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车用集成线束总成及具有该线束总成的车辆总成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车用集成线束总成及具有该线束总成的车辆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32466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线束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车用集成线束总成及具有该线束总成的车辆总成,包括集成线束;所述集成线束包括EPB线束和传感器线束;所述集成线束通过支架机构与整车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EPB线束和传感器线束集中布置,避免线束在整车上布置的杂乱;同时,传统线束固定点较小,线束容易在整车内晃动,进而出现车辆行驶过程出现干涉磨损现象,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支架机构的布置,可以提升整车运行的可靠性,避免线束因为磨损而影响整车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线束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车用集成线束总成及具有该线束总成的车辆总成


技术介绍

1、随着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的进展,底盘经历了从传统底盘、电动底盘、再到智能底盘的技术变革。

2、底盘智能化后,智能底盘为自动驾驶系统、座舱系统、动力系统提供承载平台。

3、另外智能底盘对车轮与地面间的相互作用具备认知、预判和控制的能力。

4、特别汽车变为无人驾驶后,原本人对底盘异常状态的感知和适应性操纵消失了,智能底盘应具备管理自身运行状态的能力。

5、智能化后,对底盘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也继承了原有的要求。

6、第一个要求是安全,第二个要求是体验,智能汽车对体验十分重视,而底盘是决定体验的重要环节,底盘方面的体验是一种高级的、与汽车运动相关的体验。

7、第三个要求是低碳,底盘智能化后,引入一些耗能的装置,因此低碳也是智能底盘的一项基本要求。

8、随着自动驾驶水平越来越高,需要研发减少驾驶员介入且能应对紧急情况的精密安全技术。

9、自动驾驶共分为6个层级(0-5),在最高级别l4、l5,自动驾驶汽车必须自行解决突发状况。

10、电动汽车的冗余制动系统,就是当电气装置故障或因外部碰撞等导致制动无法正常工作时,该系统将自动启动紧急制动装置代替故障系统继续工作。

11、冗余制动系统需要用轮速传感器准确地获取当前轮速。

12、不带冗余功能的智能型轮速传感器含有1个芯片,需要2根导线与整车线束对接。

<p>13、带有冗余功能的智能型轮速传感器含有2个芯片,这需要4根导线与整车线束对接,另外epb控制器需要2根导线与整车线束对接。

14、所以在实际使用时,不带冗余功能和带有冗余功能的线束布置方式不同,在实际研发时至少需要研发两种线束布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研发成本。

15、同时;随着电子驻车技术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车型包括a0级别的小车都开始配置电子驻车系统了(以下简称epb系统),epb系统采用电控制传输驾驶员的操作意图,实施两个电子卡钳的夹紧和释放。

16、epb系统取消了传统驻车系统的拉线,但需要增加两根连接电子卡钳和整车线束的电子卡钳线束;另外,随着先进的驾驶员辅助系统(以下简称adas系统)的开发应用,智能轮速传感器的也成为了这些高科技技术的必备零部件(智能轮速传感器可提供前进和后退两个方向的轮速信号)。

17、而现有电子卡钳线束和智能轮速传感器在整车的布置都是从车身连接到制动器端,但是因为悬架杆系都是运动状态,这两根线束的布置非常困难,车辆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线束和悬架件动态干涉、摩擦等问题。

18、所以为了改善上述至少一个问题,就需要对现有整车线束与轮速传感器以及epb控制器之间线束布置方式或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整车线束与轮速传感器以及epb控制器之间单独线束使用的集成线束结构。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车用集成线束总成,包括集成线束;所述集成线束包括epb线束和传感器线束;

4、所述集成线束通过支架机构与整车相连接。

5、所述支架机构包括传感器支架以及epb支架。

6、所述集成线束上设有引线机构,所述引线机构包括三通管;所述集成线束还包括外包层,所述外包层处于集成线束的一端;外包层长度小于所述epb线束和传感器线束长度;所述三通管布置在外包层端部。

7、所述三通管包括纵向通管以及横向通管,所述横向通管与纵向通管呈相交布置;所述横向通管与纵向通管相连接;所述纵向通管套接在epb线束上;所述传感器线束通过横向通管穿过三通管。

8、所述三通管通过第三安装支架与整车相连接。

9、所述传感器支架包括设置在传感器线束的第四安装支架以及第三安装支架;所述第四安装支架以及第三安装支架竖直截面均呈l型。

10、所述epb支架包括多功能支架以及第一安装支架;所述集成线束一端连接有整车线束连接件;另一端分别通过epb线束连接有epb控制器连接件以及通过传感器线束连接有轮速传感器头部;所述epb控制器连接件与集成线束同时连接在多功能支架上。

11、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上设有两个穿接孔;所述集成线束通过穿接孔连接在第一安装支架上。

12、一种车辆总成,包括车身总成、车轮总成以及悬架横臂、epb控制器以及整车线束;所述车身总成、车轮总成以及悬架横臂、epb控制器以及整车线束间连接有车用集成线束总成。

13、所述车用集成线束总成通过第四安装支架连接在车轮总成中的转向节上;所述车用集成线束总成通过第三安装支架以及第二安装支架连接在悬架横臂上;所述车用集成线束总成通过第二安装支架以及第一安装支架与车身总成相连接。

14、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15、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用集成线束总成及具有该线束总成的车辆总成。

16、本专利技术通过epb线束和传感器线束集中布置,避免线束在整车上布置的杂乱。

17、同时,传统线束固定点较小,线束容易在整车内晃动,进而出现车辆行驶过程出现干涉磨损现象,本专利技术通过支架机构的布置,可以提升整车运行的可靠性,避免线束因为磨损而影响整车安全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用集成线束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成线束;所述集成线束包括EPB线束和传感器线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用集成线束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机构包括传感器支架以及EPB支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用集成线束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线束上设有引线机构,所述引线机构包括三通管;所述集成线束还包括外包层,所述外包层处于集成线束的一端;外包层长度小于所述EPB线束和传感器线束长度;所述三通管布置在外包层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用集成线束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管包括纵向通管以及横向通管,所述横向通管与纵向通管呈相交布置;所述横向通管与纵向通管相连接;所述纵向通管套接在EPB线束上;所述传感器线束通过横向通管穿过三通管。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用集成线束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管通过第三安装支架与整车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用集成线束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支架包括设置在传感器线束的第四安装支架以及第三安装支架;所述第四安装支架以及第三安装支架竖直截面均呈L型。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用集成线束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EPB支架包括多功能支架以及第一安装支架;所述集成线束一端连接有整车线束连接件;另一端分别通过EPB线束连接有EPB控制器连接件以及通过传感器线束连接有轮速传感器头部;所述EPB控制器连接件与集成线束同时连接在多功能支架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车用集成线束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上设有两个穿接孔;所述集成线束通过穿接孔连接在第一安装支架上。

9.一种车辆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总成、车轮总成以及悬架横臂、EPB控制器以及整车线束;所述车身总成、车轮总成以及悬架横臂、EPB控制器以及整车线束间连接有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车用集成线束总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车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用集成线束总成通过第四安装支架连接在车轮总成中的转向节上;所述车用集成线束总成通过第三安装支架以及第二安装支架连接在悬架横臂上;所述车用集成线束总成通过第二安装支架以及第一安装支架与车身总成相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集成线束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成线束;所述集成线束包括epb线束和传感器线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用集成线束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机构包括传感器支架以及epb支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用集成线束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线束上设有引线机构,所述引线机构包括三通管;所述集成线束还包括外包层,所述外包层处于集成线束的一端;外包层长度小于所述epb线束和传感器线束长度;所述三通管布置在外包层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用集成线束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管包括纵向通管以及横向通管,所述横向通管与纵向通管呈相交布置;所述横向通管与纵向通管相连接;所述纵向通管套接在epb线束上;所述传感器线束通过横向通管穿过三通管。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用集成线束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管通过第三安装支架与整车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用集成线束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支架包括设置在传感器线束的第四安装支架以及第三安装支架;所述第四安装支架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保奎陈松鹤刘庆聪石建伟刘慧建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