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板组件、白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5679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9 08: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板组件、白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其中,内板组件,包括:侧围板结构,侧围板结构包括C柱上内板、后地板一体件和顶盖横梁,加强件结构,加强件结构包括加强件主体和上翻边,上翻边位于加强件主体上端,并与加强件主体呈角度设置,上翻边与C柱上内板相连接,顶盖横梁与上翻边的上表面相贴合,加强件结构与后地板一体件相连接。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车辆框架的刚度和强度不足的问题。和强度不足的问题。和强度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板组件、白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涉及一种内板组件、白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汽车车身设计是车辆研究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它承担车辆的许多功能。最基本的功能是把整车各个部件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同时车身框架设计应满足车身刚度、强度等的基本要求,车身刚度不足,将会引起车身的门框、窗框、发动机舱口及行李箱口的变形,车门卡死;低刚度必然伴有低的固有频率,易发生结构共振和异响等问题;而强度不够则将引起构件出现裂纹和疲劳断裂。在经常承受交应变应力的汽车车身上,应力集中可能诱发进展性裂缝,导致疲劳损坏,甚至断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板组件、白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辆框架的刚度和强度不足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内板组件,包括:侧围板结构,侧围板结构包括C柱上内板、后地板一体件和顶盖横梁,加强件结构,加强件结构包括加强件主体和上翻边,上翻边位于加强件主体上端,并与加强件主体呈角度设置,上翻边与C柱上内板相连接,顶盖横梁与上翻边的上表面相贴合,加强件结构与后地板一体件相连接。
[0006]进一步地,上翻边与C柱上内板采用焊接相连。
[0007]进一步地,加强件结构与后地板一体件采用紧固件和粘胶共同作用相连。
[0008]进一步地,加强件结构还包括第一侧翻边,第一侧翻边位于加强件主体的两侧,侧围板结构还包括侧围后上内板,第一侧翻边与侧围后上内板相连接。
[0009]进一步地,加强件结构还包括第二侧翻边,第二侧翻边位于加强件主体的两侧,第二侧翻边低于第一侧翻边,侧围板结构还包括后轮毂包外板,第二侧翻边与后轮毂包外板相连接。
[0010]进一步地,加强件结构还包括第三侧翻边,第三侧翻边位于加强件主体的两侧,第三侧翻边低于第二侧翻边,侧围板结构还包括后轮毂包内板,第三侧翻边与后轮毂包内板相连接。
[0011]进一步地,加强件结构还包括第四侧翻边,第四侧翻边位于加强件主体的两侧,第四侧翻边低于第三侧翻边,侧围板结构还包括后轮罩内板,第四侧翻边与后轮罩内板和后地板一体件均连接。
[0012]进一步地,第一侧翻边与侧围后上内板采用焊接相连。
[0013]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白车身,白车身包括白车身主体和设置在白车身主体上的内板组件,内板组件为上述的内板组件。
[0014]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车辆主体和设置在车辆主
体上的内板组件,内板组件为上述的内板组件。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的侧围板结构通过加强件结构进行加强固定,加强件结构上部与C柱上内板相连接,加强件结构的下部与后地板一体件相连接,而且加强件结构对顶盖横梁还起到支撑作用,这样通过加强件结构可以将车身的上部至下部均连接加固,且对顶盖横梁进行支撑,加强件结构加强了车身的刚度和强度。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车辆框架的刚度和强度不足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7]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内板组件的加强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示出了图1的内板组件的侧围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其中,10、侧围板结构;11、C柱上内板;12、后地板一体件;13、顶盖横梁;14、侧围后上内板;15、后轮毂包外板;16、后轮毂包内板;17、后轮罩内板;20、加强件结构;21、加强件主体;22、上翻边;23、第一侧翻边;24、第二侧翻边;25、第三侧翻边;26、第四侧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将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中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技术,而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1]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0022]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0023]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内板组件包括:侧围板结构10和加强件结构20。侧围板结构10包括C柱上内板11、后地板一体件12和顶盖横梁13。加强件结构20包括加强件主体21和上翻边22,上翻边22位于加强件主体21上端,并与加强件主体21呈角度设置,上翻边22与C柱上内板11相连接,顶盖横梁13与上翻边22的上表面相贴合,加强件结构20与后地板一体件12相连接。
[0024]本实施例的侧围板结构10通过加强件结构20进行加强固定,加强件结构20的上部
与C柱上内板11相连接,加强件结构20的下部与后地板一体件相连接,而且加强件结构20对顶盖横梁13还起到支撑作用,这样通过加强件结构20可以将车身的上部至下部均连接加固,且对顶盖横梁13进行支撑,加强件结构20加强了车身的刚度和强度。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车辆框架的刚度和强度不足的问题。
[0025]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上翻边22与C柱上内板11采用焊接相连。上述固定方式牢固可靠,不需要螺钉等零部件,避免了螺钉等零部件的松脱,并且使得结构紧凑,占用空间较小。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焊接采用的是点焊固定的方式即可。加强件主体21中部隆起,加强件主体21的宽度方向的中部隆起,加强件主体21的宽度方向的边缘与翻边相连,隆起的方向为向远离侧围板结构10的方向隆起(Y方向隆起)。加强件主体21的长度延伸方向为C柱上内板11至后地板一体件12的方向,即加强件主体21的延伸方向与车身的高度方向一致。加强件主体21在长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侧围板结构(10),所述侧围板结构(10)包括C柱上内板(11)、后地板一体件(12)和顶盖横梁(13);加强件结构(20),所述加强件结构(20)包括加强件主体(21)和上翻边(22),所述上翻边(22)位于所述加强件主体(21)上端,并与所述加强件主体(21)呈角度设置,所述上翻边(22)与所述C柱上内板(11)相连接,所述顶盖横梁(13)与所述上翻边(22)的上表面相贴合,所述加强件结构(20)与所述后地板一体件(12)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翻边(22)与所述C柱上内板(11)采用焊接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结构(20)与所述后地板一体件(12)采用紧固件和粘胶共同作用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结构(20)还包括第一侧翻边(23),所述第一侧翻边(23)位于所述加强件主体(21)的两侧,所述侧围板结构(10)还包括侧围后上内板(14),所述第一侧翻边(23)与所述侧围后上内板(14)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结构(20)还包括第二侧翻边(24),所述第二侧翻边(24)位于所述加强件主体(21)的两侧,所述第二侧翻边(24)低于所述第一侧翻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红丽罗睿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