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59982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其可供设置在一车架上,包括一第一调整机构、一第二调整机构、一操作机构、一置物箱及一坐垫,该第一调整机构及该第二调整机构分别设置在该车架的前缘及后缘,且均具有一活动顶座及一固定底座,该活动顶座相对于该固定底座而在垂直方向上移动,该操作机构连接于该第一调整机构及该第二调整机构使该活动顶座相对于该固定底座在垂直方向上移动一相同的距离,该置物箱包含一外箱及一内箱,该内箱以底部与该外箱相连通而以顶缘的前端及后端连接于该活动顶座上,该坐垫设置于该第一调整机构、该第二调整机构及该置物箱上;由此,可使该坐垫整体在垂直方向上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尤指一种可使坐垫整体在垂直方向上升高或降低,而不造成坐垫倾斜的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
技术介绍
速克达型机车为一种最普遍的个人交通工具之一,其具有车身体积小、耗油量低 及操控性佳等优点。 如图12及图13所示,为现有的不具备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的坐垫及置物箱的结 构示意图,其中A线代表机车坐垫底侧的位置,B线为置物箱放置有一全罩式安全帽的顶缘 的位置。 在图12中,如为了使速克达型机车的置物箱容量较大,则通常会将坐垫设置为高 度较高,然而坐垫的高度太高会使得一般身材娇小的骑乘者不易骑乘或是双脚无法接地支 撑,造成安全上的顾虑。 而在机车坐垫较低的情况,则放置全罩式安全帽等体积较大的物品将使得坐垫与 安全帽形成干涉,如图13所示,A线即在B线的下方,若为了仍能有足够的置物箱空间而减 少坐垫填充的厚度(使A线升高),将使得坐垫对于骑乘者的支撑力量减小,而造成骑乘的 不舒适。 如图14所示,为一种现有的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500,该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500 设置在该机车坐垫510周围的侧板520以及该行李箱530的前端,可调整机车坐垫的高度, 然而该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500只调整该机车坐垫510 —端处的高度,如此,该机车坐垫 510将随着高度的调整而朝前方或后方倾斜,如此除了影响骑乘者乘坐的舒适性外,亦造成 骑乘者在乘坐时容易滑动而影响骑乘的安全性。 如图15A及图15B所示,另一现有的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600,该机车坐垫的调整 机构600将其所包含的固定底座610及该活动顶座620设置在该机车坐垫630的后端处, 同样地,该机车坐垫630将随着高度的调整而朝前方或后方倾斜,而具有上述机车坐垫的 调整机构500相同的缺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提出一种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 以调整机车坐垫于一合适于骑乘者的高度,且亦可调整置物箱的容量来放置安全帽等体积 较大的物品。 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其可供设置在一车架上,包 括一第一调整机构及一第二调整机构,该第一调整机构设置在该车架的前缘而该第二调 整机构设置在该车架的后缘,该第一调整机构及该第二调整机构均具有一活动顶座及一固 定底座,该活动顶座相对于该固定底座而在垂直方向上移动;一操作机构,其连接于该第一 调整机构及该第二调整机构,用以使该活动顶座相对于该固定底座在垂直方向上移动一相同的距离;一置物箱,其包含一外箱及一内箱,该外箱为一顶部呈开口状的中空体且固定在该车架中,该内箱紧接于该外箱的内壁而设置在该外箱中,且该内箱的顶部及底部均呈开口状而以底部与该外箱相连通,该内箱顶缘的前端及后端连接于该活动顶座上;以及一坐垫,其设置于该第一调整机构、该第二调整机构及该置物箱上。 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通过在该车架的前缘及后缘分别设置有该第一调整机构及该第二调整机构, 可避免调整该坐垫为只有一端处升高或降低,而使该坐垫向一侧倾斜,因此可使该速克达 型机车的骑乘者在乘坐时不会朝向一侧(如向前或向后)滑动,而维持良好的乘坐舒适性, 亦可确保骑乘的安全性。 二、可提供骑乘者以较佳的骑乘姿势来骑乘,确保骑乘者的双脚能够接地而支撑, 进一步若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装置在大型的速克达型机车上,也能够合适于身材较娇小的骑 乘者来骑乘大型的速克达机车。 三、骑乘者可在骑乘前,通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调整该坐垫的 高度而符合自身的骑乘姿势,并于骑乘后,可借着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来 使该置物箱的内箱在垂直方向上移动而调整该置物箱的容量,而方便骑乘者放置安全帽等 体积较大的物品。 四、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除了可提供该速克达型机车适合于各种身材的骑乘者 外,该坐垫可不需要为了使该置物箱具有足够的空间而牺牲其填充的厚度,而提供骑乘者 更佳的乘坐舒适性。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 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专利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的全车车体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的第一调整机构的固定底座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的第一调整机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A及图6B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调整机构的滑块滑动示意图; 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的第一调整机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的操作机构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的操作机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的第二调整机构的立体组合示意 图; 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的另一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12为现有的机车坐垫及置物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现有的机车坐垫及置物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现有的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的平面示意5 图15A及第十五B图15B为现有的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及局部立体分解示意图。图中符号说明1000速克达型机车1100车架2000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2100第一调整机构2200第二调整机构2300操作机构2310转动件2311转轴部2312操作部2313卡掣部2320拉动片2321卡掣孔2322翼2330第一缆线2340第二缆线2350固定架2351轴孔2360第一导引套管2370第二导引套管2380连动杆2400置物箱2410外箱2420内箱2430弹性衬套2500坐垫2600操作机构2610步进马达2620控制开关100活动顶座110柱体120卡槽200固定底座210凹槽220通孔230滑块231凹沟240带动件241支点242导引臂243牵引臂244插销250固定件251导引沟260盖板261套筒262穿孔270弹性组件280回复弹簧300垂直蜗杆400驱动蜗杆500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510机车坐垫520侧板530行李箱600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610固定底座620活动顶座630机车坐垫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显示有一速克 达型机车1000,并包括一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2000。而图2及图3分别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 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该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2000设置在一速克达型机车的车架1100 上,并包括一第一调整机构2100、一第二调整机构2200、一操作机构2300、一置物箱2400及 一坐垫2500。 如图2及图3所示该第一调整机构2100设置在该车架1100的前缘且该第二调整 机构2200设置在该车架1100的后缘,该第一调整机构2100及该第二调整机构2200均具 有一活动顶座IOO及一固定底座200,该活动顶座100相对于该固定底座200而在垂直方向 上移动。 该操作机构2300连接于该第一调整机构2100及该第二调整机构2200,用以使该 活动顶座100相对于该固定底座200在垂直方向上移动一相同的距离。该置物箱2400包含 一外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车坐垫的调整机构,可供设置在一车架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调整机构及一第二调整机构,该第一调整机构设置在该车架的前缘而该第二调整机构设置在该车架的后缘,该第一调整机构及该第二调整机构均具有一活动顶座及一固定底座,该活动顶座相对于该固定底座而在垂直方向上移动;一操作机构,其连接于该第一调整机构及该第二调整机构,用以使该活动顶座相对于该固定底座在垂直方向上移动一相同的距离;一置物箱,其包含一外箱及一内箱,该外箱为一顶部呈开口状的中空体且固定在该车架中,该内箱紧接于该外箱的内壁而设置在该外箱中,且该内箱的顶部及底部均呈开口状而以底部与该外箱相连通,该内箱顶缘的前端及后端连接于该活动顶座上;以及一坐垫,其设置于该第一调整机构、该第二调整机构及该置物箱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昱崴
申请(专利权)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