 N型外延层11中 包括高压P阱121和高压N阱122,还包括低压P阱131和低压N阱132。场氧化层14在 P型有源区152夕卜侧、低压P阱131中P型有源区152和N型有源区151的中间、高压N阱 122的中间、低压N阱132中N型有源区151外侧。低压P阱131内的N型有源区151为该 L匿0S器件的源极21。低压N阱132内的N型有源区151为该LDMOS器件的漏极23。源 极21和漏极23之间区域的上方有栅极22。栅极22的下方有栅氧化层16。栅极22和栅 氧化层16的一侧壁有氮化硅侧墙18与源级21隔离。栅极22和栅氧化层16的另一侧底 部有场氧化层14与漏极23隔离。 高压L匿OS器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引入了场氧化层14和漂移区101,高压N阱 122、低压N阱132、漏极23构成了高压LDMOS器件的漂移区IOI,如图l所示。其目的是为 了改善电场的分布。但在高压N阱122中间的、用于隔离栅极21和漏极23的场氧化层14, 其"鸟嘴"(bird beak)状边缘141处的电场很强,因碰撞产生的电子空穴对也逐渐增加,流 向衬底的漏电流Isub逐渐变大,导致热载流子效应(hot carrier effect)变差。同时,流 向衬底的漏电流Isub会造成寄生的NPN晶体管开启,引起器件的Sn即back击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压LDM0S器件,该器件可以满足高击穿 电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高压L匿0S器件,包括栅极22和漏极23,所述漏极 23在低压N阱132内,所述低压N阱132在高压N阱122内,所述高压N阱122之上且在栅 极22和漏极23之间的部分具有氧化硅161,所述氧化硅161之上具有多晶硅171,所述氧 化硅161和多晶硅171的两侧壁具有氮化硅侧墙18。 本专利技术一方面取消了现有高压L匿0S器件的栅极22和漏极23之间的场氧化层 14,从而避免了场氧化层14的"鸟嘴"结构141引起的热载流子效应变差和器件的Sn即back 击穿。另一方面在漂移区101增加了额外的多晶硅171实现"场极板效应",降低漏极23PN 结附近的电场强度,从而能满足高的击穿电压。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3 图1是现有的高压L匿0S器件的硅片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高压L匿0S器件的硅片剖面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为10-N型埋层;101-漂移区;11-N型外延层;121-高压P阱;122-高压N阱;131-低压P阱;132-低压N阱;14-场氧化层;141-鸟嘴结构;151-N型有源区;152-P型有源区;16、161-氧化硅;17、171-多晶硅;18-氮化硅;21-源极;22-栅极;23-漏极。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2,本专利技术高压L匿0S器件包括 N型埋层10,在该LDM0S器件最下方; N型外延层ll,在N型埋层IO之上; N型外延层11中包括水平排列的高压P阱121和高压N阱122 ; 低压P阱131,在高压P阱121内,或者在高压P阱121及临近的N型外延层11内; 低压N阱132,在高压N阱122内; 场氧化层14,分别在在P型有源区152夕卜侧、低压P阱131中P型有源区152和N 型有源区151的中间、低压N阱132中N型有源区151外侧。 N型有源区151,分别在低压P阱131和低压N阱132内;其中在低压P阱131内的 N型有源区151为该L匿0S器件的源极21,在低压N阱132内的N型有源区151为该L匿0S 器件的漏极23 ; P型有源区152,在低压P阱131内; 氧化硅16,在低压P阱131的上方且在源极21和漏极23之间,氧化硅16为该 LDM0S器件的栅氧化层; 多晶硅17,在氧化硅16之上,多晶硅17为该L匿0S器件的栅极22 ; 氧化硅161,在高压N阱122的上方且在栅极22和漏极23之间的部分; 多晶硅171,在氧化硅161之上; 氮化硅侧墙18,在栅氧化层16和栅极22的两侧壁,还在氧化硅161和多晶硅171 的两侧壁。 上述高压LDM0S器件中,高压N阱122、低压N阱132、漏极23构成了高压LDM0S 器件的漂移区101,如图2所示。现有的高压L匿0S器件在栅极22和漏极23之间有场氧 化层14作隔离。而本专利技术中,高压N阱122或低压N阱132之上且在栅极22和漏极23之 间的部分仅有氧化硅161、多晶硅171和氮化硅侧墙18,没有场氧化层或浅槽隔离(STI)结 构。因此本专利技术可以消除现有的高压U)MOS器件中,栅漏之间的场氧化层14边缘处"鸟嘴" 结构141带来的不利影响。 本专利技术中,栅极22和栅氧化层16始终保证在漂移区101之外区域的上方。多晶 硅171和氧化硅161始终保证在漂移区101的上方。现有的高压LDM0S器件中,栅极22和 栅氧化层16延伸到漂移区101的上方,栅极22的延伸部分即用来实现"场极板效应"。本 专利技术中,栅极22仅局限于漂移区之外,但通过在漂移区101上方增加额外的多晶硅171来 实现"场极板效应",降低电场强度,从而能满足高的击穿电压。 本专利技术高压LDM0S器件的制造工艺简单易行,只需在现有的高压LDMOS器件的制 造工艺上进行细微改动即可。首先,取消制造栅漏之间的场氧化层或浅槽隔离结构。其次, 在刻蚀栅极时采取新的掩模版,从而能同时刻蚀出栅极22和多晶硅171。其余工艺都与现 有的高压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相同。权利要求一种高压LDMOS器件,包括栅极(22)和漏极(23),所述漏极(23)在低压N阱(132)内,所述低压N阱(132)在高压N阱(122)内,其特征是所述高压N阱(122)之上且在栅极(22)和漏极(23)之间的部分具有氧化硅(161),所述氧化硅(161)之上具有多晶硅(171),所述氧化硅(161)和多晶硅(171)的两侧壁具有氮化硅侧墙(18)。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LDMOS器件,其特征是所述高压N阱(122)或低压N阱 (132)之上且在栅极(22)和漏极(23)之间的部分仅有氧化硅(161)、多晶硅(171)和氮化 硅侧墙(18)。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高压LDMOS器件,其特征是所述多晶硅(171)和氧化硅 (161)仅在漂移区(101)的上方。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高压U)MOS器件,其特征是所述栅极(22)和栅氧化层(16) 仅在漂移区(101)之外区域的上方。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压LDMOS器件,包括栅极(22)和漏极(23),所述漏极(23)在低压N阱(132)内,所述低压N阱(132)在高压N阱(122)内,所述高压N阱(122)之上且在栅极(22)和漏极(23)之间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压LDMOS器件,包括栅极(22)和漏极(23),所述漏极(23)在低压N阱(132)内,所述低压N阱(132)在高压N阱(122)内,其特征是:所述高压N阱(122)之上且在栅极(22)和漏极(23)之间的部分具有氧化硅(161),所述氧化硅(161)之上具有多晶硅(171),所述氧化硅(161)和多晶硅(171)的两侧壁具有氮化硅侧墙(1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文生丁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