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动力转向油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64451 阅读:2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动力转向油壶,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汽车动力转向油壶油液进入油壶后容易产生气泡、影响转向泵性能的问题。本汽车动力转向油壶,包括内部为空腔的壶体和设置在壶体顶端的壶盖,壶体的侧壁上设有进油接管和出油接管,进油接管和出油接管分别与壶体内部的空腔相连通,出油接管位于进油接管的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油壶的进油接管与出油接管均设置在壶体侧壁上,出油接管位于进油接管上方,并且在壶体内设置隔板,进油接管和出油接管分别与隔板两侧的腔室连通,从而使得进油接管进入油壶的油液平缓进入,避免紊流产生,不易产生气泡,避免在转向泵内形成局部高压,改善液压转向系统性能。(*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
,涉及一种汽车动力转向油壶
技术介绍
动力转向油壶是汽车液压式动力转向系统的储油容器,它一般被布置在发动机仓中,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发动机动力来驱动转向泵工作,转向泵从油壶中抽取液压油,输出至动力转向器中,根据转动方向,动力转向器中动力控制阀控制输入动力转向器中使动力缸两边的液压差而产生助力,降低驾驶员转向时方向盘的手力,输出的液压油再通过回油管流回到油壶,这样形成一个循环。 如中国专利号为ZL 200820039021.4的专利,提供了一种"汽车动力转向储油壶",包括壶体和壶盖,所述的壶体为圆柱筒状,壶体内设有滤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壶体的下部侧壁分别设有进油管接口和回油管接口,壶体底部外壁为台阶状。 上述结构的储油壶能解决动转储油壶正常地向转向系统供应转向油,保证转向系统工作。但是该结构的储油壶的回油管接口位于进油管接口的上方,回油管接口与低压油管相连回油,进油管接口与动力转向泵相连,这样从上方的回油管接口进入的油液在进入油壶之后会产生气泡,而从下方进油管接口进入到转向泵内的油压较高,局部高压容易导致转向泵元器件,影响液压转向系统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减少油壶内汽泡产生,并使液压转向系统运行稳定的汽车动力转向油壶。 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动力转向油壶,包括内部为空腔的壶体和设置在壶体顶端的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壶体的侧壁上设有进油接管和出油接管,所述的进油接管和出油接管分别与壶体内部的空腔相连通,所述的出油接管位于进油接管的上方。 本汽车动力转向油壶的出油接管和进油接管均设置壶体的侧壁上,出油接管的位置高于进油接管的位置,而进油接管与低压回油管连接,出油接管与动力转向泵相连接。这样在动力转向系统运作时,壶体内的油从上方的出油接管进入到动力转向泵,再从下方的进油接管平缓进入流回到壶体内,避免液油紊流产生,不易产生气泡,逐渐充满油壶,降低油压,从而达到改善液压转向系统性能的目的。 在上述的汽车动力转向油壶中,所述的壶体内设有隔板,所述的隔板将壶体内部的空腔分割成腔室一和腔室二,所述的腔室一与腔室二相连通,所述的进油接管与腔室一相连通,出油接管与腔室二相连通。 隔板将壶体内设成两个腔室,两个腔室又相连通,回油到腔室一内的油经过沉定之后平缓进入到腔室二内,不但提高了油的质量,还能减少油进入出油接管后形成高压。 在上述的汽车动力转向油壶中,所述的隔板呈筒状,并垂直设置在壶体内底面上,所述的隔板的高度低于壶体的高度,且高于出油接管的高度,所述的进油接管与隔板相连接且与隔板内侧的腔室一相连通。 作为第二种情况,在上述的汽车动力转向油壶中,所述的隔板呈片状,并垂直设置在壶体内底面上,所述的隔板的高度低于壶体的高度,且高于出油接管的高度。 作为第三种情况,在上述的汽车动力转向油壶中,所述的隔板呈片状,并设置在壶体的侧壁上,所述的隔板位于进油接管和出油接管之间,且在隔板上设有连通腔室一和腔室二的通孔。 在上述的汽车动力转向油壶中,所作的壶体的底面包括台阶面一和台阶面二,所述的台阶面一与隔板连为一体并伸出台阶面二,上述的进油接管设置在位于台阶面二外侧的隔板上。此设置,方便将进油接管与隔板连接,使得进油接管与腔室一连通。 作为第二种情况,在上述的汽车动力转向油壶中,所述的进油接管伸入壶体并连接在隔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动力转向油壶具有以下优点 1、进油接管与出油接管均设置在壶体侧壁上,但将出油接管位于进油接管上方,使得上方的出油接管与动力转向泵相连,下方的进油接管与低压油管相连回油,从而使得进油接管进入油壶的油液平缓进入,避免紊流产生,不易产生气泡。 2、在壶体内设置隔板,使得油充满腔室一后,逐渐流入到腔室二内,再从出油接管出去进入动力转向泵。这样,不但不易在转向泵内形成局部高压,避免损坏转向泵内元器件,而且提高了油的质量;另外,降低转向泵及整个转向管路内液压中有气泡而产生的噪音,改善液压转向系统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汽车动力转向油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的汽车动力转向油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的汽车动力转向油壶中的下壶体的俯视图。 图4是本技术的汽车动力转向油壶图3中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的汽车动力转向油壶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技术的汽车动力转向油壶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壶体;11、上壶体;12、下壶体;12a、沿口、13、进油接管;14、出油接管;15、隔板;15a、通孔;16、台阶面一 ;17、台阶面二 ;18、注油口 ;2、壶盖;3、腔室一 ;4、腔室二。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本技术的汽车动力转向油壶,包括壶体1、壶盖2、进油接管13、出油接管14和隔板15。 壶体1呈筒状,内部具有中空的空腔,由上壶体11和下壶体12组成。上壶体11的顶端开有注油口 18,壶盖2盖在注油口 18处。下壶体12的侧壁上设有进油接管13和出油接管14,出油接管14位于进油接管13的上方,下壶体12内设有隔板15,隔板15将下壶 体12内部的空腔分割成腔室一 3和腔室二 4,腔室一 3与腔室二 4相连通,进油接管13与 腔室一 3相连通,出油接管14与腔室二 4相连通。 本技术的汽车动力转向油壶中的隔板15呈筒状,隔板15垂直设置在下壶体 12内底面上与下壶体12连为一体,隔板15的高度低于下壶体12的沿口 12a的高度,高于 出油接管14的高度,进油接管13直接连接在隔板15上并与隔板15内侧的腔室一 3相连 通。下壶体12的底面包括台阶面一 16和台阶面二 17,台阶面一 16与隔板15连为一体并 伸出台阶面二 17,进油接管13与位于台阶面二 17外侧的隔板15连接。根据实际情况,也 可以将进油接管13伸入下壶体12内连接在下壶体12内侧的隔板15上。 本汽车动力转向油壶将上壶体11与下壶体12固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壶体 1。在使用时,进油接管13与低压回油管连接,出油接管14与动力转向泵相连接,通过打开 顶端的壶盖2,将油从注油口 18注入到壶体1的空腔内,这样在动力转向系统运作时,壶体 1内的油从出油接管14进入到动力转向泵,回油又从进油接管13平缓进入流回到壶体1 内,避免液油紊流产生,不易产生气泡,逐渐充满腔室一 3后,油又流入到腔室二 4内,再进 入到动力转向泵,不断的循环使用,从而达到改善液压转向系统性能的目的。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结构和功能相似,其中,隔板15呈片状,并垂直 设置在下壶体12内底面上,隔板15与下壶体12的两侧壁和底面连为一体,隔板15的高度 低于下壶体12的沿口 12a的高度,高于出油接管14的高度,进油接管13与隔板15 —侧的 腔室一 3连通,出油管接口与隔板15另一侧的腔室二 4相连通。 实施例3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结构和功能相似,其中,隔板15呈片状,并设置 在下壶体12的侧壁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动力转向油壶,包括内部为空腔的壶体(1)和设置在壶体(1)顶端的壶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壶体(1)的侧壁上设有进油接管(13)和出油接管(14),所述的进油接管(13)和出油接管(14)分别与壶体(1)内部的空腔相连通,所述的出油接管(14)位于进油接管(13)的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书福杨健赵福全何伟余见山夏基燕刘颍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