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车身结构和配备有该后车身结构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5205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后车身结构和配备有该后车身结构的车辆,包括:安装架,其位于乘客舱空间和行李箱空间之间,所述安装架限定出第一开口;以及盖组件,其包括固定盖和可动盖,所述固定盖安装在安装架上,所述固定盖设置有与第一开口相对应的第二开口,所述可动盖能够打开地安装在第二开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后车身结构,可以通过打开可动盖来扩展行李箱高度方向上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并实现乘客舱空间和行李箱空间之间的物品转移。另外,车辆行驶过程中搁置在传统置物板上的物品可以转移至行李箱空间,避免了在置物板上堆叠的物品对驾驶员视线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实现车身轻量化和成本节约。和成本节约。和成本节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车身结构和配备有该后车身结构的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车身结构和配备有该后车身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车辆通常会在乘客舱空间和行李箱空间之间设置置物板100,置物板100的前部101和前横梁下方加强件102组成置物板前横梁103,而置物板100的后部104和后横梁上方加强件105组成置物板后横梁106,乘客可以在置物板100上放置物品,这种方案存在以下问题:
[0003](1)行李箱空间的利用率受到置物板100的限制。
[0004](2)乘客舱空间和行李箱空间无法连通,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乘客无法将物品放入行李箱空间。
[0005](3)如果将物品堆叠在置物板100上,会阻碍驾驶员通过车辆内部的后视镜对车辆后方路况进行观察。
[0006]因此,现有的轿车的后车身结构存在进一步改进的需要。
[0007]公开于本技术背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后车身结构和配备有该后车身结构的车辆,其通过打开可动盖来扩展行李箱高度方向上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并实现乘客舱空间和行李箱空间之间的物品转移。另外,车辆行驶过程中搁置在传统置物板上的物品可以转移至行李箱空间,避免了在置物板上堆叠的物品对驾驶员视线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实现车身轻量化和成本节约。
[0009]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后车身结构,包括:安装架,其位于乘客舱空间和行李箱空间之间,所述安装架限定出第一开口;以及盖组件,其包括固定盖和可动盖,所述固定盖安装在安装架上,所述固定盖设置有与第一开口相对应的第二开口,所述可动盖能够打开地安装在第二开口。
[0010]优选地,所述安装架包括:左侧围总成和右侧围总成;前横梁,其两端分别连接至左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前端和右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前端;后横梁,其两端分别连接至左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后端和右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后端;其中,左侧围总成的上部、前横梁、右侧围总成的上部和后横梁限定出所述第一开口。
[0011]优选地,所述固定盖的后侧部设置有多个卡钩,所述后横梁设置有与所述卡钩相对应的容纳孔,每一个卡钩卡入相对应的容纳孔,以将固定盖的后侧部安装至后横梁。
[0012]优选地,所述固定盖的前侧部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前横梁、左侧围总成的上部和右
侧围总成的上部设置有第二安装孔,通过紧固件穿过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并紧固,使得固定盖的前侧部安装并固定在前横梁和左侧围总成的上部和右侧围总成的上部。
[0013]优选地,所述固定盖的下表面设置有两个前后分布的平行的滑轨,两个滑轨的其中一个与固定盖的第二开口的前边缘相对应,两个滑轨中的另一个与固定盖中的第二开口的后边缘相对应,两个滑轨设置有彼此面对的滑槽;其中,所述可动盖的前边缘和后边缘分别插入相对应的滑轨的滑槽内,并能够沿着相对应的滑槽滑动,以实现可动盖能够沿着滑轨滑动。
[0014]优选地,所述可动盖设置有两个,两个可动盖呈左右分布。
[0015]优选地,所述安装架进一步包括纵梁,所述纵梁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前横梁和后横梁。
[0016]优选地,所述可动盖的前边缘和后边缘的其中一个能够枢转地安装至所述固定盖的第二开口的相对应的边缘,所述可动盖的前边缘和后边缘的另一个设置有锁定机构。
[0017]优选地,所述可动盖上设置有把手。
[0018]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其配备有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后车身结构。
[0019]本技术的后车身结构,可以通过打开可动盖来扩展行李箱高度方向上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并实现乘客舱空间和行李箱空间之间的物品转移。另外,车辆行驶过程中搁置在传统置物板上的物品可以转移至行李箱空间,避免了在置物板上堆叠的物品对驾驶员视线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实现车身轻量化和成本节约。
[0020]本技术的装置具有其它的特性和优点,这些特性和优点从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实施方案中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将在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实施方案中进行详细陈述,这些附图和实施方案共同用于解释本技术的特定原理。
附图说明
[0021]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乘客舱空间和行李箱空间之间设置置物板主钣金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中A

A处的剖视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实施方案的后车身结构的示意图;
[0024]图4为图3中B

B处的剖视图;
[0025]图5为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第二安装孔的位置示意图;
[0027]图7为前横梁的立体分解图;
[0028]图8为后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9为后横梁的立体分解图;
[0030]图10为本技术实施方案提供的一种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11为图10中盖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0032]图12为图10中C

C处的剖视图;
[0033]图13为固定盖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14为本技术实施方案提供的另一种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15为图14中的可动盖在打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0036]图16为本技术实施方案提供的另一种安装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7]应当理解,附图不一定是按照比例绘制,而是呈现各种特征的简化表示,以对本技术的基本原理进行说明。本技术所公开的具体设计特征(包括例如具体尺寸、方向、位置和形状)将部分地由具体所要应用和使用的环境来确定。
[0038]在这些图中,贯穿附图的多幅图,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本技术的相同或等同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将详细参考本技术的各个实施方案,这些实施方案的示例呈现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技术将与示例性的实施方案相结合进行描述,应当理解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技术限制为这些示例性的实施方案。相反,本技术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的实施方案,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本技术的精神和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价形式及其它实施方案。
[0040]下面结合图1至图16对本技术实施方案的后车身结构进行说明。
[0041]如图3至图16所示,本技术实施方案的后车身结构包括:安装架200和盖组件300。
[0042]安装架200为车体的一部分,安装架200位于乘客舱空间和行李箱空间之间,安装架200限定出第一开口201(配合参见图5)。
[0043]盖组件300包括固定盖301和可动盖302、303,固定盖301安装在安装架200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架,其位于乘客舱空间和行李箱空间之间,所述安装架限定出第一开口;以及盖组件,其包括固定盖和可动盖,所述固定盖安装在安装架上,所述固定盖设置有与第一开口相对应的第二开口,所述可动盖能够打开地安装在第二开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包括:左侧围总成和右侧围总成;前横梁,其两端分别连接至左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前端和右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前端;后横梁,其两端分别连接至左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后端和右侧围总成的上部的后端;其中,左侧围总成的上部、前横梁、右侧围总成的上部和后横梁限定出所述第一开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盖的后侧部设置有多个卡钩,所述后横梁设置有与所述卡钩相对应的容纳孔,每一个卡钩卡入相对应的容纳孔,以将固定盖的后侧部安装至后横梁。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盖的前侧部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前横梁、左侧围总成的上部和右侧围总成的上部设置有第二安装孔,通过紧固件穿过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并紧固,使得固定盖的前侧部安装并固定在前横梁、左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敏海杨昭云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