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4125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5 10: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属于车辆技术领域。所述车身结构包括:车身框架,包括依次连接的前舱总成、地板总成和后舱总成;电池包组件,连接于所述车身框架;其中,所述地板总成的地板面板与所述电池包组件的遮盖件集成为一体。本发明专利技术车身结构及车辆可以增大乘员舱的Z向空间,减少整车重量,降低成本。降低成本。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纯电动汽车或混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系统的搭载方案多是采用将独立的电池箱悬挂在车身地板下方的固定方式。其具体表现是,电池箱与车身之间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仅仅是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电池箱悬置在车身地板下方。但是,电池箱与车身地板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占用了乘客舱内的Z向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解决了或部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池箱与车身地板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占用了乘客舱内的Z向空间的技术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包括:车身框架,包括依次连接的前舱总成、地板总成和后舱总成;电池包组件,连接于所述车身框架;其中,所述地板总成的地板面板与所述电池包组件的遮盖件集成为一体。
[0005]进一步地,所述电池包组件包括电池包部件和所述遮盖件,所述电池包部件与所述地板总成、所述前舱总成和所述后舱总成分别连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地板总成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边纵梁,所述边纵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舱总成和所述后舱总成连接;所述电池包部件设于两个所述边纵梁之间。
[0007]进一步地,所述电池包部件包括:第一底板;两个第一纵梁,相对设于所述第一底板上,并与所述边纵梁之间有间隙;两个第一横梁,相对设于所述第一纵梁的两端,并与所述第一底板连接,以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边纵梁连接;所述遮盖件盖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上。
[0008]进一步地,两个所述第一横梁中一个与所述前舱总成的两个前舱纵梁连接,另一个与所述后舱总成的两个后舱纵梁连接,所述第一纵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舱纵梁和所述后舱纵梁同轴设置。
[0009]进一步地,两个所述第一横梁之间设有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穿设于所述两个所述第一纵梁与所述边纵梁连接,沿所述车身结构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与车身B柱位置相对。
[0010]进一步地,所述地板总成包括:两个第一座椅横梁,连接于所述地板面板或与所述地板面板集成为一体,两个第一座椅横梁沿所述车身结构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座椅横梁与所述电池包部件分布于所述地板面板的两侧。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座椅横梁的端部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地板总成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纵梁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两个第一座椅横梁与所述地板面板集成为一体,其中一个所述座
椅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舱总成和靠近所述前舱总成的第一横梁连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电池包部件还包括:第二底板,设于所述后舱总成内,并与所述后舱总成连接;第三横梁,与靠近所述后舱总成的第一横梁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横梁两端分别与所述后舱总成的两个后舱纵梁连接,所述第三横梁与所述第二底板连接,以形成第二容纳腔;所述遮盖件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地板面板集成为一体,所述第二盖板盖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上,并与所述第三横梁连接。
[0015]进一步地,所述电池包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电池包部件和所述遮盖件之间的密封件,所述电池包部件和所述遮盖件可拆卸连接、且通过所述密封件密封。
[0016]进一步地,所述地板总成包括两个第一支撑横梁,所述前舱总成包括第二支撑横梁,所述后舱总成包括第三支撑横梁,两个第一支撑横梁、第二支撑横梁和第三支撑横梁合围成矩形框,所述电池包部件连接于所述矩形框。
[0017]进一步地,所述电池包部件包括:第三底板;两个第一边梁,相对设于所述第三底板上,所述第一边梁与所述边纵梁连接;两个第二边梁,相对设于所述第一边梁的两端,并与所述第三底板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边梁中一个与所述前舱总成连接,另一个与所述后舱总成连接;所述第三底板、所述两个第一边梁和所述两个第二边梁形成第二容纳腔,所述遮盖件盖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上;多个连接横梁,两端均与两个所述第一边梁连接,并与所述第三底板连接,多个所述连接横梁并列间隔设于两个所述第二边梁之间。
[001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边梁与所述遮盖件和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支撑横梁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边梁中一个第二边梁的顶部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横梁和所述遮盖件连接;另一个第二边梁的顶部分别与所述第三支撑横梁和所述遮盖件连接。
[0019]进一步地,所述地板总成还包括:两个第二座椅横梁,连接于所述遮盖件,两个第一座椅横梁沿所述车身结构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座椅横梁与所述电池包部件分布于所述遮盖件的两侧。
[0020]进一步地,所述遮盖件包括盖合部和与所述盖合部连接的容纳部。
[0021]基于相同的专利技术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车身结构。
[0022]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0023]由于车身框架包括依次连接的前舱总成、地板总成和后舱总成,电池包组件,连接于车身框架,所以,通过车身框架支撑电池包组件,电池包组件可以容纳电池,同时,地板总成的地板面板与电池包组件的遮盖件集成为一体,也就是说,电池包组件的遮盖件直接作为地板总成的地板面板,或地板总成的地板面板直接作为电池包组件的遮盖件,不需要另外设置地板面板或遮盖件,可以增大乘员舱的Z向空间,也减少整车重量,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一实施例的电池包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图1中电池包部件的爆炸图;
[0026]图3为图1中电池包部件的第一底板的布置示意图;
[0027]图4为图1中电池包部件的第一纵梁的布置示意图;
[0028]图5为图4的俯视图;
[0029]图6为图1中遮盖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7为图6中遮盖件的盖合示意图;
[0031]图8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二实施例的电池包部件的安装示意图;
[0032]图9为图8的爆炸图;
[0033]图10为图8中电池包部件的第二座椅横梁布置示意图;
[0034]图11为图10的俯视图;
[0035]图12为图8中电池包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13为图12中电池包部件的爆炸图;
[0037]图14为图8中电池包部件的第一支撑横梁的布置示意图;
[0038]图15为图8中电池包部与前舱总成和后舱总成的连接示意图;
[0039]图16为图8中电池包部与第一支撑横梁的配合示意图;
[0040]图17为图8中电池包部与第三支撑横梁的配合示意图;
[0041]图18为图8中电池包部与第二支撑横梁的配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框架,包括依次连接的前舱总成、地板总成和后舱总成;电池包组件,连接于所述车身框架;其中,所述地板总成的地板面板与所述电池包组件的遮盖件集成为一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组件包括电池包部件和所述遮盖件,所述电池包部件与所述地板总成、所述前舱总成和所述后舱总成分别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总成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边纵梁,所述边纵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舱总成和所述后舱总成连接;所述电池包部件设于两个所述边纵梁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部件包括:第一底板;两个第一纵梁,相对设于所述第一底板上,并与所述边纵梁之间有间隙;两个第一横梁,相对设于所述第一纵梁的两端,并与所述第一底板连接,以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边纵梁连接;所述遮盖件盖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横梁中一个与所述前舱总成的两个前舱纵梁连接,另一个与所述后舱总成的两个后舱纵梁连接,所述第一纵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舱纵梁和所述后舱纵梁同轴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横梁之间设有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穿设于所述两个所述第一纵梁与所述边纵梁连接;沿所述车身结构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与车身B柱位置相对。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总成还包括:两个第一座椅横梁,连接于所述地板面板或与所述地板面板集成为一体,两个所述第一座椅横梁沿所述车身结构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座椅横梁与所述电池包部件分布于所述地板面板的两侧。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椅横梁的端部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地板总成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纵梁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座椅横梁与所述地板面板集成为一体,其中一个所述座椅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4

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舱总成和靠近所述前舱总成的第一横梁连接。11.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仲奎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