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型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6700 阅读:2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薄型散热装置,包括一热管、一散热组件、以及二导热基座;其中,热管的管身为一体成型,并具有分别位于其二端处的二蒸发端、以及位于其管身一局部处上的一冷凝段,以供散热组件设于其冷凝段上、而二导热基座则分别设于其二蒸发端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薄型散热装置使散热组件仅需与单一热管连接,以减少散热组件所需占用的体积空间。(*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器,尤其涉及一种通过热交换技术的薄型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通过热管(Heatpipe)来帮助该用于计算机上的散热器进行散热,已为目 前常见的一种技术手段。尤其在如笔记型计算机等内部空间受限的场合上,热 管因具有无可动组件、管身静止状态下即可传热以及可弯曲等特性,因而较不 占用空间。如图1所示,为一种应用于如笔记型计算机内的散热装置la。该散热装 置la具有二热管10a,且作为二热管10a的冷凝端共接于一由鳍片堆栈而成的 散热组件lla上,而该二热管10a的蒸发端则分别连接一导热基座12a。通过 以上的结构,即可令二导热基座12a分别对应一电子发热源,例如南桥及北桥, 以将二电子发热源所产生的热量,先分别通过二热管10a传导至该散热组件 lla上,再一并以该散热组件lla进行散热。然而,由于二热管10a皆需与该散热组件lla作热传结合,故该散热组件 lla也必须提供二处的接触部位,如此方可供二热管10a共同热传结合于该散 热组件lla上。但承如前述,如是的散热装置往往应用于如笔记型计算机等内 部空间受限的场合上,若该散热组件lla须占具较大的体积空间,则恐有应用 场合不适用等问题产生,也会因空间受限而影响可装设风扇的尺寸大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薄型散热装置,其以单一热管提 供二导热基座予以串接,意即将热管的二端作为蒸发端,另于热管中段处选定 一适当位置提供一散热组件设置,并作为冷凝段;如此,即可使散热组件仅需 与单一热管连接,以减少其所需占用的体积空间。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薄型散热装置,包括一热管、一散热组件、以及二导热基座;其中,热管的管身为一体成型,并具有分别位于其二端&的二蒸发端、以及位于其管身一局部处上的一冷凝段,以供散热组件设于其冷凝段上、而二导热基座则分别设于其二蒸发端上;为此,即可获得一所述薄型散热装置,并达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的有益功效在于,薄型散热装置使散热组件仅需与单一热管连接,以减少散热组件所需占用的体积空间。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一种散热装置的外观示意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局部使用状态图5为图4的5-5断面剖视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断面剖视图7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断面剖视图。其中,附图标记现有技术散热装置 la扭管10a散热组件lla导热基座12a本技术散热装置1热管10蒸发端100冷凝段101散热组件11鳍片110缺口111缺口部112穿孔113导热基座12凹槽1204笔记型计算机 2出风口 20电子发热源 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贵审査委员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请参阅图2及图3,分别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及立体组合图。本技术提供一种薄型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1包括一热管10、 一散热组件ll、以及二导热基座12;其中该热管(Heat pipe) IO为一管身内呈真空、且具有毛细组织及工作流体的热传导组件,且该热管10的管身一体成型而具有一定的适当长度,以于其二端分别作为一蒸发端100,而在管身一特定局部位置处上则作为一冷凝段101。此外,该热管10至少可在所述二蒸发端100与一冷凝段101处的管身处呈扁平状者,以便于分别与前述散热组件11及导热基座12作较大面积的热传导接触;而在本技术所举的各实施例中,该热管10的所有管身皆呈扁平状者。当然,该热管10的管身亦可维持其原有的圆管状者。该散热组件11热传连结于上述热管10的冷凝段101上,以便提供该冷凝段101冷却降温的所需。而在本技术所举的各实施例中,该散热组件11为一以多个鳍片110横向排列而成的堆栈式散热器;且在本实施例中,各鳍片110可于其一侧缘上向内凹入一缺口 lll,该缺口 111的形状恰与热管10管身呈扁平的表面形状相符,以令各鳍片UO堆栈后,由其缺口 111形成供与热管10的冷凝段101表面作热传接触的缺口部112,并位于冷凝段101表面的上半部。该二导热基座12分别热传连结于上述热管10的二蒸发端100上,并由热管10管身的延伸及弯曲,而能将二导热基座12用以分别对应一所欲提供散热的电子发热源3 (如图4所示)上,以通过该热管10来同时传导二电子发热源3所产生的热量,并一并通过该散热组件2来提供冷却。而在本技术所举的各实施例中,该二导热基座12上皆凹设有供热管10的蒸发端100埋入的一凹槽120,以令其蒸发端100得与导热基座12结合且增加二者间的接触面积,以利于热传导。所以,由上述的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技术薄型散热装置。据此,如图4及图5所示,当该散热装置1应用于如笔记型计算机2等高度空间较受到限制的场合内时,由于其采单一所述热管10来提供二导热基座12的热传所需,故该散热组件11也仅需与热管10的单一所述冷凝段101作热传接触,不会因为二导热基座12而必须分别对应二热管,造成该散热组件11在体积空间上的增加而影响其所能应用的场合等限制,以避免占用笔记型计算机2内部空间。并且,将该散热组件11设置在对应于笔记型计算机2的出风口20等位置处,并可进一步加装一离心式散热风扇13,以对该散热组件11进行热气流的驱离作用,使散热组件13能将热管10由蒸发端100传导至冷凝段101上的热量,通过该散热风扇13强制由出风口20排出。再者,由于该散热组件11仅需单一所述热管10的冷凝段101作热传接触,故热管10与散热组件11间的接合结构也较为单纯。如图6所示,即于热管10的冷凝段101进一步增设另一散热组件11,以设于冷凝段101表面的下半部,以使二散热组件11通过其缺口部112对热管10的冷凝段101予以上、下夹置;此外,再如图7所示,该散热组件11亦可直接于其各鳍片110上设置一穿孔113,以通过各鳍片110的穿孔113而穿设于热管10的冷凝段101上。因此,由本技术薄型散热装置,由于通过单一所述热管10来串接二导热基座12,故可使散热组件12仅需与该单一热管10连接,以减少散热组件12所需占用的体积空间。当然,本技术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技术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技术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薄型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热管,其管身一体成型,并具有分别位于其二端处的二蒸发端、以及位于其管身一局部处上的一冷凝段;一散热组件,设于该热管的冷凝段上;及二导热基座,分别设于该热管的二蒸发端上。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管的管身于 所述二蒸发端与所述冷凝段处皆呈扁平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型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管的管身于 其余部分皆呈扁平状。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组件为一 以多个鳍片横向排列而成的堆栈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薄型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热管,其管身一体成型,并具有分别位于其二端处的二蒸发端、以及位于其管身一局部处上的一冷凝段; 一散热组件,设于该热管的冷凝段上;及 二导热基座,分别设于该热管的二蒸发端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士渊黄孟正
申请(专利权)人:超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