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悬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24539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上下直列地具有空气弹簧和弹性部而形成的车辆用悬架装置,作为根据方向而弹簧常数等特性不同的规格,其在前后方向弹性柔软且左右方向弹性较硬,以用于具有无横梁底盘的铁路车辆。在车辆用悬架装置中,上下直列地配置有:止动器,其在主轴和彼此具有相同轴心的外筒之间插装弹性部而形成,该弹性部形成多个弹性层和硬质分隔壁以同心状沿直径内外交替层叠而成的层叠橡胶构造,并且在沿轴心的方向上的剖面观察形状呈“ハ”字状;以及空气弹簧,其设置车体侧的上支撑部、底盘侧的下支撑部及横跨该两者的橡胶制膜片而构成,在弹性部与轴心相关的特定方向的位置处,形成使弹性层局部缺失而构成的壁厚变薄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铁路车辆、公共汽车、货运汽车等的车辆用悬架装置,具体地 说,涉及一种上下直列配置空气悬架和止动器而形成的车用悬架装置。
技术介绍
对于这种车辆用悬架装置,已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上下直列地具有 空气弹簧,其设置车体侧的上支撑部、底盘侧的下支撑部以及横跨这两者配置的膜片 (diaphragm)而形成;以及止动器,其在主轴和外筒之间插装剖面呈“ 〃”字状的层叠橡胶 构造的弹性部而形成,其中,该层叠橡胶构造是将多个弹性层和硬质分隔壁交互层叠而得 到的。空气弹簧基本上构成为针对上下方向的负载和振动发挥缓冲作用,但其中根据构 造而存在作用扭转方向的力的情况。该情况是在前面所述的专利文献2所示的无横梁底盘 上应用空气弹簧的情况。如果简单地说明无横梁底盘B的构造,则如图3所示,构成为具有 支撑框架103,其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前后一对车轴107,该车轴107具有左右一对在轨道101 上滚动的车轮102 ;旋转轴105,其用于将支撑框架103绕上下轴心P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 铁路车体104上;以及空气弹簧106,其由插装在铁路车体104的底面和支撑框架103之间 的左右一对的橡胶制膜片构成。在这种支撑框架103和铁路车体104直接经由空气弹簧106连接的构造中,在铁 路车体直线行驶的状况下,如图4(a)所示,底盘B和铁路车体104平行,在空气弹簧106上 仅作用上下方向的负载,维持着在自由状态时平面观察下的形状即圆筒形。但是,在弯道行驶的状态下,如图4 (b)所示,因为底盘B和铁路车体104以轴心P 为中心进行转动移动,所以对于在前进方向(箭头“口 ”方向)上位于前侧的底盘B,弯道外 侧的空气弹簧106的支撑框架103侧部分被略微向前侧拉伸,弯道内侧的空气弹簧106的 支撑框架103侧部分被略微向后侧拉伸,各自沿水平方向扭转而作用剪切力。轨道的曲线 半径越短,该空气弹簧的扭转量即剪切力就越大,主要在车辆前进方向的前后进行作用。然而,针对空气弹簧的剪切力在构造上的左右方向上几乎不进行作用。因此,如果 使弹簧常数等悬架装置的设定成为与产生剪切力的前后方向为目标进行对应的柔性,则在 左右方向上倾斜而变得不稳定。另外,如果成为与左右方向为目标进行对应的刚性的设定, 则在前后方向上弹簧常数不必要得变强,难以产生水平方向的剪切变形,有可能对所述弯 道行驶产生坏影响。如上述所示,对于将车辆用悬架装置设置为适于前后左右的任一方向 这一情况还具有改善的余地。专利文献1 日本国特开2006-329280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国特开2002-18754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下直列地具有空气弹簧和弹性部而构成的车辆用3悬架装置,其作为根据方向而弹簧常数等特性不同的规格,在前后方向上弹性柔软,在左右 方向上的弹性较硬,以应用于具有无横梁底盘的铁路车辆。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专利技术是一种车辆用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下直列地配置 有止动器b,其在主轴4和与该主轴4具有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轴心P的外筒2B之间 插装弹性部5而形成,该弹性部5形成多个弹性层5A 5C和硬质分隔壁5a、5b以与所述 轴心P同心或大致同心的状态沿直径内外方向交替层叠的层叠橡胶构造,并且在沿所述轴 心P的方向上的剖面观察形状呈“ >、,,字状;以及空气弹簧a,其构成为设置有车体侧的上支撑部1 ;底盘侧的下支撑部2,其配置 于上支撑部1下方;以及弹性材料制的膜片3,其横跨这两者而配置,并且,在所述弹性部5中与所述轴心P相关的特定方向的位置处,形成使所述弹性 层5A 5C局部缺失而构成的壁厚变薄部η。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用悬架装置中,所 述壁厚变薄部η以横跨所述弹性层5Α 5C与所述轴心P相关的径向的整个区域的状态形 成。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车辆用悬架装置 中,所述壁厚变薄部η以横跨所述弹性层5Α 5C在所述轴心P方向的整个区域的状态形 成。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车辆用悬架装置 中,所述壁厚变薄部η形成于所有的所述多个弹性层5Α 5C上。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车辆用悬架装置中,分 别形成于各个所述弹性层5Α 5C中的所述壁厚变薄部η与所述轴心P相关的角度范围设 定为彼此相等。技术方案6所涉及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车辆用悬架装置 中,该车辆用悬架装置用于将所述特定方向设定为前进方向的前后方向的铁路车辆。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通过在弹性层上设置壁厚变薄部,形成与左右方向相比 前后方向的弹簧常数较低的铁路车辆用悬架装置,在下述铁路车辆用悬架装置的状态下, 即,在由于通过弯道等在空气弹簧上产生剪切力的前后方向上设定较低的弹簧常数,并且, 在左右方向上以有效支撑的方式设定较高的弹簧常数,以不产生倾斜,由此,可以使得整体 的弹性条件根据方向而不同。而且,由于用于此的单元仅使弹性层局部缺失而构成,所以应 用上的优点很多,如构造简单,并且不需要一切对周边要素的改造,合理且经济,可以容易 地后续安装在现有机种上等。其结果,可以提供一种上下直列地具有空气弹簧和弹性部而形成的车辆用悬架装 置,其作为不会导致构造复杂化和成本提高的合理且经济的单元,同时具有根据方向而弹 簧常数等特性不同的规格,从而在前后方向上弹性柔软且在左右方向上弹性较硬,以形成 适于具有无横梁底盘的铁路车辆的悬架装置。作为壁厚变薄部,可以选择能够产生与需求对应的效果的结构,例如是如技术方 案2所示,形成于弹性层的径向整个区域中,还是如技术方案3所示,使壁厚变薄部沿轴心方向贯穿弹性层而形成,还是如技术方案4所示,在所有的多个弹性层上形成,还是如技术 方案5所示,在多个弹性层中设定为角度范围彼此相等等。根据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因为前后采用柔软的止动器,所以具有适于作为具有所 述无横梁底盘的铁路车辆的悬架装置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铁路车辆悬架装置的构造的剖面图(实施例1)。图2是表示止动器部的局部切去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无横梁底盘的概略构造的正视图。图4是无横梁底盘的俯视图,(a)是直线行驶时,(b)是弯道行驶时。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将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辆用悬架装置的实施方式作为应用于铁路 车辆上的状态进行说明。另外,为了易于理解构造,图1是作为图2的X-X线的剖面图而描 绘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铁路车辆用悬架装置A插装在铁路车辆(省略图示)和底盘 (省略图示)的上下方向之间,构成为具有空气弹簧a,其由上支撑部1、下支撑部2和膜 片3构成;以及层叠橡胶构造的止动器b,其直列配备在空气弹簧a的下方。空气弹簧a构成为具有大致圆板状的上支撑部1,其以固定在客车等被支撑体 (省略图示)上的纵轴心P为中心;下支撑部2,其由圆盘状的上盖部2A和筒状的环部2B 构成;以及膜片(膜盒(belloWS))3,其由横跨上述两者1、2而配置的橡胶(弹性材料的一 个例子)制成,略微横倒而呈环状。止动器b是通过在主轴4和与主轴4具有彼此相同(或大致相同)的纵轴心P 的环部(外筒的一个例子)2B之间插装弹性部5而构成的,该弹性部5具有将多个弹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悬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下直列地配置有:  止动器,其在主轴和与该主轴具有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轴心的外筒之间插装弹性部而形成,该弹性部形成多个弹性层和硬质分隔壁以与所述轴心同心或大致同心的状态沿直径内外方向交替层叠的层叠橡胶构造,并且在沿所述轴心的方向上的剖面观察形状呈“ハ”字状;以及  空气弹簧,其构成为设置有:车体侧的上支撑部;底盘侧的下支撑部,其配置于上支撑部下方;以及弹性材料制的膜片,其横跨这两者而配置,并且,  在所述弹性部中与所述轴心相关的特定方向的位置处,形成使所述弹性层局部缺失而构成的壁厚变薄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本贤二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