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弹簧浮置道床顶升油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7793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浮置道床安装工程专用顶升油缸的改进设计,包括液压缸体(30)、位于缸体外侧并与其成一体的顶升套筒(31)以及与顶升套筒(31)轴向垂直的支撑爪(32),支撑爪沿顶升套筒(31)外周均布并向外伸出。其中,支撑爪(32)沿油缸圆周切线方向延伸,所述支撑爪(32)为三个,沿顶升套筒(31)外部均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常规设计的按径向放射状均布的顶升支撑爪改为沿油缸圆周切线方向布置,不仅使之与承载凸台的偏置凹槽充分正交契合,提高了顶升承载能力;而且避免了支撑爪与垫片止挡的干涉,为垫片的调整、紧固留出最大的操作空间,使安装施工操作更为便捷。(*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顶升油缸,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阻尼弹簧浮置板隔振道床系统 安装的液压顶升工具。
技术介绍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轨道交通以其便捷、快速、准时、节能、有效缓解地面交 通拥堵的优势,迅速成为城市交通建设的发展热点。但其振动与噪声污染也会对沿线环境 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必须在建设同期采取必要的隔振降噪措施。其中减振降噪效果最好 的还是由阻尼弹簧构成的浮置板隔振道床系统。浮置板隔振道床系统在安装过程中需使用液压顶升工艺。现有技术的顶升油缸的 提升爪横截面如图4所示在液压油缸的圆柱形缸体30外侧设顶升套筒31和三组支撑爪 32’,三个支撑爪32’沿径向均布在圆柱形顶升套筒31的外部。在安装过程中,支撑爪32’的作用是抵靠在承载凸台的卡槽内,以便油缸进油时顶 升承载凸台,从而将预埋套筒连同砼道床一同顶起。由于3组支撑爪32’沿径向布置在圆 柱形顶升套筒外部,与承载凸台的偏置卡槽呈一定的斜向角度,对于本项目特殊设计的承 载凸台,支撑爪32’无法充分正交地进入承载凸台上的偏置卡槽,使顶升结合面不能完全契 合,受力面积减小,承载能力减弱。而且沿径向均布的三个支撑爪与套筒内均布的三组分体 支撑垫片层刚好斜向重合遮挡,使支撑爪与垫片止挡发生干涉,更使得分体支撑垫片的调 整、紧固的操作空间更加狭小并与顶升作业相互干涉,垫片工序作业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设计的顶升油缸,该顶 升油缸的3个支撑爪沿油缸切线方向布置,使之能够与承载凸台的偏置卡槽充分正交契 合,改善了顶升面局部受力条件;避免了支撑爪与垫片止挡的干涉,并且为分体支撑垫片的 调整、紧固留出了更多的操作空间。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种顶升油缸,包括液压缸体、缸体外侧与其固定成一体的顶升套筒以及与顶升 套筒轴向垂直的支撑爪,支撑爪由顶升套筒外部向外延伸,其中,支撑爪沿顶升套筒外圆周 的切线方向延伸。特别是,支撑爪为三个,沿顶升套筒外圆周均布。本技术的优点体现在本技术将常规设计的按径向均布的顶升油缸支撑 爪改为沿油缸圆周切线方向布置,不仅使之与承载凸台的偏置凹槽充分正交契合,改善了 顶升结合面的受力状况,确保整个顶升油缸具有更大的承载能力;而且充分避免了支撑爪 与垫片止挡的干涉,更为分布式分体支撑垫片的调整、紧固留出最大的操作空间,使安装施 工操作更为便捷。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阻尼弹簧浮置道床顶升油缸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阻尼弹簧浮置道床顶升油缸的使用状态俯视图;图3是沿图2的A-A线的剖视图;图4是现有技术的顶升油缸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3、4、承载凸台;3a、4a、偏置卡槽;5、顶板;5a、上套筒;6、垫片;7、 加强销;8、预埋锚筋;9、预埋套筒;9a、套筒法兰;10、隔振器组件;11、预紧螺母;12、底座; 13、限位挡销;14、浮置板道床;15、垫片止挡;16、锁止压板;17、承载凸台;21、弹簧;22、阻 尼材料;25、底板;25a、下套筒;30、液压缸体;31、顶升套筒;32、32’、支撑爪。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阻尼弹簧浮置道床顶升油缸的结构做详细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阻尼弹簧浮置道床顶升油缸具有呈圆柱形的油缸缸体 30,缸体30外部设有与其成一体的顶升套筒31,顶升套筒31外圆周均布设置3个向外延伸 的支撑爪32,支撑爪32由顶升套筒31外部沿缸体的切线方向延伸,换句话说,沿缸体的切 线方向延伸的任何一个支撑爪32与穿过缸体30轴线的某一平面(如A平面)相平行并相距一定的偏置距离a。如图2所示,图中示出了本技术顶升油缸的使用状态图。预埋套筒9的内壁 圆周上均勻分布设有与其固定成一体的三个承载凸台3、4、17 ;隔振器组件10安置在预埋 套筒9内部,预埋套筒通过隔振器组件10支撑于基础上,隔振器组件10的顶板5与凸台3、 4、17之间各设置有一组分体垫片层,分别对应三个承载凸台3、4、17,用于调整预埋套筒9 的水平及对预埋套筒9起支撑作用。顶板5上与三组垫片层相应处分别固定设有垫片止挡15,用于对垫片层进行定 位,所述三组分体垫片层分别具有多个相互重叠的垫片6,最顶层的垫片6上加有一层锁止 压板16,各垫片6及锁止压板16上开设有工艺孔,通过在孔中拧入螺栓而使垫片层中的多 个垫片6对中定位并将其锁紧在顶板5上。垫片层与预埋套筒9对应的端部呈折线形或弧 形。承载凸台3、4、17设置在预埋套筒9上端内壁上,其上设有偏置卡槽3a、4a和承载 凸台17的卡槽(未示出),用于安置顶升油缸的支撑爪32。如图2所示,将顶升油缸由上 方放入预埋套筒9落至顶板5上,放置顶升油缸时,先使其支撑爪32处于承载凸台3、4、17 之间的空档内(如图2中虚线所示位置),当支撑爪32向下移动而与卡槽3a、4a和承载凸 台17的卡槽处于同一平面时,反时针旋转顶升油缸,使三个支撑爪32分别卡入卡槽3a、4a 和承载凸台17的卡槽内而与凸台结合成一体(如图2中实线所示位置)。由于支撑爪32沿油缸圆周切向布置,如图1所示,其可以与承载凸台侧面的偏置 卡槽(见图3)充分正交契合,而且避免了支撑爪与垫片止挡15的干涉,更为垫片6的调整 和紧固留出最大的操作空间。其中,液压顶升油缸具有更大的缸体暨柱塞直径,确保整个顶 升油缸具有更大的承载能力。尽管上文对本技术作了详细说明,但本技术不限于此,本
的技 术人员可以根据本技术的原理进行修改,因此,凡按照本技术的原理进行的各种修改都应当理解为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一种顶升油缸,包括液压缸体(30)、位于缸体外部并与其固定成一体的顶升套筒(31)以及与顶升套筒(31)轴向垂直的支撑爪(32),支撑爪由顶升套筒(31)外部向外延伸,其特征在于支撑爪(32)沿顶升套筒(31)外圆周的切线方向延伸。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升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爪(32)为三个,沿顶升套筒 (31)的外圆周均布。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浮置道床安装工程专用顶升油缸的改进设计,包括液压缸体(30)、位于缸体外侧并与其成一体的顶升套筒(31)以及与顶升套筒(31)轴向垂直的支撑爪(32),支撑爪沿顶升套筒(31)外周均布并向外伸出。其中,支撑爪(32)沿油缸圆周切线方向延伸,所述支撑爪(32)为三个,沿顶升套筒(31)外部均布。本技术将常规设计的按径向放射状均布的顶升支撑爪改为沿油缸圆周切线方向布置,不仅使之与承载凸台的偏置凹槽充分正交契合,提高了顶升承载能力;而且避免了支撑爪与垫片止挡的干涉,为垫片的调整、紧固留出最大的操作空间,使安装施工操作更为便捷。文档编号F15B15/14GK201650919SQ20102011016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5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5日专利技术者丁树奎, 任奇, 佟小朋, 孙京健, 孙家麒, 张丁盛, 张宏亮, 张斌, 张玉敏, 曾向荣, 朱胜利, 李湘久, 梁国君, 汪根胜, 苏宏兵, 葛佩声, 邵斌, 金志春 申请人: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世纪静业噪声振动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城建设计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顶升油缸,包括液压缸体(30)、位于缸体外部并与其固定成一体的顶升套筒(31)以及与顶升套筒(31)轴向垂直的支撑爪(32),支撑爪由顶升套筒(31)外部向外延伸,其特征在于:支撑爪(32)沿顶升套筒(31)外圆周的切线方向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斌佟小朋张斌丁树奎朱胜利孙家麒汪根胜张丁盛葛佩声曾向荣金志春李湘久孙京健任奇苏宏兵梁国君张玉敏张宏亮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世纪静业噪声振动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