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小平专利>正文

上拉式移动立体泊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25819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上拉式移动立体泊车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一上一下水平设置的两条横导轨,两条均垂直于水平面的举升柱,与举升柱相连接的升降平台,固定在每条举升柱上部的定滑轮,以及固定在举升柱上并经该定滑轮与升降平台相连接的驱动系统构成;所述的两条举升柱还与两条横导轨相连接,并通过驱动系统使其能沿着两条横导轨在水平方向上往复运动,且所述的两条横导轨及两条举升柱均位于升降平台的同一侧;所述的驱动系统还通过驱动电路与控制面板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升降平台通过举升柱和横导轨能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自由地移动,因此能方便的将需要停泊的汽车送入到任意一个楼层的停放点进行停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泊车装置,具体是指一种上拉式移动立体泊车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汽车工业高速发展,城市的汽车越来越 多,随之而来的矛盾是泊车位越来越紧张,停车越来越困难。地面或地下停 车场占地面积大,造价高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立体式停车库有效降低了 土体的使用面积,提高了空间停车密度,单位土地面积的有效利用率大幅度提 高。但是,立体式停车库系统装备复杂,每个车位都需要配套的立体升降设备, 不仅造价昂贵,而且运转成本巨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立体停车库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立体式车库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昂以及维修 困难等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作成本较低,且能很好满足停车要求的上 拉式移动立体泊车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拉式移动立体泊车装置,主要由 一上一下水平设置的两条横导轨,两条均垂直于水平面的举升柱,与举升柱相 连接的升降平台,固定在每条举升柱上部或上端的定滑轮,以及固定在举升柱 上并经该定滑轮与升降平台相连接的驱动系统构成。所述的两条举升柱还与两 条横导轨相连接,并通过驱动系统使其能沿着两条横导轨在水平方向上往复运 动,且所述的两条横导轨及两条举升柱均位于升降平台的同一侧;所述的驱动系统还通过驱动电路与控制面板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的升降平台由底架、设置在底架上并与底架固为一体的中间架,以及安装在中间架上的后滑板和前滑板组成;所述的底架为一个钢架结 构,且在底架的一个侧边上还固定有两个升降杆在每个升降杆的上下端分别设 有升降杆钢头,该升降杆钢头分别位于两条举升柱的腔体内,同时,在与底架的升降杆相对的底架侧边底部上还设有一个以上随底架同步升降和移动的滚轮或万向轮;所述的中间架为一个与底架相匹配的钢板或钢架,且在该钢板或 钢架的面上还固定有两组轨道凹槽;所述的每组轨道凹槽均由四根平行排列的 钢条组成,且所有的钢条均垂直于两条举升柱所形成的平面;同时,在每组轨 道凹槽的中部还设有一台液压装置。为了便于将需要停放的汽车放置在升降平台上,所述的后滑板位于其中一 组轨道凹槽的正上方,且所述的后滑板由一块钢板经多次弯折后形成两个平 台,以及一个位于两个平台之间的呈梯形状的卡槽。同时在两个平台的下方还 通过支撑柱各设有一排滚轮,所述的两排滚轮分别位于该轨道凹槽最外侧的钢 条以及与之相邻的钢条之间,在后滑板的卡槽底部的下方还设有一个与液压装 置相连接的固定件;所述的前滑板位于另一组轨道凹槽的正上方,且该前滑板 由钢板经多次弯折后形成三个平台,以及位于三个平台之间的两个梯形状的卡 槽,且在最外两侧的平台正下方均通过支撑柱设有一排滚轮,所述的每排滚轮 均位于该轨道凹槽的最外侧钢条以及与之相邻的钢条之间,在位于中间的平台 的下方还设有与该组轨道凹槽的液压装置相连接的固定件。所述后滑板与前滑 板可以不连接,也可以在远离停车楼台的一端相互连接。为更好地防止需停泊的车辆在升降平台上移动,可以将升降平台侧边设置 的几个行车坡面上翻并锁扣连接或锁扣在升降平台上,升降平台下降到最低位 时再开启锁扣使行车坡面复原.本专利技术的两条举升柱与位于下方的横导轨和位于上方的横导轨有以下几 种连接方式其一为两条举升柱的底部及其以上部分通过一条以上的连接杆连 接在一起,且在位于底部的连接杆上还设有两个以上的滚轮或万向轮。所述下 方的横导轨为矩形柱体,其上端面向内凹陷形成一个矩形的凹槽,位于上方的 横导轨则由钢板经平折后形成一个有开口的空腔柱体。位于连接杆上的滚轮或 万向轮放置于位于下方横导轨的凹槽内部,同时在每条举升柱的上部侧面上还 固定有一条横杆,且在该横杆的端头处还固定有一个位于上方横导轨空腔内的钢头或滚轮。第二种连接方式为所述的两条举升柱的底部及其以上部分通过一条以上 的连接杆连接在一起,且在位于底部的连接杆上还设有两个以上的滚轮或万向 轮,同时该滚轮或万向轮的碾压面中部向内凹陷形成一个横截面为H型的环形凹槽,且该环形凹槽的底部宽度略小于环形凹槽开口处的宽度;位于下方的 横导轨为一根横截面呈凸形的柱体,而该横导轨设置于滚轮或万向轮所形成 的环形凹槽内部。位于上方的横导轨则由钢板经平折后形成一个有开口的空腔 柱体,同时在每条举升柱的上部侧面上还固定有一条横杆,且在该横杆的端头处还固定有一个位于上方横导轨空腔内的钢头或滚轮。第三种连接方式为所述的两条举升柱的底部及其以上部分通过一条以上 的连接杆连接在一起,且在位于底部的连接杆的下端面上还设有两个以上的转 向装置。所述的转向装置由固定在连接杆上并垂直于地面的固定轴或转轴,设 置在该固定轴或转轴上的万向节,以及固定在该万向节上的滚轮组成。且该滚 轮的碾压面中部向内凹陷形成一个横截面为H型的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 的底部宽度略小于环形凹槽开口处的宽度。位于下方的横导轨为一根横截面呈 凸形的柱体,该横导轨设置于滚轮所形成的环形凹槽内部;位于上方的横导 轨则由钢板经平折后形成一个有开口的空腔柱体,同时在每条举升柱的上部侧 面上还固定有一条横杆,且在该横杆的端头处还固定有一个位于上方横导轨空 腔内的钢头或滚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驱动系统包括分别固定在两条举升柱下部或连接杆上的驱 动电机,分别固定在两条举升柱或连接杆上上的轴承座,设置在两个轴承座之 间的固定转轴,以及分别固定在两条举升柱上端的定滑轮组成。其中一台驱动 电机经链条与固定转轴的齿轮部分相连接,同时,该固定转轴的两端均分别连 接有一条钢绳,所述的两条钢绳的另一端分别经定滑轮后与所述的升降杆相连 接;另一台驱动电机则与换向装置相连接,且该换向装置通过皮带与位于连接杆上的一个滚轮相连。为了便于将升降杆设置于两条举升柱内部,所述的两条举升柱均为柱体, 且在每个柱体的内部设有一个与升降杆钢头相匹配并贯穿于整个柱体内部的 空腔,所述升降杆钢头则位于该空腔的内部并能沿其空腔壁上下移动。所述的 两条升降杆均为柱体,且在每条升降杆的下部还固定有先沿水平方向弯折后再 沿竖直方向弯折的升降杆连接件,而该升降杆连接件则与底架固定相连。所述的升降杆钢头的横截面呈T字形、燕尾型或圆形,同时该升降杆垂直于底架所在的平面,使得该升降杆与底架之间呈L型。为了便于与所述的驱动电路连接,在位于上方的横导轨的空腔内壁上设有两条具有绝缘层的导体,且在该导体与钢头或滚轮之间还设有两个具有绝缘层 的弹簧导体,所述的两个弹簧导体均固定在钢头上或者均固定在滚轮的固定轴上;在所述钢头、滚轮或横导轨的空腔内壁上还设有一个突出物,使钢头或滚 轮与空腔内壁之间形成一个空间,而所述的弹簧导体则在该空间内与所述的导 体相接触,同时,该弹簧导体还引出电缆与驱动电路相连接。为了满足不同场地的使用,在与底架的两个升降杆、两个升降杆钢头和两 个举升柱相对的侧边上还设有相对应的新的升降杆、升降杆钢头和举升柱;新 设的两条举升柱的底部及其以上部分通过一条以上的连接杆相连接,同时该举 升柱的上下两端及上下两端之间还分别通过一根以上的连接杆与原举升柱的 上下两端及上下两端之间相连。在新设的举升柱底部的连接杆上设有两个以上 的滚轮或万向轮,该滚轮或万向轮直接与地面相接触或者直接放置在位于其下 方并向内凹陷的轨道凹槽内;或者该滚轮或万向轮的碾压面中部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上拉式移动立体泊车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一上一下水平设置的两条横导轨(1,1),两条均垂直于水平面的举升柱(2,2),与举升柱(2,2)相连接的升降平台,固定在每条举升柱(2)上部的定滑轮(13),以及固定在举升柱(2)上并经该定滑轮(13)与升降平台相连接的驱动系统构成;所述的两条举升柱(2,2)还与两条横导轨(1,1)相连接,并通过驱动系统使其能沿着两条横导轨(1,1)在水平方向上往复运动,且所述的两条横导轨(1,1)及两条举升柱(2,2)均位于升降平台的同一侧;所述的驱动系统还通过驱动电路与控制面板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CN 2009-1-16 200910058181.21、上拉式移动立体泊车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一上一下水平设置的两条横导轨(1,1),两条均垂直于水平面的举升柱(2,2),与举升柱(2,2)相连接的升降平台,固定在每条举升柱(2)上部的定滑轮(13),以及固定在举升柱(2)上并经该定滑轮(13)与升降平台相连接的驱动系统构成;所述的两条举升柱(2,2)还与两条横导轨(1,1)相连接,并通过驱动系统使其能沿着两条横导轨(1,1)在水平方向上往复运动,且所述的两条横导轨(1,1)及两条举升柱(2,2)均位于升降平台的同一侧;所述的驱动系统还通过驱动电路与控制面板相连接。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上拉式移动立体泊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升降平台由底架(3)、设置在底架上并与底架固为一体的中间架(20),以及 安装在中间架(20)上的后滑板(5)和前滑板(6)组成;所述的底架(3) 为一个钢架结构,且在底架(3)的一个侧边上还固定有两个升降杆(18, 18), 在每个升降杆的上下端分别设有升降杆钢头(35),该升降杆钢头(35)分别 位于两条举升柱(2, 2)的腔体内,同时,在与底架(3)的升降杆(18)相 对的底架侧边底部上还设有一个以上随升降平台同步升降和移动的滚轮(19) 或万向轮;所述的中间架(20)为一个与底架(3)相匹配的钢板或钢架,且 在该钢板或钢架的面上还固定有两组轨道凹槽(22, 22);所述的每组轨道凹 槽(22)均由四根平行排列的钢条组成,且所有的钢条均垂直于两条举升柱(2,2) 所形成的平面;同时,在每组轨道凹槽(22)的中部还设有一台液压装置 (21)。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拉式移动立体泊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后滑板(5)位于其中一组轨道凹槽(22, 22)的正上方,且所述的后滑板(5) 由一块钢板经多次弯折后形成两个平台(30, 30),以及一个位于两个平台之 间的呈梯形状的卡槽(24),同时在两个平台(30)的下方还通过支撑柱(26) 各设有一排滚轮(19),所述的两排滚轮(19)分别位于该轨道凹槽(22)最 外侧的钢条以及与之相邻的钢条之间,在后滑板(5)的卡槽(24)底部的下方还设有一个与液压装置(21)相连接的固定件(27);所述的前滑板(6)位 于另一组轨道凹槽(22)的正上方,且该前滑板(6)由钢板经多次弯折后形 成三个平台(30),以及位于三个平台之间的两个梯形状的卡槽(24),且在最 外两侧的平台(30)正下方均通过支撑柱(26)设有一排滚轮(19),所述的 每排滚轮(19)均位于该轨道凹槽(22)的最外侧钢条以及与之相邻的钢条之 间,在位于中间的平台(30)的下方还设有与该组轨道凹槽(22)的液压装置 (21)相连接的固定件(27),所述后滑板(5)和前滑板(6)相互独立或在 远离停车楼台的一端相互连接。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拉式移动立体泊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 条举升柱(2, 2)的底部及其以上部分通过一条以上的连接杆(8)连接在一 起,且在位于其底部的连接杆(8)上还设有两个以上的滚轮(19)或万向轮; 所述下方的横导轨(1)为矩形柱体,其上端面向内凹陷形成一个矩形的凹槽, 位于上方的横导轨(1)则由钢板经平折后形成一个有开口的空腔柱体;位于 连接杆(8)上的滚轮(19)或万向轮放置于位于下方横导轨(1)的凹槽内部; 同时在每条举升柱(2)的上部侧面或位于其上部的连接杆(8),或者在每条 举升柱(2)及其上部的连接杆(8)上还固定有横杆(25),且在该横杆(25) 的端头处还固定有一个位于上方横导轨(1)空腔内的钢头(31)或滚轮(19)。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拉式移动立体泊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两条举升柱(2, 2)的底部及其以上部分通过一条以上的连接杆(8)连接在 一起,且在位于其底部的连接杆(8)上还设有两个以上的滚轮(19)或万向 轮,同时该滚轮(19)或万向轮的碾压面中部向内凹陷形成一个横截面为H 型的环形凹槽,且该环形凹槽的底部宽度略小于环形凹槽开口处的宽度;位于 下方的橫导轨(1)为一根横截面呈凸形的柱体,而该横导轨(1)设置于 滚轮(19)或万向轮所形成的环形凹槽内部;位于上方的横导轨(1)则由钢 板经平折后形成一个有开口的空腔柱体,同时在每条举升柱(2)的上部侧面 或位于其上部的连接杆(8),或者在每条举升柱(2)及其上部的连接杆(8)上还固定有横杆(25),且在该横杆(25)的端头处还固定有一个位于上方横 导轨(1)空腔内的钢头(31)或滚轮(19),且在该横杆(25)的端头处还固 定有一个位于上方横导轨(1)空腔内的钢头(31)或滚轮(19)。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拉式移动立体泊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两条举升柱(2, 2)的底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小平
申请(专利权)人:王小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