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顶盖前横梁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32912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1: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顶盖前横梁及汽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汽车顶盖前横梁包括内部形成有腔体的梁本体,在梁本体的左右两端均设有加强部,并在梁本体的沿整车前后方向的前侧设有第一缺口,且第一缺口沿整车左右方向延伸布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汽车顶盖前横梁,第一缺口的设置,利于实现轻量化,同时,通过设置腔体,能够利用腔体结构的结构特性,来提升整体结构强度,而加强部的设置,也能够使得整体结构强度得到再次提升,振动响应灵敏度低,进而有效提升该汽车顶盖前横梁的实用性。有效提升该汽车顶盖前横梁的实用性。有效提升该汽车顶盖前横梁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顶盖前横梁及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汽车顶盖前横梁,同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设有该汽车顶盖前横梁的汽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汽车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特性是用户对汽车最表面和最直接的感受之一,其也是汽车行业与相关汽车零部件行业关注度较高的综合性问题之一。
[0003]目前,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混动汽车的相关技术也在不断开发中,混动汽车在传统燃油车的基础上增加了电机驱动,动力更足,加速时间更优,但激励能量更大,容易激励起车身结构的共振,进而引发车内振动轰鸣的问题,例如在汽车行驶时,由于路面不平或是气体摩擦车体产生的振动激励能量,会激发汽车顶盖板件振动产生噪声。
[0004]现有的顶盖前横梁在结构设计时为提升结构强度,降低振动响应灵敏度,通常采用增加顶盖前横梁组成板件的厚度,或者直接将顶盖前横梁设置为盒子状结构的方式,但前者会导致汽车顶部结构重量增加,不利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顶盖前横梁,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形成有腔体的梁本体,在所述梁本体的左右两端均设有加强部,并在所述梁本体的沿整车前后方向的前侧设有第一缺口(100),且所述第一缺口(100)沿整车左右方向延伸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顶盖前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梁本体包括扣合相连的前横梁上板(1)和前横梁下板(2),所述腔体形成在所述前横梁上板(1)和所述前横梁下板(2)之间;所述加强部包括设于所述前横梁上板(1)上的凹坑(104),所述凹坑(104)由所述前横梁上板(1)沿整车上下方向下凹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顶盖前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上板(1)具有沿整车前后方向,由前至后依次排布的第一板体(101)、第二板体(102)和第三板体(103),所述第二板体(102)相对于所述第一板体(101)和所述第三板体(103)上凸设置;在整车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三板体(103)的宽度L3小于所述第一板体(101)的宽度L1,所述第一板体(101)的宽度L1小于所述第二板体(102)的宽度L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顶盖前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板体(103)的宽度L3、所述第二板体(102)的宽度L2与所述第一板体(101)的宽度L1之间的比例为1∶6∶3。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顶盖前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102)上沿整车左右方向间隔布置多个第一加强筋(105),同时沿整车左右方向间隔布置多个第一减重孔(106),在整车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一加强筋(105)和所述第一减重孔(106)交错布置;和/或,所述第二板体(102)上设有两个第二减重孔(107),且靠近所述第二板体(102)的左右两端各设有一个所述第二减重孔(107)。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顶盖前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下板(2)具有与所述第一板体(101)搭接相连的前搭边(202),与所述第三板体(103)搭接相连的后搭边(203),以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志强许林倩
申请(专利权)人:沙龙机甲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