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南大学专利>正文

神经元及多神经元集群间神经信号传递特性探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749017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探索单个神经元各部位和神经元集群之间神经信号传递特性的装置,包括按照阵列分布的电极单元、该电极单元包括激励电极和探测电极,在激励电极和探测电极上分别连接有激励控制开关和探测控制开关,还包括一用于控制激励控制开关和探测控制开关的电极单元选择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电极单元选择电路连接电极单元的控制开关,即激励控制开关和探测控制开关,从而对电极单元进行选择控制,减少了电极单元的激励控制开关和探测控制开关引出线的总数目,在实现电极点工作状态可控的同时,大幅度减小电极对外引出线的数目,克服了电极阵列的数目受限于引出线数目的问题。(*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的神经元和神经元集群电活动信 号传递特性的研究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微电子系统辅助的单神经元及多神经元集群间神经 信号传递特性探测装置。
技术介绍
自1972年Thomas等引入微电极阵歹U(Microelectrode Array, MEA)来探测培养中的细胞 的生物活性以来,科学家已经开发了多种形式的MEA,用来对培养的包括神经元在内的细 胞进行电信号记录和激励。然而,这些MEA大多都是与信号探测与激励的微电子系统分立 的。2001年,德国Max Planck生化研究所的Peter Fromherz和Gunther Zeck将蜗牛的神经 元置于一块有16个激励/记录双向功能电极位的硅片上,每个电极位用6个防止神经元移 动的微型塑料柱包围,这样在邻近神经元之间以及神经元与硅片之间形成接口。他们在每 个神经元下设计了一个电压刺激器,产生一种贯穿整个神经元的电脉冲,并由一个神经元 传输到另一个神经元,最后又返回到硅片,从而在神经元层面上证明了信号能通过硅-神经 元-神经元-硅回路进行传递。但由于所有这些MEA的每一个接触位点需要一条引出线,电 极数目受到阵列引出线的限制。例如,德国MCS公司生产的MEA的最大电极位点数/引 出线数为60, Max Planck生化研究所的MEA含16个激励/记录双向功能电极位点,这不 足以对可识别神经元集群之间信号生成与传递特性进行更微观的研究。2007年,本技术人提交了一项电极阵列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申请号 200710191698.x)。该专利技术将类似MOS单管读写存储器的结构应用于大规模电极阵列的设 计,使每个电极点的工作状态可控的同时,大幅度减小电极对外引出线的数目对于阵列 点数为iVx7V的电极阵列,电极引出线可以从i^条减少到47V条。例如iV42,则引出线将 从1024条减少到128条。克服了随着电极阵列数目的增加引出线数目受限制的问题。然 而,由于该专利对行和列控制电压采用直接外加方式,芯片引出线(电源线除外)的数目 仅仅从A^条减少到47V条。在该专利的基础上,本技术提出行和列控制电压采用按时 序施加方案,可以将芯片引出线进一步从4iV条降到2iV+3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减少电极引出线的,利用微电子学方3法探索单个神经元各部位和神经元集群之间神经信号传递特性的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探索单个神经元各部 位和神经元集群之间神经信号传递特性的装置,包括按照阵列分布的电极单元、该电极单 元包括激励电极和探测电极,在激励电极和探测电极上分别连接有激励控制开关和探测控 制开关,还包括一电极单元选择电路,该电极单元选择电路的第一组输出端与各行激励控 制开关连接,选择电路的第二组输出端与各列探测控制开关连接。所述的电极单元选择电路为由第一级D触发器链和第二级D触发器链组成的具有串并转换功能的移位寄存器结构,所述的第一级D触发器链中的所有D触发器共用一个时钟信 号控制端,所述的第二级D触发器链中的所有D触发器共用一个时钟信号控制端,所述的 第一级D触发器链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二级D触发器链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的第二级D 触发器链的第一组D触发器的输出端与激励控制开关连接,所述的第二级D触发器链的第 二组D触发器的输出端与探测控制开关连接。所述的激励控制开关采用第一MOS管,该第一MOS管的源极与激励电极连接,第一 MOS管的漏极作为激励信号输入端,第一 MOS管的栅极作为激励开关控制端与第二级D 触发器链的第一组D触发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的探测控制开关采用第二MOS管,该第二MOS管的漏极与探测电极连接,第二 MOS管的源极作为探测信号输出端,第二 MOS管的栅极作为探测开关控制端与第二级D 触发器链的第二组D触发器的输出端连接。本技术用于探索单个神经元各部位和神经元集群之间神经信号传递特性的装置, 包括具有生物电信号探测和激励功能的微电极阵列单元、电极单元选择电路、微电子神经 信号激励器阵列和微电子神经信号探测器阵列。微电极阵列单元位于整个装置的中心位 置,采用类似计算器存储器工作的形式,微电极阵列中每个电极点的工作状态(激励或探 测)通过"行"开关和"列"开关进行控制。微电极阵列的每个电极点都可以视为与计算机存 储器类似的一个可"读"(探测)可"写"(激励)位。电极单元选择电路采用具有串并转换 功能的移位寄存器将控制信号通过移位寄存器的l个输入端串行输入,转换为多路信号后 从输出端并行输出,然后送入电极阵列单元的激励开关控制端和探测开关控制端。微电子 神经信号激励器阵列和微电子神经信号探测器阵列位于微电极阵列单元的外围,微电子神 经信号探测器采用行共用的方式,微电子神经信号激励器采用列共用的方式。在微电极阵 列区培养神经元,当通过电极阵列单元的开关选中与神经元的胞体、树突或轴突等微观结 构接触的某个电极点为"写"状态时,微电子神经信号激励器中的信号通过被选中的电极点送入神经元的胞体、树突或轴突等微结构,信号通过神经元的这些微结构后,再通过与它 接触的另一个处于"读"工作状态的电极点进入微电子神经信号探测器进行放大处理。本技术所述的用于探索单个神经元各部位和神经元集群之间神经信号传递特性 的探测装置釆用标准的CMOS工艺实现。利用这一探测装置并借助于神经信号发生器、深 存储示波器和显微镜可对硅片上微电极阵列区域培养的单个神经元的胞体、树突和轴突等 微观结构之间和多个神经元集群之间的神经信号的传入、整合、自发和诱发生成以及传出 特性开展研究。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 本技术采用电极单元选择电路连接电极单元的控制开关,即激励控制开关和 探测控制开关,从而对电极单元进行选择控制,减少了电极单元的激励控制开关和探测控 制开关引出线总数目,在实现电极点工作状态可控的同时,大幅度减小电极对外引出线的 数目。例如对于阵列点数为A^v的电极阵列,电极引出线可以从A^条减少到2N+3条。 例如7V=32,则电极引出线将从1024条减少到67条。克服了随着电极阵列数目的增加引 出线数目受限制的弊端。2) 将类似MOS单管读写存储器的结构应用于大规模电极阵列的设计,并将移位寄存 器的串-并转换功能用于电极单元选择电路,将控制信号通过移位寄存器的1个输入端串行 输入,转换为多路并行输出的信号,再将多路信号分别送入电极单元的激励行控制端和探 测列控制端。整个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对单个电极单元的控制,且能集成在微小的硅片上, 可通过减少电极对外引出焊盘的数目使整个芯片的面积大大减小。3) 本技术所设计的微电子芯片装置集具有生物电信号探测和激励特征的微米级 电极阵列、电极单元选择电路、神经信号探测器阵列和神经信号激励器阵列于一体。可实 现单个神经元胞体、树突与轴突等各结构之间和神经元集群之间信号传递特性的微观研 究。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神经元和多神经元集群间信号探测和激励微电子芯片系统功能框 图。图中l.电极阵列单元,2邻定线,3.PCB板,4.焊盘,5.神经细胞,6.硅片,7.引出线, 8.神经信号激励器阵列,9.神经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神经元及多神经元集群间神经信号传递特性探测装置,包括按照阵列分布的电极单元(1)、该电极单元(1)包括激励电极(12)和探测电极(14),在激励电极(12)和探测电极(14)上分别连接有激励控制开关(11)和探测控制开关(1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电极单元选择电路(10),该电极单元选择电路(10)的第一组输出端(15)与各行激励控制开关(11)连接,该电极单元选择电路(10)的第二组输出端(16)与各列探测控制开关(13)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晓迎潘海仙王志功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4[中国|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