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进气管和包括该进气管的可变进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263158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可变进气管和可变进气系统。该可变进气管包括管体和调节机构。该调节机构包括固定件、芯轴、第一活动件和两个第一折叠片。固定件的一端固定在管体的内壁上,另一端与芯轴相连以支撑芯轴位于管体的中心。第一活动件的一端连接于芯轴上并能够以该芯轴的轴线为中心转动。两个第一折叠片分别连接于芯轴的两端并与固定件和第一活动件相连。第一折叠片随着第一活动件的转动而处于展开状态或叠合状态。当第一折叠片处于展开状态时,固定件、第一活动件、两个第一折叠片和管体的内壁共同围成封闭的空腔。由于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可变进气管内供空气流通的腔体的体积是连续变化的,因此进气量的变化也是连续的,因而可以实现平稳且连续变化的进气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进气系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变进气管和包括 该进气管的可变进气系统。
技术介绍
传统的发动机进气系统一般包括进气管、空气滤清器、导流管、节气门、 以及进气歧管,其中所述进气管连通到空气滤清器的入口,所述导流管连通 空气滤清器的出口和进气歧管的入口,所述节气门设置在导流管内。然而目 前,为使发动机能够获得最适合工作的进气状态,既节约能源,又能使发动 机表现出原本的最大扭力和最高转速,在进气管的设计方面,通常要求进气 管在低速时细长,以增大进气流速,而随着发动机转速的增加,发动机需要 较多的空气,因而此时则需要短粗的进气管。鉴于上述原因,如今对于发动机可变进气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例如,CN2580130Y中公开了一种可变进气长度的进气装置,如图1所示, 该进气装置包括壳体3、进气口 1和出气口 2,其中,所述壳体3内设置有 第一进气管道5和带有阀门7的第二进气管道6。当发动机在小负荷或低速 运转时,阀门7保持关闭状态,此时空气沿图1中实线箭头所示方向经较长 的第一进气管道5流入燃烧室。而当发动机在高负荷或高速运转时,阀门7 处于打开状态,此时大量的空气直接沿图1中虚线箭头所示方向经较短的第 二进气管道6流入燃烧室。然而,这种进气装置的缺陷在于,只能在阀门打开和关闭这两种状态之 间进行切换,只是对于进气管道长度的粗调节,而发动机的转速是一个连续 变化的过程,因此无法保证发动机在任何转速下都能得到平稳且连续变化的进气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保证发动机在任何转速下都能得到平稳 且连续变化的进气控制的可变进气管。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该可变进气管的可变进气系统。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变进气管包括管体和调节机构,其中,所述调节机构包 括固定件、芯轴、第一活动件以及两个第一折叠片,所述固定件的一端固定 在管体的内壁上,另一端与芯轴相连,以支撑芯轴位于管体的中心,所述第 一活动件的一端连接于芯轴上并能够以该芯轴的轴线为中心转动,所述两个 第一折叠片分别连接于芯轴的两端并与固定件和第一活动件相连,所述第一 折叠片随着第一活动件的转动而处于展开状态或叠合状态,当所述第一折叠 片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固定件、第一活动件、两个第一折叠片以及管体的 内壁共同围成封闭的空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所述可变进气系统包括进气管、空气滤清器、导流管、节 气门以及进气歧管,所述进气管连通到空气滤清器的入口,所述导流管连通 空气滤清器的出口和进气歧管的入口,所述节气门设置在导流管内,其中, 所述进气管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可变进气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有可变进气管的可变进气系统,由于在进气管的管体内 设置有调节机构,通过使其中的活动件以芯轴的轴线为中心转动,以展开或 叠合折叠片,可以控制管体内形成的封闭空腔的体积大小,因此可以对进气 管内供空气流通的腔体的体积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进气量的控制。同时, 由于活动件的转动是一个连续运动的过程,所以进气管内供空气流通的腔体 的体积也是连续变化的,因此进气量的变化也是连续的,因而通过这种结构 可以实现平稳且连续变化的进气控制。附图说明图1为CN2580130Y中公开的可变进气长度的进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可变进气管从一端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折叠片处于展开状态;图3为本专利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可变进气管从一端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折叠片和第二折叠片处于展开状态;图4为图3所示实施方式提供的可变进气管从一端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折叠片和第二折叠片即将到达叠合状态;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变进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可变进气管包括管体1和调节机构2。其中,所述管体l为通常在车辆进气系统中普遍采用的进气导流管,且通常为圆筒状,并优选采用耐气流冲击的材料制造。如图2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调节机构2包括固定件21、芯轴22、第一活动件23以及两个第一折叠片24。所述固定件21的一端固定在管体l的内壁上,另一端与芯轴22相连,以支撑芯轴22位于管体1的中心。所述第一活动件23的一端连接于芯轴22上并能够以该芯轴22的轴线为中心转动。所述两个第一折叠片24分别连接于芯轴22的两端并与固定件21和第一活动件23相连。所述第一折叠片24随着第一活动件23的转动而处于展开状态或叠合状态。当所述第一折叠片24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固定件21、第一活动件23、两个第一折叠片24以及管体l的内壁共同围成封闭的空腔。其中,所述固定件21与管体1内壁之间的固定连接可以通过本领域公知的各种方式实现,如焊接、粘接等,或者可以将其直接形成为一体。所述固定件21和第一活动件23均为板状。所述芯轴22可以与固定件21固定连接,如可以通过本领域公知的各种方式实现,例如焊接、粘接等,或者直接形成为一体。此时,所述第一活动件23可转动地连接到芯轴22上,从而以该芯轴22的轴线为中心转动。或者作为选择,所述芯轴22也可以可转动地与固定件21连接。此时,所述第一活动件23与芯轴22则固定连接,这样同样可以保证所述第一活动件23能够以芯轴22的轴线为中心转动。优选情况下,为了便于实际操作,采用芯轴22与固定件21固定连接,而第一活动件23可转动地与芯轴22连接的实施方式,这样所述第一活动件23可以围绕芯轴22转动。由于所述第一活动件23可以围绕芯轴22自由转动,所以可以带动与第一活动件23相连的第一折叠片24像扇子一样展开或叠合。随着第一活动件23的转动,第一折叠片24的展开程度发生变化,例如可以在0 — 1之间变化(假设管体l的整体横截面为1),所以由固定件21、第一活动件23、两个第一折叠片24以及管体1的内壁所共同围成的封闭空腔的体积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可以对进气管内供空气流通的腔体的体积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进气量的控制。同时,由于第一活动件23的转动是一个连续运动的过程,所以进气管内供空气流通的腔体的体积也是连续变化的,因此进气量的变化也是连续的,因而通过这种结构可以实现平稳且连续变化的进气控制。当然,在实际使用时,为了满足发动机怠速或低转速工况,管体l内不会被完全封闭,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折叠片24即使展开到最大程度也不会完全覆盖住管体1的整个截面,以保证进气管中有空气流过。但是第一折叠片24可以完全叠合,此时管体l内的整个腔体都可供空气流通。通常,应当理解的是,要想保证当所述第一折叠片24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固定件21、第一活动件23、两个第一折叠片24以及管体1的内壁所共同围成的封闭空腔具有一定的体积,那么所述芯轴22必然具有一定的长度,也就是说所述调节机构2必然具有一定的轴向长度。 一般地,所述芯轴22的长度与管体1的轴向长度之比大约为1/3 — 1,以确实保证通过该调节机构2,能够控制整个进气管管腔内的空气流量,而不仅仅是只控制一个截面的空气流量。并且所述调节机构2在管体1内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需要来定,例如可以将其设置在其靠近空气滤清器4 (将在后面介绍)的一端距离空气滤清器4的入口大约30—50mm的地方。所述第一活动件23与管体1的配合可以通过本领域公知的各种方式实现。例如,可以在第一活动件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变进气管,所述可变进气管包括管体(1)和调节机构(2),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2)包括固定件(21)、芯轴(22)、第一活动件(23)以及两个第一折叠片(24),所述固定件(21)的一端固定在管体(1)的内壁上,另一端与芯轴(22)相连,以支撑芯轴(22)位于管体(1)的中心,所述第一活动件(23)的一端连接于芯轴(22)上并能够以该芯轴(22)的轴线为中心转动,所述两个第一折叠片(24)分别连接于芯轴(22)的两端并与固定件(21)和第一活动件(23)相连,所述第一折叠片(24)随着第一活动件(23)的转动而处于展开状态或叠合状态,当所述第一折叠片(24)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固定件(21)、第一活动件(23)、两个第一折叠片(24)以及管体(1)的内壁共同围成封闭的空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进气管,所述可变进气管包括管体(1)和调节机构(2),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2)包括固定件(21)、芯轴(22)、第一活动件(23)以及两个第一折叠片(24),所述固定件(21)的一端固定在管体(1)的内壁上,另一端与芯轴(22)相连,以支撑芯轴(22)位于管体(1)的中心,所述第一活动件(23)的一端连接于芯轴(22)上并能够以该芯轴(22)的轴线为中心转动,所述两个第一折叠片(24)分别连接于芯轴(22)的两端并与固定件(21)和第一活动件(23)相连,所述第一折叠片(24)随着第一活动件(23)的转动而处于展开状态或叠合状态,当所述第一折叠片(24)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固定件(21)、第一活动件(23)、两个第一折叠片(24)以及管体(1)的内壁共同围成封闭的空腔。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进气管,其中,所述调节机构(2)还包括第二活动件(25)和两个第二折叠片(26),所述第二活动件(25)的一端连接于芯轴(22)上并能够以该芯轴(22)的轴线为中心转动,所述两个第二折叠片(26)分别连接于芯轴(22)的两端并与固定件(21)和第二活动件(25)相连,所述第二折叠片(26)随着第二活动件(25)的转动而处于展开状态或叠合状态,当所述第二折叠片(26)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固定件(21)、第二活动件(25)、两个第二折叠片(26)以及管体(1)的内壁共同围成封闭的空腔。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变进气管,其中,所述芯轴(22)的长度与管体(1)的轴向长度之比为1/3 — 1。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进气管,其中,所述芯轴(22)与固定件(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活动件(23)和第二活动件(25)能够分别相对于芯轴(22)转动。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进气管,其中,位于所述芯轴(22)同一端的第一折叠片(24)和第二折叠片(26)连为一体。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变进气管,其中,所述固定件(21)为两个杆状元件,且分别设置在芯轴(22)的两端。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进气管,其中,所述第一活动件(23)和第二活动件(25)与管体(1)之间通过凹凸配合进行装配。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进气管,其中,所述第一活动件(23)、第二活动件(25)、第一折叠片(24)以及第二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双南方张新貌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