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加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1430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1 2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抑制在侧面碰撞时承受碰撞载荷的侧梁的碰撞区域过度进入车身内侧。车辆的加强结构包括侧梁,所述侧梁具有:剖面大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加强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加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以往,作为车辆的加强结构,已知有一种车身结构,其提高了侧梁的刚性,从而能够支承滑动门的下轨的载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身结构通过将对侧梁进行加强的加强构件的凸缘部沿车辆前后方向重叠接合于收纳滑动门的下轨的下轨收纳部的壁部,从而提高了侧梁的刚性。
[0004]国土交通省对规定了车辆安全基准的“道路运输车辆的安全基准”进行了新设电线杆等的侧面碰撞(以下称作“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基准等的修改并公布、施行。在新设了电线杆等的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基准中规定为:将与模拟直径254mm的电线杆的柱的碰撞速度由26km/h提高至32km/h、碰撞角度由90度提高至75度而实施碰撞测试。
[0005]除此以外,在所述“道路运输车辆的安全基准”中还规定了:“对假人施加的冲击的输入值为一定值以下”、“门不会脱落”、“碰撞后的燃料泄漏为一定量以下”等。
[0006][现有技术文献][0007][专利文献][0008][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8

11491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0010]近年来,社会上正在寻求更安全的车,期望进一步的改良。在以往的车身结构等中,期望即便在提高了侧面碰撞时的速度等而侧梁的侵入量增加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发生了变形的侧梁朝车宽方向内侧过度进入所期望的范围以上。
[0011]因此,本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加强结构,能够抑制在侧面碰撞时承受碰撞载荷的侧梁的碰撞区域过度进入车身内侧。
[0012][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0013]作为用于解决所述课题的手段,本技术是一种车辆的加强结构,包括侧梁,所述侧梁具有:剖面大致

字状的侧梁内件,具有朝向车宽方向的车外侧开口的开口部;侧梁外件,以覆盖所述开口部的方式而设;以及加强构件,被所述侧梁内件与所述侧梁外件夹着,且覆盖所述开口部,其中,所述侧梁支撑着轨收纳部,所述轨收纳部收纳沿着所述侧梁的延伸设置方向移动的滑动门的下轨,所述加强构件具有:第一加强部,连接于所述开口部的上下方向的两个端部;以及第二加强部,仅连接于所述轨收纳部的前后方向的其中一个端部。
[0014][技术的效果][0015]本技术可提供一种车辆的加强结构,能够抑制在侧面碰撞时承受碰撞载荷的侧梁的碰撞区域过度进入车身内侧。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表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加强结构的一例的侧面图。
[0017]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
[0018]图3是表示轨收纳部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0019]图4是表示加强构件的设置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0020]图5是加强构件的放大侧面图。
[0021]图6是图2的VI

VI放大剖面图。
[0022]图7是表示车辆发生了侧面碰撞时的加强构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侧面图。
[0023]图8是表示车辆发生了侧面碰撞时的油箱附近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底面图。
[0024]图9是表示车辆发生侧面碰撞之前的侧梁的平常时的状态与车辆发生了侧面碰撞时的侧梁的侵入量的说明图。
[0025][符号的说明][0026]1:车身
[0027]1b:连接部
[0028]1c:角部
[0029]2:中柱
[0030]3:侧梁
[0031]5:下轨
[0032]6:轨收纳部
[0033]31:侧梁内件
[0034]31a:开口部
[0035]31c:侧梁内件下凸缘(下凸缘)
[0036]32:侧梁外件
[0037]32b:侧梁外件下凸缘(下凸缘)
[0038]33:加强构件
[0039]33a、33b:第一加强部
[0040]33c:第二加强部
[0041]33d:倾斜缘部
[0042]C:车辆
[0043]L3:第一加强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
[0044]L4:第二加强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
具体实施方式
[0045]以下,基于图1至图9来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辆C的加强结构的一例。
[0046]另外,对于相同的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将图1所示的车辆C的行进方向设为“前”、后退方向设为“后”、铅垂上方侧设为“上”、铅垂下方侧设为“下”、车宽方向设为“左”、“右”来进行说明。
[0047]首先,对适用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辆C的加强结构的车辆C进行说明。
[0048]《车辆》
[0049]车辆具有:门(省略图示),能够活动地支撑于车身侧部1d;门开口部1a,开闭自如地配置有门;中柱2,设于车身侧部1d的大致中央部;以及侧梁3,形成门开口部1a的下框部。即,车辆C只要在车身侧部1d具有中柱2与侧梁3即可,其形式及种类并无特别限定。
[0050]《车身》
[0051]如图1所示,在车身1的左右两侧的车身下部,例如大致左右对称地设置有左右一对侧梁3与左右一对前柱11。而且,在门开口部1a,配设有沿着侧梁3的延伸设置方向滑动移动而对门开口部1a进行开闭的滑动门(省略图示)。车身1的下部为大致左右对称,因此,以下主要说明车身1的左右的其中一侧,而适当省略车身1的左右的另一侧的说明。
[0052]《车辆的加强结构》
[0053]车辆C的加强结构是用于抑制在侧面碰撞时承受碰撞载荷F1(参照图8以及图9)的侧梁3的碰撞区域过度进入车身内侧的车身结构。车辆C的加强结构并非提高车身整体的刚性以便减少侧面碰撞时的侧梁3的侵入量C1(参照图9),而是使侧梁3的闭合剖面溃缩以减少侵入量C1的结构。
[0054]如图4所示,车辆C的加强结构是包括侧梁3而构成,所述侧梁3具有侧梁内件31、侧梁外件32(参照图3)、以及配置于侧梁内件31与侧梁外件32之间而加强侧梁3的加强构件33。作为减少所述侵入量C1(参照图9)的方法,将形成于图5所示的加强构件33的后端部下侧的三角形形状的切割部33k与形成于加强构件33的多个开口33h予以切断。由此,加强构件33变得脆弱,因此侧梁3在侧面碰撞时,开口变形得以促进,因此比以往更容易溃缩,通过溃缩来吸收碰撞载荷F1(参照图8以及图9),因此使侧面碰撞部位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侵入量C1(参照图8以及图9)减少。
[0055]侧梁3的未设置有加强构件33的部位由于无加强构件33,因此与有加强构件33的部位相比,在侧面碰撞时,侧梁3容易产生开口变形,因此成为通过开口变形来吸收碰撞载荷F1(参照图8以及图9)的结构。
[0056]《中柱》
[0057]如图1所示,中柱2是形成前座侧的门开口部1a的后框部、以及后座侧的门开口部1a的前框部的框架构件。如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侧梁,所述侧梁包括具有朝向车宽方向的车外侧开口的开口部的剖面大致

字状的侧梁内件、覆盖所述开口部的方式而设的侧梁外件、以及被所述侧梁内件与所述侧梁外件夹着,且覆盖所述开口部的加强构件,所述车辆的加强结构在于,所述侧梁支撑着轨收纳部,所述轨收纳部收纳沿着所述侧梁的延伸设置方向移动的滑动门的下轨,所述加强构件具有:第一加强部,连接于所述开口部的上下方向的两个端部;以及第二加强部,仅连接于所述轨收纳部的前后方向的其中一个端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部一边从所述第一加强部朝向所述轨收纳部变为窄幅一边延伸,并与所述轨收纳部碰抵而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山学清水香织瀬川沙弥加伊藤史寿基山口将未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