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围板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0823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26
本申请涉及车辆车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侧围板总成及车辆,该侧围板总成包括外围板、内围板及门槛梁组件,外围板包括第一主体结构和与第一主体结构连接的第一加强板,内围板包括第二主体结构和与第二主体结构连接的第二加强板,第一主体结构的周侧边缘与第二主体结构的周侧边缘相互贴合并焊接连接,第一主体结构的下端与第二主体结构的下端之间形成容置腔,门槛梁组件位于容置腔内并与第二主体结构的下端焊接连接;第一主体结构和第一加强板由同一母板材落料且共用同一热成型模具,第二主体结构和第二加强板由同一母板材落料且共用同一热成型模具。由此在保证产品的刚度、强度及尺寸精度的前提下,实现集成化、轻量化,同时兼顾低成本。同时兼顾低成本。同时兼顾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侧围板总成及车辆


[0001]本申请涉及车辆车身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侧围板总成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车辆市场竞争的日益白热化,对车身结构的强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侧围板总成作为车辆车身两侧的覆盖件,其结构性能直接影响整车的防碰撞性能。目前侧围板总成由多个零部件拼焊而成,每个零部件的壁厚不同,导致焊接后的强度、刚度及尺寸精度很难保证,且焊接成本较高,侧围板总成的整体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围板总成及车辆,其能够在保证产品的刚度、强度及尺寸精度的前提下,实现集成化、轻量化,同时兼顾低成本。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侧围板总成,包括外围板、内围板及门槛梁组件,外围板包括第一主体结构和与第一主体结构连接的第一加强板,内围板包括第二主体结构和与第二主体结构连接的第二加强板,第一主体结构的周侧边缘与第二主体结构的周侧边缘相互贴合并焊接连接,第一主体结构的下端与第二主体结构的下端之间形成容置腔,门槛梁组件位于容置腔内并与第二主体结构的下端焊接连接;其中,第一主体结构和第一加强板由同一母板材落料且共用同一热成型模具,第二主体结构和第二加强板由同一母板材落料且共用同一热成型模具。
[0006]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外围板和内围板均只包括主体结构和用于局部加强主体结构的加强板,零部件数量较少,且各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简单、直接,可以大幅减少工装成本、减化工序步骤,提升生产效率。另外,外围板和内围板分别由同一母板材落料且共用同一热成型模具,壁厚均匀,有利于提高焊接质量,同时还可以提升材料利用率,实现多个零件的集成化设计,满足低碳环保的趋势和要求。与相关技术中多个零部件拼焊连接的技术方案相比,可以提高尺寸精度,提升侧围板总成的整体抗变形能力,达到轻量化设计的目的。
[0007]进一步,外围板的壁厚与内围板的壁厚相同。
[0008]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外围板与内围板之间的焊接质量。
[0009]进一步,外围板的第一主体结构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外围A柱、第一下梁及外围B柱,第一加强板包括与外围A柱焊接连接的第一补丁板和第二补丁板,以及与外围B柱连接的第三补丁板,第一补丁板位于外围A柱的上端,第二补丁板位于外围A柱的下端,第一下梁位于外围板的下端并与门槛梁组件对应设置。
[0010]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外围板的整体结构强度和刚度。
[0011]进一步,内围板的第二主体结构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内围A柱、第二下梁及内围B柱,内围A柱与外围A柱对应设置,内围B柱与外围B柱对应设置,第二下梁与第一下梁之间形成容置腔,第二加强板与内围B柱焊接连接。
[0012]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内围板的整体结构强度和刚度。
[0013]进一步,第二下梁朝向外围板的一侧具有贴合面,门槛梁组件包括门槛梁和转接板,门槛梁通过转接板与贴合面焊接连接。
[0014]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可以提高门槛梁与内围板的第二下梁之间的焊接质量。
[0015]进一步,转接板包括呈预设角度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贴合面焊接连接,第二连接部通过热融自攻螺钉与门槛梁连接。
[0016]根据上述技术手段,不仅可以提高转接板与门槛梁之间的连接强度,还可以提高二者之间的气密性和水密性。
[0017]进一步,门槛梁还通过结构胶与贴合面固定连接。
[0018]根据上述技术手段,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门槛梁与内围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还可以吸收噪音、防止异响。
[0019]进一步,门槛梁远离内围板的一侧与第一下梁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和/或,门槛梁朝向内围A柱的一端与内围A柱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
[0020]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可以满足安装精度、涂装等工艺需求及防碰撞要求。
[0021]进一步,第二下梁靠近内围B柱的一端从内围B柱伸出的长度为第一长度L1,外围A柱靠近外围B柱的一端从外围B柱伸出的长度为第二长度L2,第一下梁靠近外围B柱的一端从外围B柱伸出的长度为第三长度L3,门槛梁靠近内围B柱的一端从内围B柱伸出的长度为第四长度L4,其中,L2<L1<L3,和/或,L3<L4。
[0022]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可以使车身结构沿车辆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传力通道,从而利于分散碰撞冲击力,提升碰撞安全性。
[0023]一种车辆,包括如前所述的侧围板总成。
[0024]进一步,车辆还包括座椅前中梁、顶盖前横梁左连接板、顶盖前横梁右连接板、顶盖前横梁、座椅中横梁,外围板的第一主体结构、第一加强板及座椅前中梁由同一母板材落料为各料片,其中,第一加强板料片位于第一主体结构料片的环形凹槽内,座椅前中梁料片位于第一主体结构料片的外围B柱一侧;内围板的第二主体结构、第二加强板、顶盖前横梁左连接板、顶盖前横梁右连接板、顶盖前横梁及座椅中横梁由同一母板材落料为各料片,其中,顶盖前横梁左连接板料片、顶盖前横梁右连接板料片、顶盖前横梁料片及第二加强板料片位于第二主体结构料片的环形凹槽内,座椅中横梁料片位于第二主体结构料片的内围B柱一侧。
[0025]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各料片之间的排布尽可能地占用整块料板,减少废料,提高材料利用率。
[0026]进一步,外围板的各料片与座椅前中梁料片共用同一热成型模具,其中,座椅前中梁料片位于第一主体结构料片的环形凹槽内;内围板的各料片与顶盖前横梁左连接板料片及顶盖前横梁右连接板料片共用同一热成型模具,其中,顶盖前横梁左连接板料片及顶盖前横梁右连接板料片位于第二主体结构料片的环形凹槽内。
[0027]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可以减少模具数量、降低制造成本。
[0028]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侧围板总成包括外围板、内围板及门槛梁组件,且外围板和内围板均只包括主体结构和用于局部加强主体结构的加强板,零部件数量较少,且各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简单、直接,可以大幅减少工装成本、减化工序步骤,提升生产效率。另外,外
围板和内围板分别由同一母板材落料且共用同一热成型模具,壁厚均匀,有利于提高焊接质量,同时还可以提升材料利用率,实现多个零件的集成化设计,满足低碳环保的趋势和要求。与相关技术中多个零部件拼焊连接的技术方案相比,可以提高尺寸精度,提升侧围板总成的整体抗变形能力,达到轻量化设计的目的。另外,侧围板的各料片与其他车身部件的各料片采用共用板料及共用模具的方式提升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降低全生产制造链中的制造成本及管理成本,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0029]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侧围板总成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30]图2示出图1中侧围板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3示出图1中侧围板总成的外围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4示出图1中侧围板总成的内围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5示出图1中侧围板总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围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围板、内围板及门槛梁组件,所述外围板包括第一主体结构和与所述第一主体结构连接的第一加强板,所述内围板包括第二主体结构和与所述第二主体结构连接的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主体结构的周侧边缘与所述第二主体结构的周侧边缘相互贴合并焊接连接,所述第一主体结构的下端与所述第二主体结构的下端之间形成容置腔,所述门槛梁组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并与所述第二主体结构的下端焊接连接;其中,所述第一主体结构和所述第一加强板由同一母板材落料且共用同一热成型模具,所述第二主体结构和所述第二加强板由同一母板材落料且共用同一热成型模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围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围板的壁厚与所述内围板的壁厚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围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围板的所述第一主体结构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外围A柱、第一下梁及外围B柱,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与所述外围A柱焊接连接的第一补丁板和第二补丁板,以及与所述外围B柱连接的第三补丁板,所述第一补丁板位于所述外围A柱的上端,所述第二补丁板位于所述外围A柱的下端,所述第一下梁位于所述外围板的下端并与所述门槛梁组件对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围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围板的所述第二主体结构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内围A柱、第二下梁及内围B柱,所述内围A柱与所述外围A柱对应设置,所述内围B柱与所述外围B柱对应设置,所述第二下梁与所述第一下梁之间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内围B柱焊接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围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下梁朝向所述外围板的一侧具有贴合面,所述门槛梁组件包括门槛梁和转接板,所述门槛梁通过所述转接板与所述贴合面焊接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围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板包括呈预设角度设置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贴合面焊接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热融自攻螺钉与所述门槛梁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围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梁还通过结构胶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成勇谭昌勇刘浩邢振国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