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骨架式车身的集成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1955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骨架式车身的集成连接结构,包括固定板,固定板的右端前侧壁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板,固定板的上端右侧向上延伸设置有延伸板,固定板的下端面由左至右依次具有第一水平面、竖直侧面、第二水平面、倾斜侧面以及第三水平面,固定板的前侧壁位于第一水平面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支撑板,固定板的前侧壁位于第二水平面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支撑板,固定板的前侧壁位于竖直侧面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连接板,第一支撑板的右端面与第二连接板的左侧壁固定连接,固定板的前侧壁位于倾斜侧面的位置设置有第三支撑板,固定板的前侧壁位于第三水平面的位置设置有第四支撑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且安全可靠的特点。组装方便且安全可靠的特点。组装方便且安全可靠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骨架式车身的集成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骨架式车身的集成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小批量车型开发中,型材骨架式车身结构以结构简单可靠、低成本等特点经常被运用到产品设计当中。随着产品造型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内部骨架之间及与外覆盖件之间匹配连接的可靠性,搭接关系的合理性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本次提供结构在原结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升级,不仅提高了连接结构的可靠性,降低了制造难度,同时也提升了可视区的美观度。
[0003]目前,现在技术的状况如下:1、由于造型或功能的要求,骨架管梁之间接头位置不能完全相互对正,如果连接接头错位容易导致焊接缺陷,导致可靠性降低;2、车身附件安装点一般会通过在骨架上单独焊接支架进行安装,如果安装点过于分散会导致焊接零件数量多,精度难以控制;3、骨架接头配合角度范围小,与复杂的外覆盖件差异大,无法控制匹配质量,存在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且安全可靠的骨架式车身的集成连接结构。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0006]一种骨架式车身的集成连接结构,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右端前侧壁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固定板的上端右侧向上延伸设置有延伸板,所述延伸板的右端前侧壁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后端侧壁上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的下端面由左至右依次具有第一水平面、竖直侧面、第二水平面、倾斜侧面以及第三水平面,所述固定板的前侧壁位于所述第一水平面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支撑板,所述固定板的前侧壁位于所述第二水平面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支撑板,所述固定板的前侧壁位于竖直侧面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右端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左侧壁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右侧面底部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左端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的前侧壁位于所述倾斜侧面的位置设置有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的左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的前侧壁位于所述第三水平面的位置设置有第四支撑板,所述第四支撑板的左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板的右端固定连接,且所述第四支撑板的右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下端左侧壁固定连接。
[0007]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后端侧壁与所述固定板的右端前侧壁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固定板为垂直设置。
[0008]所述延伸板与所述固定板为一体成型,且所述延伸板的后端面所处平面与所述固定板的后端面所处平面为同一个平面。
[0009]还包括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以及第三安装板,其
中: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后端面与所述延伸板的上端前侧面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右端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上端左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右端面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左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后端面左侧与所述固定板的前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安装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左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安装板的后端面与所述固定板的前侧面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三安装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左侧面固定连接。
[0010]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延伸板以及第一连接板均垂直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的夹角大于90
°

[0011]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三安装板之间的夹角为90
°
,且所述第三安装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的夹角小于90
°

[0012]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侧壁后端与所述固定板下端的第一水平面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后端面所处平面与所述固定板的后端面所处平面为同一个平面。
[0013]还包括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左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上端右侧面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右端固定连接。
[0014]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上表面所处平面与所述第三支撑板的上表面所处平面不在同一个平面上。
[0015]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三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且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三安装孔。
[0016]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骨架式车身的集成连接结构,通过设计不同形面结构来满足不同位置、功能、贴合面的匹配要求,最终实现优化零件数量,提高接头焊接强度和提升美观性的目标。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骨架式车身的集成连接结构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骨架式车身的集成连接结构另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骨架式车身的集成连接结构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骨架式车身的集成连接结构安装在车架顶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骨架式车身的集成连接结构安装在车架顶部的局部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
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5]下面将参照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6]如图1至图5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骨架式车身的集成连接结构,包括沿竖直方向横向设置的固定板1,所述固定板1的右端前侧壁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板2,所述固定板1的上端右侧向上延伸设置有延伸板3,所述延伸板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骨架式车身的集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右端前侧壁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固定板的上端右侧向上延伸设置有延伸板,所述延伸板的右端前侧壁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后端侧壁上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的下端面由左至右依次具有第一水平面、竖直侧面、第二水平面、倾斜侧面以及第三水平面,所述固定板的前侧壁位于所述第一水平面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支撑板,所述固定板的前侧壁位于所述第二水平面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支撑板,所述固定板的前侧壁位于竖直侧面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右端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左侧壁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右侧面底部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左端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的前侧壁位于所述倾斜侧面的位置设置有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的左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的前侧壁位于所述第三水平面的位置设置有第四支撑板,所述第四支撑板的左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板的右端固定连接,且所述第四支撑板的右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下端左侧壁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架式车身的集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后端侧壁与所述固定板的右端前侧壁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固定板为垂直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架式车身的集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板与所述固定板为一体成型,且所述延伸板的后端面所处平面与所述固定板的后端面所处平面为同一个平面。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骨架式车身的集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以及第三安装板,其中: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后端面与所述延伸板的上端前侧面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安装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林赵现亮张玉明贾俊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一号车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