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34188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8: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结构具有连接在机舱上纵梁与机舱下纵梁之间的前减震塔,沿车身前后方向位于前减震塔后方的前围板,连接在前围板与前减震塔靠近车外一侧的翼子板;机舱下纵梁上设有加强板,加强板位于机舱下纵梁上方,加强板的前端与前减震塔相连,加强板的后端与前围板相连,以使加强板、前减震塔与前围板和翼子板构成环形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身前部结构,通过设置前减震塔与加强板、前围板以及翼子板围构成环形结构,且该前减震塔与机舱上纵梁和机舱下纵梁连接,能够利用纵梁、前围板的强度提升前减震塔的安装结构强度,减少路面激励产生的振动能量向车身的传递,而达到降低车内振动噪声的效果。内振动噪声的效果。内振动噪声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结构
,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同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该车身前部结构的汽车。

技术介绍

[0002]在汽车车身结构设计中,前机舱的框架结构对整体车身的影响非常重要。在车辆的前机舱中,需布置发动机、空调压缩机、散热器、减震器等重要部件。而发动机、减震器等高速运行部件,会产生较大的振动,因此前减震塔的支撑强度至关重要。
[0003]目前,因SUV车型相较于轿车车型尺寸更大,车身大板件更多,受到激励后产生噪声振动更明显,所以SUV车型相较于轿车的噪声振动控制具有一定难度。车辆行驶时路面激励轮胎产生能量通过减震器传递至车身,引起车身大板件振动,导致车内振动轰鸣问题。如何降低路面激励产生车内路噪问题是NVH控制指标之一。
[0004]现有前减震塔与车身连接结构较弱,主要问题是前减震塔与车身连接面主要依靠前轮轮罩板强度进行支撑,而前轮罩板因其位置和自身强度不够,无法提升整体架构强度;且前减震塔与车身连接位置无法有效利用结构形状刚度提升局部刚度,结构偏弱,容易传递路面激励能量,引起车内噪声振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身前部结构,以提升前减震塔安装点位置的结构刚度,有效衰减路面激励产生的振动能量,达到降低车内振动噪声的效果。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7]一种车身前部结构,该车身前部结构具有连接在机舱上纵梁与机舱下纵梁之间的前减震塔,沿车身前后方向位于所述前减震塔后方的前围板,连接在所述前围板与所述前减震塔靠近车外一侧的翼子板;
[0008]所述机舱下纵梁上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位于所述机舱下纵梁上方,所述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前减震塔相连,所述加强板的后端与所述前围板相连,以使所述加强板、所述前减震塔与所述前围板和所述翼子板构成环形结构。
[0009]进一步的,所述翼子板包括翼子板内板,以及连接在所述翼子板内板外侧的翼子板外板,所述翼子板内板连接在所述前围板与所述前减震塔之间;
[0010]所述机舱上纵梁与所述前减震塔连接的位置设有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与所述翼子板外板相连。
[0011]进一步的,所述机舱上纵梁具有向车身外侧拱出的连接部分,所述前减震塔连接在所述连接部分上;和/或,
[0012]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前围板连接的一端呈弧形。
[0013]进一步的,沿车身前后方向,所述机舱上纵梁的前端向车身内侧延伸,而使所述前减震塔、所述机舱上纵梁与所述机舱下纵梁之间在车身上下方向上的投影呈三角形。
[0014]进一步的,所述车身前部结构还具有连接在两个所述机舱上纵梁之间的散热模块上横梁,沿车身前后方向,所述机舱上纵梁的前端与所述散热模块上横梁相连;和/或,
[0015]所述机舱上纵梁内形成有沿所述机舱上纵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空腔。
[0016]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机舱上纵梁之间连接有上连接梁,所述上连接梁呈向车身上方拱起的拱形。
[0017]进一步的,所述上连接梁上设有若干向车身上方拱起的拱形部。
[0018]进一步的,两侧的所述机舱下纵梁之间连接有下连接梁,所述下连接梁呈向车身上方拱起的拱形。
[0019]进一步的,所述机舱下纵梁包括扣合相连的纵梁内板和纵梁外板;
[0020]沿车身上下方向,所述前减震塔上设有向车身下方延伸的延伸段,所述前减震塔通过所述延伸段与所述纵梁外板连接;和/或,
[0021]所述纵梁外板具有向所述纵梁内板上方凸出的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前减震塔相连。
[0022]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23]本技术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通过设置加强板,使加强板前端与前减震塔相连,其后端与前围板相连,使加强板、前减震塔与前围板和翼子板构成环形结构,从而可利用纵梁、前围板的强度提高前减震塔安装点位置的结构强度,减少路面激励产生的振动能量向车身的传递,达到降低车内振动噪声,改善车内乘员乘坐舒适性,提升安装位置可靠耐久性及操稳性能的效果。
[0024]通过将翼子板内板连接在前减震塔与前围板之间,且在前减震塔与机舱上纵梁的连接位置设置加强支架,既提升前减震塔安装点位置的整体强度,又可分散消耗路面激励能量。通过将前减震塔连接在向车身外侧拱出的连接部分,利用拱形结构可提高前减震塔与机舱上纵梁的安装点位置强度。同时,机舱上纵梁与机舱下纵梁以及前减震塔之间沿车身高度方向的投影为三角形结构,能够进一步保证该位置整体架构的强度。
[0025]通过将机舱上纵梁与散热模块上横梁连接,和/或,在机舱上纵梁内设置的空腔,以借用散热模块上横梁能够有效提升两前减震塔安装点整体强度。通过在两个机舱上纵梁之间连接呈拱形的上连接梁,在两侧的机舱下纵梁之间连接有拱形的下连接梁,利用拱形结构进一步提高两前减震塔安装点整体强度。并通过在纵梁外板上设置延伸段和翻边,能够有效增加焊接面积,提高机舱下纵梁与前减震塔安装点位置的强度的同时,增大振动传递面积,降低振动传递能量。
[0026]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所述汽车的车身中具有上述车身前部结构。
[0027]本技术的汽车,通过设置如上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能够提高该汽车前部的结构强度,降低路面激励产生振动能量向车身的传递,降低车内振动噪声,提供安静舒适的车内空间,并提高车辆耐久性及操稳性。
附图说明
[0028]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
附图中:
[002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驾驶室一侧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驾驶室一侧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翼子板与机舱上纵梁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35]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支撑板、上连接梁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36]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前减震塔、机舱上纵梁、支撑板、机舱下纵梁以及散热模块上横梁、上连接梁以及下连接梁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副驾驶一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8]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两侧的机舱上纵梁、前减震塔以及支撑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39]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不包括翼子板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前减震塔与机舱下纵梁的第一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连接在机舱上纵梁(1)与机舱下纵梁(2)之间的前减震塔(3),沿车身前后方向位于所述前减震塔(3)后方的前围板(4),连接在所述前围板(4)与所述前减震塔(3)靠近车外一侧的翼子板;所述机舱下纵梁(2)上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位于所述机舱下纵梁(2)上方,所述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前减震塔(3)相连,所述加强板的后端与所述前围板(4)相连,以使所述加强板、所述前减震塔(3)与所述前围板(4)和所述翼子板构成环形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翼子板包括翼子板内板(501),以及连接在所述翼子板内板(501)外侧的翼子板外板(502),所述翼子板内板(501)连接在所述前围板(4)与所述前减震塔(3)之间;所述机舱上纵梁(1)与所述前减震塔(3)连接的位置设有加强支架(8),所述加强支架(8)与所述翼子板外板(502)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舱上纵梁(1)具有向车身外侧拱出的连接部分(101),所述前减震塔(3)连接在所述连接部分(101)上;和/或,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前围板(4)连接的一端呈弧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沿车身前后方向,所述机舱上纵梁(1)的前端向车身内侧延伸,而使所述前减震塔(3)、所述机舱上纵梁(1)与所述机舱下纵梁(2)之间在车身上下方向上的投影呈三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志强许林倩
申请(专利权)人:沙龙机甲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