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子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02688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方式涉及的滚子轴承(5)具有:外圈(13),其具有外圈滚道面(13b1、13b2);内圈(12),其具有与上述外圈滚道面对置的内圈滚道面(12b1、12b2);多个圆筒滚子(141、142),它们配置在外圈滚道面和内圈滚道面之间。外圈(13)在外圈滚道面(13b)具备与圆筒滚子(141、142)的轴向一端面点接触的外圈凸部(13a),圆筒滚子(141、142)和外圈凸部(13a)的接触位置(Po)设定在圆筒滚子(141、142)的轴心(O1、O2)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例如作为连续铸造装置的辊支承用途所使用的滚子轴承
技术介绍
—般,构成连续铸造装置的铸片输送路径的支承辊、导辊、夹紧辊等,被可支持从 铸片接受的径向载荷和由辊的热膨胀带来的轴向载荷的滚动轴承支承。 作为对辊的固定侧端部进行支承的滚动轴承,以往利用自动调心滚子轴承的情况 较多,但该自动调心滚子轴承,存在由于滚子的差动滑动而使滚道面偏磨损这样的问题。由 此,近年来,代替自动调心滚子轴承而逐渐采用带调心圈的圆筒滚子轴承(例如,参照日本 特开2001-208053号公报(图8))。 上述带调心圈的圆筒滚子轴承,具有调心圈,其在内周具有凹状的球面并安装于 轴承外壳;外圈,其在内周具有外圈滚道面且在外周具有凸状的球面,并将该外周安装于调 心圈的内周;内圈,其在外周具有内圈滚道面,与辊轴的外周面嵌合;圆筒滚子,其可滚动 地设置于外圈滚道面和内圈滚道面之间,圆筒滚子,利用设置于外圈滚道面的轴向两侧的 外圈凸部和设置于内圈滚道面的轴向两侧的内圈凸部而被限制了轴向的移动。而且,由辊 的热膨胀带来的轴向载荷,从内圈的轴向一方侧的内圈凸部经由圆筒滚子传递到外圈的轴 向另一侧的外圈凸部,被轴承外壳承受。 辊的固定侧端部被附带调心圈的圆筒滚子轴承支承时,若因超低速旋转和高载荷 导致产生润滑不良,则在承受轴向载荷的凸部中产生磨损和卡住之类的轴承损伤。尤其是 凸部向径向延伸的平面,且是圆筒滚子的端面沿径向延伸的平面,凸部和圆筒滚子面接触 时,润滑不良变得显著,容易产生轴承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这种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抑制凸部的磨损和 卡住的圆筒滚子。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涉及的圆筒滚子,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滚道圈,其具有第 一滚道面;第二滚道圈,其具有与上述第一滚道面对置的第二滚道面;多个滚子,其配置在 上述第一滚道面和上述第二滚道面之间,上述第一滚道圈具有与上述滚子的轴向一端面点 接触的第一凸部,上述滚子和上述第一凸部的接触位置设定在上述滚子的轴心上。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有效抑制滚子轴承中的凸部的磨损和卡住。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圆筒滚子轴承的连续铸造装置 的要部的剖视图。 图2是该圆筒滚子轴承的剖视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圆筒滚子轴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点接触包含例如平坦面和球面的接触那样,在接触面承受垂 直方向的载荷时产生椭圆接触面那样的接触状态。 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例如能够形成为下述(a)所示的方式的滚子的端面、和下述 (b)或者(c)所示的方式的第一、第二凸部的凸面的点接触。 (a)包含滚子的轴心的剖面的形状,是在滚子的轴心位置可微分的凸状的曲线 (具有连续性的平滑的凸状的曲线;包括圆弧),且是滚子的轴心位置中的切线方向相对于 滚子的轴心方向垂直的端面(尤其,成为包含滚子的轴心的剖面的形状为在滚子的轴心位 置附近与滚子的轴心线对称的曲线(包含圆弧)的端面)。 (b)滚子的轴心上与滚子的端面接触的部分是相对于滚子的轴心垂直的凸面。 (c)包含第一、第二滚道圈的轴心的剖面的形状是在滚子的轴心上与滚子的端面 接触的部分可微分的凸状或者凹状的曲线(具有连续性的平滑的凸状或者凹状的曲线;包 括圆弧),且是该部分的切线方向相对于滚子的轴心方向垂直的凸面(尤其,是包含第一、 第二滚道圈的轴心的剖面的形状,变成在与滚子的端面接触的部分的附近与滚子的轴心方 向线对称的曲线(包括圆弧)的凸面)。 SP,在本专利技术中,至少滚子的端面是如上述(a)那样的凸状的曲面(包括球面)即 可。另外,成为上述(a)那样的凸状的曲面的部分,既可以是整个滚子的端面,也可以是包 含滚子的轴心的局部的范围。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滚子轴承的连续铸造装置的成 型用辊l的端部的剖视图。作为成型用辊l的固定侧端部的轴向一端部(右端部)la通过 附带调心圈的圆筒滚子轴承5可自由旋转地被支承,作为成型用辊1的自由侧端部的轴向 另一端部(左端部),通过未图示的带调心圈的圆筒滚子轴承等,可自由旋转、可沿轴向移 动且可摇动地被支承。 该实施方式中的圆筒滚子轴承5是不具备保持器的全滚子型,具有与辊l的端部 la的外周面嵌合的内圈12、与内圈12沿轴向相邻配置的挡圈lla、固定于轴承外壳15的调 心圈17、在该调心圈17的内周面上可摇动地被支承的外圈13、在外圈13和内圈12之间配 置成2列的多个圆筒滚子141、142。内圈12和挡圈lla利用定位环16进行轴向的定位。 图2是放大表示圆筒滚子轴承5的剖视图。此外,在关于圆筒滚子轴承5的以下 的说明中,轴向外方(轴向外侧)是指从圆筒滚子轴承5的轴向中央位置朝向轴向两侧的 方向,轴向内方(轴向内侧)是指从圆筒滚子轴承5的轴向两侧朝向轴向中央位置的方向。 在内圈12的外周形成有两列的内圈滚道面12bl、 12b2,在内圈滚道面12bl的轴向 一方(图2的左侧)的侧部,形成有向径向外方突出的内圈凸部12a。在内圈12的轴向另 一方(图2的右侧)相邻地配置有挡圈lla,该挡圈lla的径向外端部比内圈滚道面12b2 更向径向外方突出。 外圈13的内周形成有两列的外圈滚道面13bl、13b2,在该外圈滚道面13bl、13b2 之间形成有向径向内方突出的外圈凸部13a。另外,在外圈13的外周形成有凸圆弧状的被 引导面13c,该被引导面13c与形成于调心圈17的内周的凹圆弧状的引导面17a可滑动(摇动)地嵌合。在外圈13以及调心圈17的轴向中央部形成有滑脂孔18。滑脂孔18在外圈 凸部13a的径向内端部开口。 圆筒滚子141配置在内圈滚道面12bl和外圈滚道面13bl之间,可在内圈滚道面 12bl和外圈滚道面13bl上滚动。圆筒滚子141的轴向两端面141a形成为凸状的球面,向 轴向外方呈圆弧状膨出。轴向两侧的端面141a的曲率半径相同,这些端面141a的曲率中 心都位于圆筒滚子141的轴心(旋转中心)Ol上。 圆筒滚子141的两端面141a的曲率中心分别如图2所示位于从该端面141a超过 圆筒滚子141的轴向的中心的位置。换言之,各端面141a的球面的半径bll、b21形成为比 圆筒滚子141的轴向长度的一半all、a21(其中,a11 = a21)大。 圆筒滚子142配置在内圈滚道面12b2和外圈滚道面13b2之间,可在内圈滚道面 12b2和外圈滚道面13b2上滚动。圆筒滚子142的轴向两端面142a形成为凸状的球面,向 轴向外方呈圆弧状膨出。轴向两侧的端面142a的曲率半径相同,这些端面142a都位于圆 筒滚子142的轴心(旋转中心)02上。圆筒滚子142的两端面142a的曲率中心分别如图2 所示位于从该端面142a超过圆筒滚子142的轴向长度的中心的位置。换言之,各端面142a 的球面的半径b12、 b22形成为比圆筒滚子142的轴向长度的一半a12、 a22(其中,a12 = a22)大。圆筒滚子142形成为与圆筒滚子141相同的形状。 圆筒滚子141的轴向各端面141a与内圈凸部12a的轴向内侧面12al以及外圈凸 部13a的轴向外侧面13al(以下,将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滚子轴承,具有:第一滚道圈,其具有第一滚道面;第二滚道圈,其具有与上述第一滚道面对置的第二滚道面;多个滚子,它们在上述第一滚道面和上述第二滚道面之间可滚动地配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滚道圈具有与上述滚子的轴向一端面点接触的第一凸部,上述滚子和上述第一凸部的接触位置被设定于上述滚子的轴心上。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8-12-25 2008-330394一种滚子轴承,具有第一滚道圈,其具有第一滚道面;第二滚道圈,其具有与上述第一滚道面对置的第二滚道面;多个滚子,它们在上述第一滚道面和上述第二滚道面之间可滚动地配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滚道圈具有与上述滚子的轴向一端面点接触的第一凸部,上述滚子和上述第一凸部的接触位置被设定于上述滚子的轴心上。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滚子轴承,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滚道圈具有与上述滚子的轴向另一端面点接触的第二凸部, 上述滚子和上述第二凸部的接触位置被设定于上述滚子的轴心上。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滚子轴承,其特征在于,上述滚子的轴向一端面,其包含上述滚子的轴心的剖面的形状是在轴心位置可微分的 凸状的曲线,且上述轴心位置上的切线方向相对于轴心方向垂直。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滚子轴承,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凸部的在上述滚子的轴心上与上述滚子的一端面接触的部分是相对于上述 滚子的轴心垂直的面。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滚子轴承,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凸部的在上述滚子的轴心 上与上述滚子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浦西丈晴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