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斜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62239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座椅斜倚装置,包括:支撑框架(13),其能够相对于第一框架(1)绕支撑轴线(X)倾斜;角度调节单元(C),其通过致动器(M)的驱动力而使第二框架(2)相对于支撑框架以可倾斜的方式向前或向后移动,第二框架(2)沿接近和离开支撑轴线(X)的方向移位;锁定机构(L),其被选择性地操作到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以及设置在第一框架(1)处的前止挡件(31),前止挡件(31)通过在锁定机构(L)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与设置在第二框架(2)处的前倾接触部(2S)接触来设定椅背(B)的前倾极限,前止挡件(31)包括直线形接触面(31S),直线形接触面(31S)与前倾接触部(2S)接触,并与穿过支撑轴线(X)的虚拟直线(V)相一致或或接近该虚拟直线(V)。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一种座椅斜倚装置
技术介绍
已知的座椅斜倚装置包括通过致动器的驱动力来调节椅背相对于椅座的倾斜角 度的机构和用于当椅背与椅座之间的锁定状态解除时确定椅背的倾斜极限的止挡件结构。 JP61-48311A(以下称为参考文献1)中公开了这种座椅斜倚装置。参考文献1中公开的 斜倚装置包括设在椅垫处的基部;臂,其在椅背处以可旋转的方式相互连接设置;以及子 板,其布置于夹在基部和臂之间的位置。该斜倚装置还包括位于底板和臂之间的行星齿轮 式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所包括的太阳轮由手动操作,从而实现椅背相对于椅座的无级倾 斜调节。根据参考文献1中所公开的斜倚装置,设有子板保持构件以获得锁定状态和解锁 状态,在锁定状态下,子板与基部相连而成为一个单元,而在解锁状态下,子板与基部分离。 当子板保持构件通过手动操作而沿预定方向旋转从而解除子板保持构件的接合突起与子 板之间的接合时,子板与基部分离。然后,通过锁定机构连接于子板的臂相对于基部的锁定 状态被解除。其结果是,椅背能够向前倾斜。之后,当椅背被向后拉(即返回)时,子板保持 构件沿与前述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使得子板保持构件的接合突起与子板相接合。结 果,除了臂以外,子板也相对于基部被锁定在原始倾斜位置。此外,根据JP2002-65388A(此处称为参考文献2)中所公开的用于车辆的座椅斜 倚装置,驱动机构(在该驱动机构上进行减速)的驱动力被传递到椅背。具体地,参考文献 2中公开的座椅斜倚装置包括下臂和上臂,下臂通过下支架附连于椅垫的相应的侧部,而上 臂附连于椅背的相应的侧部。每个下臂形成有环形的内齿轮部。每个上臂形成有外齿轮部, 该外齿轮部从附连于椅背的上臂的大致平坦部突出。上臂的外齿轮部的齿比下臂的内齿轮 部的齿少一个或更多个。上臂的外齿轮部与下臂的内齿轮部部分地接合。参考文献2中公开的座椅斜倚装置还包括一对楔形部或类似结构,借助该楔形部 将驱动机构的驱动力传递到上臂的外齿轮部。然后,外齿轮部绕与驱动轴的中心偏心的轴 向中心旋转。其结果是,外齿轮部与内齿轮部的啮合位置沿着内齿轮部的内周边按顺序移 动,从而调节上臂相对于下支架的角度。根据参考文献2中公开的座椅斜倚装置,通过外齿轮部绕与驱动轴的中心偏心的 位置旋转而实现驱动机构的驱动力的减速。由此,在外齿轮部和内齿轮部之间的啮合位置 通过驱动机构(即致动器)的驱动而沿周向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内齿轮部的与外齿轮部啮 合的部分移位离开驱动轴的中心。此外,根据参考文献2中公开的座椅斜倚装置,在椅背向前倾斜以便以与参考文 献1中公开的装置相同的方式实现走进功能的情况下,需要某种结构来支撑包括致动器、 外齿轮部、内齿轮部的斜倚操作机构和椅背,使之能够绕轴向中心相对于椅垫旋转。然后, 通过在椅背向前倾斜的情况下解除椅背和椅垫之间的锁定状态而使整个倾斜操作机构向前倾斜。当整个斜倚操作机构向前倾斜时,需要止动器来确定前倾极限。例如,可以考虑使 用椅背的框架与设置于椅垫处的止挡件相接触的结构。然而,取决于由斜倚操作机构设定 的椅背倾斜角度,椅背的框架与止挡件的接触位置可发生变化,这就无法将前倾极限保持 在目标前倾角度。此外,前述斜倚操作机构可通常包括用于将椅背沿前倾方向偏压的弹簧。在不能 将椅背的前倾限制在目标前倾角度的情况下,当椅背与椅垫之间的锁定状态解除时,在椅 背的前倾角度受到限制或椅背的前倾角度不足之前,弹簧的偏压力使椅垫的上表面与椅背 的前表面猛烈接触。因此存在对这样的座椅斜倚装置的需要即使在椅背的位置相对于倾斜操作的轴 向中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当椅背通过致动器的操作而前倾时,该座椅斜倚装置也能够将 椅背的操作限制在适当位置。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公开的方面,一种座椅斜倚装置包括支撑框架,其能够相对于构成椅垫的 第一框架绕支撑轴线倾斜;角度调节单元,其通过致动器的驱动力而使得构成椅背的第二 框架相对于支撑框架以可倾斜的方式向前或向后移动,在第二框架相对于支撑框架以可倾 斜的方式向前或向后移动的情况下,第二框架沿接近和离开支撑轴线的方向移位;锁定机 构,其被选择性地操作到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在解锁状态下,支撑框架被允许与角度调节 单元一体地绕支撑轴线以可倾斜的方式移动,而在锁定状态下,支撑框架被抑制与角度调 节单元一体地以可倾斜的方式移动;以及设置在第一框架处的前止挡件,其用于通过在锁 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与设置在第二框架处的前倾接触部接触而设定椅背的前倾 极限,前止挡件包括直线形接触面,该直线形接触面与前倾接触部接触,并与穿过支撑轴线 的虚拟直线相一致或穿过该虚拟直线。根据以上公开内容,能够通过角度调节单元的致动器的驱动力来选择第二框架相 对于第一框架的倾斜量,即倾斜角度。此外,在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椅背向前倾斜的情 况下,第二框架的前倾接触部与前止挡件相接触,从而确定倾斜操作的极限。另外,即使第 二框架与支撑轴线之间的距离取决于角度调节单元所设定的倾斜角度而发生变化,前倾接 触部也与前止挡件在所述虚拟直线上接触,从而抑制椅背的倾斜角度发生改变。椅背被保 持在前倾极限位置。因此,在当座椅的斜倚操作通过致动器进行调节时椅背的位置相对于 支撑轴线(其用作椅背的倾斜操作的轴向中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锁定机构处于解锁 状态下椅背向前倾斜的情况下,椅背的向前操作被限制在适当的位置。第一框架由板件构成,前止挡件用作连接于第一框架的加强件。由于前止挡件由加强件形成,所以在进行对第一框架的加强时容易直线地形成前 止挡件的接触面。座椅斜倚装置还包括后止挡件,后止挡件邻近于支撑框架布置,并且通过在锁定 机构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与设置在支撑框架处的后倾接触部接触来设定椅背的后倾极 限。后止挡件用作将前止挡件连接于第一框架的连接件。在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下椅背向后倾斜时,形成在支撑框架处的后倾接触部与后止挡件接触以确定向后操作极限。后止挡件与后倾接触部邻近地设置从而限制手倾接触 部的扩大,即支撑框架的扩大。此外,由于后止挡件还用作将前止挡件连接于第一框架的连 接件,所以能够限制部件数量的增加。锁定机构包括锁定臂,锁定臂以可旋转的方式由前止挡件支撑,并且能够通过锁 定臂的旋转而相对于支撑框架接合或者脱离接合。角度调节单元包括形成在支撑框架处的内齿轮;外齿轮,其形成于连接于第二 框架的倾斜框架处并且具有比内齿轮少的齿;以及偏心构件,其与由致动器驱动而旋转的 驱动轴一体地旋转,内齿轮的一部分与外齿轮的一部分相接合,外齿轮以可旋转的方式安 装在偏心构件的外周边。座椅斜倚装置还包括传动机构,当致动器被驱动时,传动机构通 过偏心构件的旋转力而使外齿轮与内齿轮之间的啮合位置沿着内齿轮的内周边移动,传动 机构使得在外齿轮沿着内齿轮的内周边旋转一周的情况下,倾斜框架倾斜对应于外齿轮与 内齿轮之间的齿数差的角度,当外齿轮与内齿轮之间的啮合位置沿着内齿轮的内周边移动 时,倾斜框架沿着接近和离开支撑轴线的方向移位。因此,倾斜框架沿着接近和离开支撑轴线的方向移位,这形成了带有两个齿轮的 相对较简单的结构以获得较大的减速。具体地,根据本公开的座椅斜倚装置,在使用了上述 传动机构时,能够抑制当椅背向前倾斜时向前操作极限发生变化。附图说明从参照附图来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座椅斜倚装置,包括:支撑框架(13),该支撑框架(13)能够相对于构成椅垫(A)的第一框架(1)绕支撑轴线(X)倾斜;角度调节单元(C),该角度调节单元(C)通过致动器(M)的驱动力而使构成椅背(B)的第二框架(2)相对于所述支撑框架(13)以可倾斜的方式向前或向后移动,在所述第二框架(2)相对于所述支撑框架(13)以可倾斜的方式向前或向后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框架(2)沿接近和离开所述支撑轴线(X)的方向移位;锁定机构(L),该锁定机构(L)被选择性地操作到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在所述解锁状态下,所述支撑框架(13)被允许与所述角度调节单元(C)一体地绕所述支撑轴线(X)以可倾斜的方式移动,而在所述锁定状态下,所述支撑框架(13)被阻止与所述角度调节单元(C)一体地以可倾斜的方式移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1)处的前止挡件(31),该前止挡件(31)通过在所述锁定机构(L)处于所述解锁状态的情况下与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2)处的前倾接触部(2S)接触来设定所述椅背(B)的前倾极限,所述前止挡件(31)包括直线形接触面(31S),所述直线形接触面(31S)与所述前倾接触部(2S)接触,并与穿过所述支撑轴线(X)的虚拟直线(V)相一致或接近该虚拟直线(V)。...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北野崇渡口光俊森本弘树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