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围外板防起皱变形的加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9276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侧围外板防起皱变形的加强结构,在侧围外板的B面左下方设置有加强凹筋或吸皱筋,所述的加强凹筋位于门洞密封面的下部区域,且位于车门配合筋的上方,所述的加强凹筋朝车内方向凹陷设置;所述的吸皱筋位于门洞密封面与四角窗B面左安装面连接处的下部区域,且位于车门配合筋的上方,所述的吸皱筋朝车内方向凹陷设置;在侧围外板的B面左下方的车门配合筋与四角窗安装配合筋的连接处还设置有加强凸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车身侧围外板的左下方位置经常会在冲压时起皱变形,导致产品缺陷的问题。导致产品缺陷的问题。导致产品缺陷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侧围外板防起皱变形的加强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车身
,尤其涉及一种侧围外板防起皱变形的加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覆盖件是车身最重要的部件,其特点是尺寸大、结构复杂、搭接关系多,因其复杂的成形工艺,在实际生产中经常会由于冲压走料问题或应力问题出现起皱、开裂、变形等缺陷,汽车的侧围外板是车身外覆盖件,因此对其质量和尺寸精度要求也非常高,尤其是在B级面是不允许有任何缺陷的。而车身侧围外板的左下方位置经常会在冲压时起皱变形,导致B面美感较差。因此,需要专利技术一种新的侧围外板防起皱变形的加强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侧围外板防起皱变形的加强结构,解决车身侧围外板的左下方位置经常会在冲压时起皱变形,导致产品缺陷的问题。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侧围外板防起皱变形的加强结构,在侧围外板的B面左下方设置有加强凹筋或吸皱筋,所述的加强凹筋位于门洞密封面的下部区域,且位于车门配合筋的上方,所述的加强凹筋朝车内方向凹陷设置;所述的吸皱筋位于门洞密封面与四角窗B面左安装面连接处的下部区域,且位于车门配合筋的上方,所述的吸皱筋朝车内方向凹陷设置;在侧围外板的B面左下方的车门配合筋与四角窗安装配合筋的连接处还设置有加强凸筋。
[0006]进一步地,所述加强凹筋的周边与门洞密封面的平面之间设置有R角过渡。
[0007]进一步地,所述加强凹筋的长度为30~34mm,宽度为18~22mm,深度为3.5~4mm。
[0008]进一步地,所述的吸皱筋设置在门洞密封面与四角窗B面左安装面连接处的R角上,且偏向该R角的左侧设置。
[0009]进一步地,所述吸皱筋的凹陷处自下而上由宽变窄逐渐过渡。
[0010]进一步地,所述吸皱筋的长度为81~83mm,宽度为10.5~12mm,最深处的深度为4~5mm。
[0011]进一步地,所述的加强凸筋4为三角结构。
[0012]进一步地,所述的加强凸筋4上设置有V型斜面,其V型斜面的左侧靠近车门配合筋6,其斜面的右侧靠近四角窗安装配合筋7。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一种侧围外板防起皱变形的加强结构,在侧围外板的B面左下方设置加强凹筋或吸皱筋以及加强凸筋,来解决此区域起皱或型面拱起问题,同时也确保了B面的美观度,具有结构简单、工艺易实现等优点。
[0014]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中设置有加强凹筋的侧围外板结构图。
[0016]图2为图1的Ⅰ部分结构放大图。
[0017]图3为图2的背面结构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中设置有吸皱筋的侧围外板结构图。
[0019]图5为图4的Ⅱ部分结构放大图。
[0020]图6为图5的另一方向结构图。
[0021]图7为图5的背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如图1至图7所示的一种侧围外板防起皱变形的加强结构,在侧围外板的B面左下方设置有加强凹筋3或吸皱筋5,在实际应用中任选一种即可。所述的加强凹筋3位于门洞密封面1的下部区域,且位于车门配合筋6的上方,所述的加强凹筋3朝车内方向凹陷设置;所述的吸皱筋5位于门洞密封面1与四角窗B面左安装面2连接处的下部区域,且位于车门配合筋6的上方,所述的吸皱筋5朝车内方向凹陷设置;在侧围外板的B面左下方的车门配合筋6与四角窗安装配合筋7的连接处还设置有加强凸筋4。
[0023]车门配合筋6用于随型配合车门,四角窗安装配合筋7用于四角窗处A、B面的安装配合,均为众多车型的通用配置,从图1和图4可以看出,车门配合筋6为L型结构,其上部右侧朝四角窗安装配合筋7方向延伸,由于侧围外板的此处区域弯曲、加深、折弯结构复杂,在加工时易产生变形缺陷,设置加强凸筋4、加强凹筋3或吸皱筋5能有效解决此处区域的起皱变形问题。
[0024]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所述加强凹筋3的周边与门洞密封面1的平面之间设置有R角过渡,为了保证美观,还可以将加强凹筋3设置为小汽车的造型。
[0025]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为了更好地防止侧围外板起皱变形,所述加强凹筋3的长度L1为30~34mm,宽度W1为18~22mm,深度为3.5~4mm。
[0026]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为了进一步防止侧围外板起皱变形,所述的吸皱筋5设置在门洞密封面1与四角窗B面左安装面2连接处的R角上,且偏向该R角的左侧设置。
[0027]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为了结构的过渡设计,所述吸皱筋5的凹陷处自下而上由宽变窄逐渐过渡。
[0028]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为了更好地防止侧围外板起皱变形,所述吸皱筋5的长度L2为81~83mm,宽度W2为10.5~12mm,最深处的深度为4~5mm。在实际试验中,吸皱筋5在加深至3.5mm深度时外表面仍存在表面鼓包的缺陷,而加深到5.5mm深度时则出现开裂,因此较为合适的深度范围是4~5mm。
[0029]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所述的加强凸筋4为三角结构。
[0030]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为了更好地防起皱变形,所述的加强凸筋4上设置有V型斜面,其V型斜面的左侧靠近车门配合筋6,其斜面的右侧靠近四角窗安装配合筋7。
[00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底”“内”、“外”、“一端”、“一侧”、“两端”、“两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
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2]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围外板防起皱变形的加强结构,其特征是,在侧围外板的B面左下方设置有加强凹筋(3)或吸皱筋(5),所述的加强凹筋(3)位于门洞密封面(1)的下部区域,且位于车门配合筋(6)的上方,所述的加强凹筋(3)朝车内方向凹陷设置;所述的吸皱筋(5)位于门洞密封面(1)与四角窗B面左安装面(2)连接处的下部区域,且位于车门配合筋(6)的上方,所述的吸皱筋(5)朝车内方向凹陷设置;在车门配合筋(6)与四角窗安装配合筋(7)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凸筋(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围外板防起皱变形的加强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加强凹筋(3)的周边与门洞密封面(1)的平面之间设置有R角过渡。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围外板防起皱变形的加强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加强凹筋(3)的长度L1为30~34mm,宽度W1为18~22mm,深度为3.5~4mm。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丽丽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