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韩永清专利>正文

井字单元立体车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0235 阅读:2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井字单元立体车库,属于立体车库技术领域。该车库至少有二层并设有垂直升降通道、升降装置和动力控制装置,升降装置含有沿垂直升降通道升降的升降平台,车库每层设有车位,车库底层的侧面设有进出车道,车位和升降平台上均安置有独立工作的纵横双向转运装置,纵横双向转运装置上放置有与纵横双向转运装置形成移动副的车辆托板,每层车位以垂直升降通道为中心并围绕垂直升降通道的四周按井字平面布置形成至少一个井字车位单元,井字车位单元含有四个与垂直升降通道相邻的正车位和四个与正车位相邻的角车位。该车库相比现有各种车库可以大大提高得车位率,并节省存取车辆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立体车库,尤其涉及一种单元化布置的立体车库, 属于立体车库

技术介绍
立体车库是近年来在城市中得到快速发展的用于存取车辆(主要是 轿车)的建筑物,该建筑物一般是建于地上或地下的多层立体结构形式, 其中每层设有简单划分成多个间隔格子状的多个车位。传统立体车库是 每层及每层之间串接有进出行车道,通过驾驶员直接将轿车驶进、驶出 每层的各个车位,由于进出行车道占用面积大及各车位的间隔面积大, 因此传统立体车库渐趋于淘汰。目前所知较为普及的立体车库一般是采用垂直升降通道及升降装置 先将车辆在各层间上下移动,再通过水平纵横双向转运装置将车辆移动至每层的各个车位上,其中垂直升降通道一般是设于立体车库的一侧或 一角处的单通道,每层车位的布置形式仍然是筒单地划分成多个间隔格 子状,与传统立体车库并无实质变化。现有这种垂直升降型立体车库比 传统立体车库省去了进出行车道、减少了车库无谓的占地面积并一定程度提高了得车位率;但因垂直升降通道与每层车位的空间距离远近不一 , 加上水平纵横双向转运装置结构复杂、传动緩慢,导致车辆在每层的转 运调度时间长,从而延长存取车辆的等待时间;更重要的是由于车库的 每层仍需留有转移车辆位置而占有相当的面积(一般要占到总面积的 1/3),致使每层得车位率较低,据测算该车库的每层得车位率最高也仅 达66% (2/3)。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 一种得车位率高且车辆转运调度迅捷的井字单元立体车库。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井字单元 立体车库,至少有二层,所述车库设有贯穿每层的垂直升降通道、升降装置和动力控制装置,所述车库的每层均设有车位,所述车库底层的侧 面设有进出车道,所述升降装置含有沿垂直升降通道升降的升降平台, 所述车位和升降平台上均安置有纵横双向转运装置,所述纵4黄双向转运 装置上放置有与纵横双向转运装置形成移动副的车辆托板,所述动力控 制装置的输入输出端通过线缆分别与升降装置和纵^f黄双向转运装置的输 入输出端连接;所述车库每层的车位以垂直升降通道为中心并围绕垂直 升降通道的四周按井字平面布置形成至少一个井字车位单元,所述井字 车位单元含有四个与垂直升降通道相邻的正车位和四个与正车位相邻的 角车位。本专利技术的井字单元立体车库在使用中的过程是 1)当存车时,驾驶员直接将轿车从车库底层侧面驶进底层井字车位单元 某一车位的车辆托板上;如果该车位是正车位,则不再转运,如果该车 位是角车位,则通过该角车位的纵横双向转运装置将载着轿车的车辆托 板转运到正车位的纵;镜双向转运装置上。由动力控制装置控制升降平台 沿垂直升降通道降落至与底层井字车位单元平面平齐的位置,然后通过 底层井字车位单元正车位的纵横双向转运装置将载着轿车的车辆托板移 动到升降平台的纵;晴双向转运装置上;再控制升降平台沿垂直升降通道 上升到与车库上层井字车位单元平齐的位置,由升降平台上的纵横双向 转运装置将载着轿车的车辆托板转运到上层井字车位单元正车位的纵横 双向转运装置上,最后可由上层井字车位单元正车位上的纵横双向转运 装置将载着轿车的车辆托板转运到该上层井字车位单元角车位的纵横双 向转运装置上。对于每一个井字车位单元,可将存车时间长的车辆存放 在角车位上,将存车时间短的车辆存放在正车位上。这样,重复上述过6程,即可逐层放满立体车库每层的井字车位单元的各车位,直到将立体 车库底层的井字车位单元除用于进出的正车位的其他各车位也都占满。2) 反之取车时,可先将存车时间短的每层井字车位单元正车位上载着轿车的车辆托板转运到升降平台的纵横双向转运装置上,由升降平台送到车库底层井字车位单元的进出车位上后由由驾驶员驶出,然后再将每层 井字车位单元角车位上载着轿车的车辆托板转运到已空出的正车位的纵横双向转运装置上,再转运到升降平台的纵横双向转运装置上,同样下 降到车库底层的进出车位上后由驾驶员驶出,以此类推完成各车位的取车。3) 可将底层井字车位单元的某一个角车位专门用于堆;故车辆扭4反,当陆 续存新车时,通过人力或机械装置将堆放在该角车位的车辆托板陆续一 个个移放到正车位上以承运新车;取车后空出的车辆托板可将其再回放 到该角车位上备用。综上所述,由于本专利技术的井字单元立体车库的每一个井字车位单元 除去中间的升降通道口以外含有八个车位(四个正车位和四个角车位); 因此,当每一个井字车位单元的车位全占满时,得车位率=8/9 89%。可 见本专利技术的井字单元立体车库相比现有立体车库可以大大提高得车位 率。而且,由于每一个井字车位单元的各车位都与单元中心的升降通道 口紧邻,各车位与升降通道口的相互空间距离小且基本一致,因此不需要留出单独的转移车辆位置,可使每一个井字车位单元的各车位上的存 车能迅即被转运而不会耽误过多时间;从而相比现有立体车库可以节省 存取车辆时间。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是所述纵横双向转运装置包括沿车位和升降 平台横、纵向设置的横向轨道、横向齿轮机构和纵向轨道、纵向齿轮机 构,所述横向齿轮机构主要由横向齿轮和横向齿轮驱动器构成,所述纵 向齿轮机构主要由纵向齿轮和纵向齿轮驱动器构成;所述横向轨道和纵向轨道的截面均是凹槽,其两侧边均分别制有缺口;所述车辆拖板的底 面上设有垂直交叉的横齿条、纵齿条和万向轮,所述—黄齿条与纵齿条相 交处留有相贯空缺;所述缺口的口径大于万向轮的外径,所述车位和升 降平台的冲黄向轨道和纵向轨道彼此对应游f接;当车辆拖板安置在纵横双 向转运装置上时,所述横齿条和纵齿条分别与横向齿轮和纵向齿轮啮合, 所述万向轮分别进入横向轨道和纵向轨道内。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是相邻所述车位之间的横向齿轮的间 距小于横齿条的长度并大于相邻车位的横向间距,相邻所述车位之间的 纵向齿轮的间距小于纵齿条的长度并大于相邻车位的纵向间距。上述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是所述横向轨道和纵向轨道是平行 间隔并彼此垂直相交成井字形的两对,其截面均是弧形凹槽,其弧形凹 槽上分别间隔冲制有十二个锥坑;所述锥坑中的四个位于横向轨道和纵 向轨道的四个相交点,其余锥坑平均二个位于每根横向轨道和纵向轨道 上;所述横向轨道和纵向轨道相交对角线上的锥坑处设有二个行程信号 开关,所述缺口位于所述其余锥坑所处的横向轨道和纵向轨道的两侧, 所述横齿条和纵齿条是垂直交叉成十字形的一对,所述万向轮是通过柱 形支角固定在车辆拖板底面上的球形万向轮;当所述球形万向轮落入锥 坑时,所述车辆托板与车位彼此对中;当所述横向轨道上的球形万向轮 横向移动时,所述纵向轨道上的球形万向轮可从纵向轨道两侧边的所述缺口移出;当所述纵向轨道上的球形万向轮纵向移动时,所述横向轨道 上的球形万向轮可从横向轨道两侧的所述缺口移出。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井字单元立体车库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井字单元立体车库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俯视图。图3是图1中装设纵横双向转运装置的升降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仰^见局部剖面图。 图5是图3中I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3中12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3中13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3中14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7的仰视图。图IO是图2中的车辆托板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井字单元立体车库,至少有二层,所述车库设有贯穿每层的垂直升降通道、升降装置和动力控制装置,所述车库的每层均设有车位,所述车库底层的侧面设有进出车道,所述升降装置含有沿垂直升降通道升降的升降平台,所述车位和升降平台上均安置有纵横双向转运装置,所述纵横双向转运装置上放置有与纵横双向转运装置形成移动副的车辆托板,所述动力控制装置的输入输出端通过线缆分别与升降装置和纵横双向转运装置的输入输出端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库每层的车位以垂直升降通道为中心并围绕垂直升降通道的四周按井字平面布置形成至少一个井字车位单元,所述井字车位单元含有四个与垂直升降通道相邻的正车位和四个与正车位相邻的角车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永清
申请(专利权)人:韩永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4[中国|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