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戚善鸣专利>正文

一种折叠式自行车的折叠车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1254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折叠式自行车的折叠车把的结构技术。主要由把立管、把手支架、左右把手、左右棘爪、棘爪复位弹簧、把手复位弹簧、拉索构成;把手支架固定在把立管的上部,左右把手分别铰接在把手支架上,左右把手在把手支架上方死点位置时,把手握柄对称分布在把立管的两侧,此时把手与棘爪啮合,把手相对把手支架固定,为展开状态;设置一端固定在把手上的拉索,拉索套的一端限位于棘爪,拉索套靠拉索的反作用力控制棘爪啮合的启闭,通过牵引拉索实现把手的折叠动作,把手复位弹簧驱动把手反方向的动作,通过拉索与把手复位弹簧驱动方向的互补,实现把手的自动折叠,同时也是利用了拉索的柔性传动的这一特点。(*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交通工具,尤其是一种折叠式自行车的折叠车把结构技术。
技术介绍
自行车作为一种无污染的交通工具,在当今提倡绿色、低碳生活的时代,已被人们 逐步认识和重视,但是其较大的体积又制约了它的使用面,特别是以公共交通系统为主要 交通工具者和有自行车被盗经历者更是体会颇深,虽然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折叠自行车出 售,但折叠后的体积还是较大,折叠操作也还不太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折叠自行车折叠后体积还是较大、折叠不方便,特别是把手 折叠不方便而提供一种折叠率更高、折叠操作更方便的折叠车把。本技术主要由把立管、把手支架、左右把手、与把手对应的左右棘爪和棘爪复 位弹簧构成;把手支架固定于把立管的上部,把手支架设有与左右把手相应的铰接装置, 该两铰接装置参照自行车前进方向为前后纵向错位分布,同时还设有与棘爪相应的铰接装 置,把立管固接于前叉立管内;左右把手结构相同,把手的一端是握柄,另一端设有与把手 支架相应的铰接装置,还设有与棘爪啮合的相应装置,两个把手分别铰接在把手支架上,在 把手支架与左右把手之间设置了使左右把手位于把手支架上部且两握柄相对自行车身面 对称分布的止动限位装置,所述车身面为过车身纵向对称中心与前进方向一致且与水平面 垂直的面;左右棘爪分别与把手支架铰接,一端与把手相应部位啮合;棘爪复位弹簧的一 端限位于棘爪,另一端限位于把手支架;左右把手位于把手支架下方时为折叠状态,左右把 手绕铰接轴转到把手支架上方死点位置时,两握柄左右对称分布,为展开状态,此时把手上 的相应装置与棘爪啮合,把手相对于把手支架固定;所述两握柄左右对称分布的含意是两 握柄在同一水平面上对称分布在车身面的两侧、符合日常骑车习惯的状态。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是在左右把手之间设置一棘爪和棘爪复位弹簧替代上述左 右棘爪和棘爪复位弹簧,该棘爪一端与一把手铰接、另一端与另一把手相应部位啮合;棘爪 复位弹簧的一端限位于棘爪、另一端限位于与棘爪铰接的把手。上述两种折叠车把是可以较为方便地手动折叠的折叠车把,作为一种可以自动折 叠的折叠车把的改进措施,是分别在左右把手设有铰接装置的一端设置拉索固定机构和拉 索导向机构;设置一端限位于把手、另一端限位于把手支架的把手复位弹簧,使把手具有绕 铰接轴向上旋转的趋势;设置一端固定在把手上的拉索,拉索通过拉索导向机构和拉索套 引出;拉索套的一端限位于棘爪的一端、另一端根据牵引拉索的需要固定;通过牵引拉索 可实现把手的折叠动作,拉索套靠拉索的反作用力控制棘爪啮合的启闭动作;把手复位弹 簧驱动把手旋转的方向与拉索牵引的方向相反,拉索和把手复位弹簧驱动把手的方向可根 据需要设置;这里所述的拉索是由多股细钢丝绞结而成,所述拉索套是与拉索配套使用的 柔性套管,其特性是在一定的负载下长度不变;这里采用拉索操控车把自动折叠正是利用拉索的柔性传动的特性,实现在不影响车把转动效果的条件下自动折叠。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折叠方便,并可实现自动折叠,把手前后错 位叠置的折叠方式带来的效果是,至少可减小65%-8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把手由把手 支架上部折叠到把手支架下部,与自行车身重叠所带来的效果是,至少可减小90%把手自 身高度方向的尺寸。附图说明图1为折叠车把实施例1结构示意主视图。图2为折叠车把实施例1结构示意俯视图。图3为折叠车把实施例1局部放大、剖视图。图4为把手支架俯视图。图5为把手支架俯视图的A-A向剖视图。图6为把手支架左视图。图7为折叠车把实施例2结构示意主视图。图8为折叠车把实施例2结构示意俯视图。图9为折叠车把实施例2局部放大、剖视图。图10为折叠车把实施例3结构示意主视图。图11为折叠车把实施例3结构示意俯视图。图12为折叠车把实施例3局部放大、剖视图。图13为折叠车把实施例1的一种改进方案的结构示意主视图。图14为折叠车把实施例1的一种改进方案的结构示意俯视图。图15为折叠车把实施例1的一种改进方案的结构示意左视图。图16为折叠车把实施例1的一种改进方案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17为折叠车把实施例1的一种改进方案的轴侧图。图18为把手支架与把手铰接例2主视图。图19为把手支架与把手铰接例2俯视图。图20为把手支架与把手铰接例3主视图。图21为把手支架与把手铰接例3俯视图。图22为折叠车把实施例1的一种改进方案在展开状态自行车中的结构示意轴侧 图。图23为折叠车把实施例1的一种改进方案在折叠状态自行车中的结构示意轴侧 图。图中所示编号分别代表1.握柄、2.把手、3.铰接装置、4.棘爪、5.把手铰接轴、 6.把手支架、7.棘爪复位弹簧、8.把立管、9.拉索固定机构、10.拉索导向机构、11.拉索 套、12.拉索、13.把手复位弹簧、16.止动限位装置。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主要由把立管8、把手支架6、左右把手2、与把手对应的左右棘爪4和 棘爪复位弹簧7构成;把手支架6固定于把立管8的上部,把立管8固接于前叉立管内,把手支架6设有与左右把手2相应的铰接装置,该两铰接装置参照自行车前进方向为前后纵 向错位分布,同时还设有与棘爪4相应的铰接装置;左右把手2结构相同,把手的一端是握 柄1,另一端设有与把手支架相应的铰接装置3,还设有与棘爪4啮合的相应装置,左右把手 2分别铰接在把手支架6上,在把手支架6与左右把手2之间设置了使左右把手2位于把手 支架6上部且两握柄1相对自行车身面对称分布的止动限位装置16 ;左右棘爪4分别与把 手支架6铰接,一端与把手2相应部位啮合;棘爪复位弹簧7的一端限位于棘爪4,另一端 限位于把手支架6 ;左右把手2位于把手支架下方时为折叠状态,左右把手2绕铰接轴5转 到把手支架6上方死点位置时,两握柄1相对自行车身左右对称分布,为展开状态,此时把 手2上的相应装置与棘爪4啮合,把手2相对于把手支架6固定;折叠过程为先解开棘爪4 的啮合状态,再转动左右把手2到把手支架6以下位置。图1-图3所示实施例1与图7-图9所示实施例2中的把手支架6和棘爪4及棘 爪复位弹簧7结构相同,其中把手支架6的铰接装置的两铰接轴心线平行,前后纵向错位且 对称分布于自行车身面的两侧;实施例1与实施例2中的左右把手2有所区别,实施例1中 把手2的握柄1与止动限位装置16处在铰接轴5的同一侧,好处是握柄1的承载安全性好, 承载安全性不受棘爪4自身强度和啮合状态的影响,握柄1向内折弯,握柄轴心线与把手铰 接旋转面存在夹角,该夹角的大小与把手支架的铰接装置纵向错位的距离及展开状态下设 定的两握柄之间的夹角有关;实施例2中把手的握柄1与止动限位装置16分布在铰接轴5 的两侧,其承载安全性受棘爪4自身强度和啮合状态的影响,握柄1向外折弯,好处是更符 合人们的骑车习惯,同样握柄轴心线与把手铰接旋转面存在夹角。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是在左右把手2之间设置一棘爪4*和棘爪复位弹簧7*替代 上述左右棘爪4和棘爪复位弹簧7,该棘爪4* 一端与一把手2铰接、另一端与另一把手2相 应部位啮合;棘爪复位弹簧7*的一端限位于棘爪4*、另一端限位于与棘爪4*铰接的把手2 ; 图10-图12所示的实施例3,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其把手支架6的铰接装置前后纵向错 位且对称分布于自行车身面的两侧,两铰接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式自行车的折叠车把,主要由把立管、把手支架、左右把手、与把手对应的左右棘爪和棘爪复位弹簧构成;其特征在于把手支架固定于把立管的上部,把手支架设有与左右把手相应的铰接装置,该两铰接装置纵向错位分布,把手支架设有与棘爪相应的铰接装置;左右把手结构相同,一端设有握柄,另一端设有与把手支架相应的铰接装置,左右把手设有与棘爪啮合的相应装置,左右两个把手分别铰接在把手支架上,在把手支架与左右把手之间设置了使左右把手位于把手支架上部且两握柄相对车身面对称分布的止动限位装置;左右棘瓜分别与把手支架铰接,一端分别与左右把手相应部位啮合;棘爪复位弹簧的一端限位于棘爪,另一端限位于把手支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戚善鸣
申请(专利权)人:戚善鸣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