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用鞍座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652700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摩托车用鞍座组合,它包括鞍座,鞍座底板及用于连接车体的连接板;其特征是:所述鞍座的中部宽,从中部向前、后两端逐渐变窄;鞍座的前部顶端两侧向外向下延伸至鞍座的底面;鞍座上表面的中后部有一条凸起的圆弧分界边,圆弧分界边为向后凸出形,圆弧分界边与位于其前方的鞍座上表面之间圆弧过渡。圆弧分界边后设有一片平滑凸起区域,该凸起区域沿鞍座前后方向呈类梯形。连接板上设有可与车体连接以在鞍座掀起时支撑鞍座的气动弹簧。鞍座底板的前部设有一片平滑向上凹陷的区域。它既能保证乘坐舒适,又能大幅提高行车时乘坐的稳定性,并且长时间乘坐不会感到疲劳,同时具有开启鞍座时方便省力,加大头盔箱容积,易于使用。(*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用鞍座组合。技术背景鞍座组合是摩托车的重要组成部件之一,好的鞍座不仅外形美观,而且能 够保证长时间骑行的舒适性。目前踏板车多采用平板式的坐垫,由于结构所限, 骑行中驾乘人员乘坐的稳定性与舒适性较跨骑车差很多,中高速过弯以及行进 在颠簸路面时尤为明显。驾乘人员不得不时刻刻意保持骑行的坐姿以保证行车 安全。踏板摩托车鞍座的另一个作用是作为头盔箱的上盖实现存放物品(如头 盔等)的功能。后前基于乘坐舒适的功能要求,现在大多数踏板车鞍座都设计 的比较大,由此造成开启头盔箱时费力,且部分车型需要一手扶着鞍座。给取放物品造成不便。为解决以上问题,中国专利号CN97244167.0的专利用一种摩 托车后靠背的方案来解决,但存在的缺点是结构复杂,同时影响整车的外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摩托车用鞍座组合,能够在骑行中大幅降低驾乘人 员的疲劳程度;同时鞍座的辅助开启方式令使用头盔箱变得方便省力,且能够 提高头盔箱的有效容积,此外造型优美,结构简洁。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摩托车用鞍座组 合,它包括鞍座,鞍座底板及用于连接车体的连接板;所述鞍座的中部宽,从 中部向前、后两端逐渐变窄;鞍座的前部顶端两侧向外向下延伸至鞍座的底面; 鞍座上表面的中后部有一条凸起的圆弧分界边,圆弧分界边为向后凸出形,圆 弧分界边与位于其前方的鞍座上表面之间圆弧过渡。当驾驶员骑行时,驾驶员的大腿内侧恰好紧贴在鞍座前部顶端到底面之间 的区域上,鞍座中部的凸起圆弧分界边可以使驾驶员稳定坐在正确位置,不至于向后滑动。因此鞍座可以保证驾驶员自大腿向上至臀部都在鞍座支撑范围之 内,避免骑行时因长时间大腿悬空造成的疲劳,同时此设计可以使驾驶员轻松 的夹紧鞍座,提高转弯及行进在颠簸路面时乘坐的稳定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该摩托车用鞍座组合中,所述的圆弧分界边后设有一片平滑凸起区域, 该凸起区域沿鞍座前后方向呈类梯形。该区域的凸起能够使后座乘车人在乘坐 时,支撑起大腿内侧悬空的肌肉,使之时刻保持放松的状态。由于该凸起区域 正好位于两腿之间,当车转弯时可以有效避免后座乘车人的侧向滑动,同时骑 行中刹车时避免后座乘车人向前滑动,提高安全系数。在该摩托车用鞍座组合中,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可与车体连接以在鞍座掀起 时支撑鞍座的气动弹簧。鞍座组合安装在车体上后,当开启鞍座时,气动弹簧 能够支撑起鞍座,以避免开启此类相对较大的鞍座造成的不便。在该摩托车用鞍座组合中,所述鞍座底板的前部设有一片平滑向上凹陷的 区域。不仅可以加强鞍座的支撑可靠性,而且能够在不改变整车外形的前提下 提高头盔箱的有效容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它既能在保证驾乘舒适的前提下,大幅提高行 车时乘坐的稳定性,并且长时间乘坐不会感到疲劳,同时开启鞍座时方便省力, 易于使用,提高头盔箱的有效容积,此外它造型优美,结构也很简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半剖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中1、鞍座;2、鞍座底板;3、气动弹簧;4、连接板;5、两侧区域; 6、凸起区域;7、凹陷区域,8圆弧分界边,9车体。具体实施方式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 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如图1所示,该摩托车用鞍座组合包括鞍座l,鞍座底板2、连接板4、气动弹簧3。鞍座1的中部宽,从中部向前、后两端逐渐变窄。鞍座1的前部顶端两侧 向外向下延伸至鞍座的底面,形成对称的两侧区域5,如图2所示。鞍座上表 面的中后部有一条凸起的圆弧分界边8,圆弧分界边8为向后凸出形,圆弧分 界边8与位于其前方的鞍座上表面之间圆弧过渡。圆弧分界边8使前后座使用 时功能独立。圆弧分界边8后设有一片平滑凸起区域6,该凸起区域6沿鞍座前后方向 呈类梯形,如图2所示。其中连接板4用于连接鞍座组合与车体9以实现固定鞍座组合与开启鞍座 组合的功能。连接板4上连接气动弹簧3,气动弹簧3的另一端用于与车体9 连接,以辅助开启鞍座及鞍座掀起后支撑鞍座。鞍座底板2的前部设有一片平滑向上凹陷区域7,以保证头盔箱的有效使 用容积。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用鞍座组合,它包括鞍座,鞍座底板及用于连接车体的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鞍座的中部宽,从中部向前、后两端逐渐变窄;鞍座的前部顶端两侧向外向下延伸至鞍座的底面;鞍座上表面的中后部有一条凸起的圆弧分界边,圆弧分界边为向后凸出形,圆弧分界边与位于其前方的鞍座上表面之间圆弧过渡。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用鞍座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 弧分界边后设有一片平滑凸起区域,该凸起区域沿鞍座前后方向呈类梯形。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用鞍座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 板上设有可与车体连接以在鞍座掀起时支撑鞍座的气动弹簧。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用鞍座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鞍座 底板的前部设有一片平滑向上凹陷的区域。专利摘要一种摩托车用鞍座组合,它包括鞍座,鞍座底板及用于连接车体的连接板;其特征是所述鞍座的中部宽,从中部向前、后两端逐渐变窄;鞍座的前部顶端两侧向外向下延伸至鞍座的底面;鞍座上表面的中后部有一条凸起的圆弧分界边,圆弧分界边为向后凸出形,圆弧分界边与位于其前方的鞍座上表面之间圆弧过渡。圆弧分界边后设有一片平滑凸起区域,该凸起区域沿鞍座前后方向呈类梯形。连接板上设有可与车体连接以在鞍座掀起时支撑鞍座的气动弹簧。鞍座底板的前部设有一片平滑向上凹陷的区域。它既能保证乘坐舒适,又能大幅提高行车时乘坐的稳定性,并且长时间乘坐不会感到疲劳,同时具有开启鞍座时方便省力,加大头盔箱容积,易于使用。文档编号B62J1/12GK201371881SQ200920024130公开日2009年12月30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4日专利技术者代举秀, 王新建, 苏秀华 申请人:济南轻骑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用鞍座组合,它包括鞍座,鞍座底板及用于连接车体的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鞍座的中部宽,从中部向前、后两端逐渐变窄;鞍座的前部顶端两侧向外向下延伸至鞍座的底面;鞍座上表面的中后部有一条凸起的圆弧分界边,圆弧分界边为向后凸出形,圆弧分界边与位于其前方的鞍座上表面之间圆弧过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秀华代举秀王新建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轻骑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8[中国|济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