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3004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5: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其中该车身结构包括前立柱、前壁板以及横梁,将横梁设置在前立柱和前壁板之间,将横梁的本体的第一端部与前立柱下内板的第一部的第一侧面连接,该本体的第二端部与前壁板的第二搭边搭接,该前壁板的第一搭边与前立柱下内板的第一部的第一侧面或者第一端面搭接,从而使得横梁和前立柱及前壁板顺次连接后,三者之间形成第一缓冲腔体,通过将前壁板的第一搭边与第一侧面或者第一端面搭接,能够改变第一缓冲腔体的体积大小,进而能够满足实际使用需求,且该方式搭接方式较灵活,简单易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具体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能越来重视,从车身角度考虑,前壁板与a立柱区域的搭接结构对整车碰撞力的传递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现有技术中,参见图1,通过前壁板加强横梁将前壁板与a立柱下内板连接,但是该结构中,由于将前壁板和横梁均设置在a立柱下内板的一侧面上,前壁板被a立柱的一侧端面阻挡,且焊接在a立柱上,该方式会减小a立柱腔体尺寸,不利于碰撞力的有效传递,且不能够根据车身碰撞需求来增大a立柱下内板与前壁板以及横梁之间的缓冲腔体的体积,不能够满足碰撞性能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车身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身结构中,参见图1,通过前壁板加强横梁将前壁板与a立柱下内板连接,但是该结构中,由于将前壁板和横梁均设置在a立柱下内板的一侧面上,前壁板被a立柱的一侧端面阻挡,且焊接在a立柱上,该方式会减小a立柱腔体尺寸,不利于碰撞力的有效传递,且不能够根据车身碰撞需求来增大a立柱下内板与前壁板以及横梁之间的缓冲腔体的体积,不能够满足碰撞性能的需求的问题;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车辆。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车身结构,包括:

4、前立柱,所述前立柱包括前立柱下内板,所述前立柱下内板包括第一部,所述第一部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一端面;

5、前壁板,包括第一搭边和第二搭边;

6、横梁,所述横梁设置在所述前立柱和所述前壁板之间,且适于连接所述前立柱和所述前壁板,所述横梁包括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本体两端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

7、其中,所述本体的第一端部与所述前立柱的第一侧面连接,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搭边搭接,所述第一搭边适于与所述第一侧面或第一端面搭接,以使所述横梁和所述前立柱及所述前壁板顺次连接后,三者之间形成第一缓冲腔体。

8、有益效果:该车身结构包括前立柱、前壁板以及横梁,将横梁设置在前立柱和前壁板之间,将横梁的本体的第一端部与前立柱下内板的第一部的第一侧面连接,该本体的第二端部与前壁板的第二搭边搭接,该前壁板的第一搭边与前立柱下内板的第一部的第一侧面或者第一端面搭接,从而使得横梁和前立柱及前壁板顺次连接后,三者之间形成第一缓冲腔体,通过将前壁板的第一搭边与第一侧面或者第一端面搭接,能够改变第一缓冲腔体的体积大小,进而能够满足实际使用需求,且该方式搭接方式较灵活,简单易操作。

9、可选地,上述车身结构中,在所述前壁板的第一搭边与所述横梁的第一端部均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上时,所述第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一侧面的二分之一的位置处,所述第一搭边位于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端面的交汇处,以使所述第一缓冲腔体呈“一”字型。

10、有益效果:在前壁板的第一搭边与横梁的第一端部均设置在第一侧面上时,将该第一端部位于第一侧面的二分之一的位置处,且第一搭边位于第一侧面与第一端面的交汇处,以使第一缓冲腔体呈“一”字型,该前壁板以及横梁和a立柱下内板形成的一字型的第一缓冲腔体结构稳定,能够有效的满足碰撞性能的需求。

11、可选地,上述车身结构中,在所述横梁的所述第一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且所述前壁板的第一搭边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上时,所述第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一侧面上远离所述第一端面的一端,以使所述第一缓冲腔体呈“l”型。

12、有益效果:在横梁的第一端部设置在第一侧面且前壁板的第一搭边设置在第一端面上时,将第一端部设置在第一侧面上远离该第一端面的一端,以使第一缓冲腔体呈l型设置,该前壁板以及横梁和a立柱下内板形成的l字型的第一缓冲腔体结构稳定,且该第一缓冲腔体的体积较大,能够增加碰撞时的缓冲空间,进一步提高了需满足的碰撞性能的需求。

13、可选地,上述车身结构中,在所述前壁板的第一搭边与所述横梁的第一端部均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上时形成的所述第一缓冲腔体的体积小于在所述横梁的所述第一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且所述前壁板的第一搭边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上时形成的所述第一缓冲腔体的体积。

14、有益效果:将前壁板的第一搭边与横梁的第一端部均设置在第一侧面上时形成的第一缓冲腔体的体积设置的小于在横梁的第一端部设置在第一侧面且前壁板的第一搭边设置在第一端面上时形成的第一缓冲腔体的体积,从而能够根据实际需求改变第一缓冲腔体的体积,且对碰撞性能要求高时,将第一缓冲腔体的体积设置的较大,能够对碰撞力有更有效的传递,进而提高a立柱与前壁板的连接强度。

15、可选地,上述车身结构中,在所述横梁上开设至少一减重孔。

16、可选地,上述车身结构中,在所述横梁上靠近所述前壁板的一端设置焊接过孔,所述焊接过孔相对任一所述减重孔靠近所述前壁板的第一侧面。

17、可选地,上述车身结构中,还包括机舱纵梁和连接件,所述机舱纵梁设置在所述前立柱的一侧,所述连接件适于连接所述机舱纵梁和所述前立柱,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端;

18、在所述前壁板的第一搭边搭接在所述第一侧面上时,所述连接件的连接端与所述第一端面搭接,以与所述前壁板及所述前立柱的下内板之间形成敞开式腔体;

19、在所述前壁板的第一搭边搭接在所述第一端面上时,所述连接件的连接端与所述第一搭边搭接,以与所述前壁板及所述前立柱的前立柱下内板之间形成敞开式腔体。

20、有益效果:机舱纵梁通过连接件与前壁板以及前立柱下内板之间形成敞开式腔体,能够将机舱纵梁受到的碰撞力有效的传递到a立柱区域。

21、可选地,上述车身结构中,所述前立柱下内板包括贯通设置的上部腔体和下部腔体,所述上部腔体和下部腔体的截面呈“l”型,且所述上部腔体作为所述前立柱下内板的第一部。

22、有益效果:该前立柱下内板包括贯通设置的上部腔体和下部腔体,通过将上部腔体和下部腔体的截面呈“l”型,且上部腔体作为前立柱下内板的第一部,可以有效的将机舱区域的碰撞力沿着不同方向往车后传递,规避了前壁板区域碰撞力聚集造成的人员伤害。

23、可选地,上述车身结构中,所述下部腔体作为所述前立柱下内板的第二部,所述第二部包括第二侧面、第二上端面和第二下端面,其中,所述第二侧面与前地板及所述前壁板的第一搭边适于连接。

24、可选地,上述车身结构中,还包括门槛边梁,所述门槛边梁的前段与所述前立柱下内板的下部腔体对应设置。

25、有益效果:将前立柱下内板的下部腔体与门槛边梁的前段连接,能够进一步提高将机舱区域的碰撞力沿着门槛边梁往车后分散传递的效率。

26、一种车辆,包括车身结构,所述车身结构为如上所述的车身结构。

2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28、(1)本专利技术的车身结构中,该车身结构包括前立柱、前壁板以及横梁,将横梁设置在前立柱和前壁板之间,将横梁的本体的第一端部与前立柱下内板的第一部的第一侧面连接,该本体的第二端部与前壁板的第二搭边搭接,该前壁板的第一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壁板(2)的第一搭边(201)与所述横梁(3)的第一端部(302)均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101)上时,所述第一端部(302)位于所述第一侧面(101)的二分之一的位置处,所述第一搭边(201)位于所述第一侧面(101)与所述第一端面(102)的交汇处,以使所述第一缓冲腔体(200)呈“一”字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横梁(3)的所述第一端部(302)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101)且所述前壁板(2)的第一搭边(201)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102)上时,所述第一端部(302)位于所述第一侧面(101)上远离所述第一端面(102)的一端,以使所述第一缓冲腔体(200)呈“L”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壁板(2)的第一搭边(201)与所述横梁(3)的第一端部(302)均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101)上时形成的所述第一缓冲腔体(200)的体积小于在所述横梁(3)的所述第一端部(302)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101)且所述前壁板(2)的第一搭边(201)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102)上时形成的所述第一缓冲腔体(200)的体积。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横梁(3)上开设至少一减重孔(30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横梁(3)上靠近所述前壁板(2)的一端设置焊接过孔(305),所述焊接过孔(305)相对任一所述减重孔(304)靠近所述前壁板(2)的第一侧面(101)。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机舱纵梁和连接件(400),所述机舱纵梁设置在所述前立柱的一侧,所述连接件(400)适于连接所述机舱纵梁和所述前立柱,所述连接件(400)包括连接端(40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立柱下内板(1)包括贯通设置的上部腔体和下部腔体,所述上部腔体和下部腔体的截面呈“L”型,且所述上部腔体作为所述前立柱下内板(1)的第一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腔体作为所述前立柱下内板(1)的第二部,所述第二部包括第二侧面(103)、第二上端面(104)和第二下端面(105),其中,所述第二侧面(103)与前地板(700)及所述前壁板(2)的第一搭边(201)适于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门槛边梁(600),所述门槛边梁(600)的前段与所述前立柱下内板(1)的下部腔体对应设置。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结构,所述车身结构为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壁板(2)的第一搭边(201)与所述横梁(3)的第一端部(302)均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101)上时,所述第一端部(302)位于所述第一侧面(101)的二分之一的位置处,所述第一搭边(201)位于所述第一侧面(101)与所述第一端面(102)的交汇处,以使所述第一缓冲腔体(200)呈“一”字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横梁(3)的所述第一端部(302)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101)且所述前壁板(2)的第一搭边(201)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102)上时,所述第一端部(302)位于所述第一侧面(101)上远离所述第一端面(102)的一端,以使所述第一缓冲腔体(200)呈“l”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壁板(2)的第一搭边(201)与所述横梁(3)的第一端部(302)均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101)上时形成的所述第一缓冲腔体(200)的体积小于在所述横梁(3)的所述第一端部(302)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101)且所述前壁板(2)的第一搭边(201)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102)上时形成的所述第一缓冲腔体(200)的体积。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横梁(3)上开设至少一减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程胡勇周强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