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8740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及车辆,包括车身侧围、前横梁组件以及后横梁组件;其中,所述前横梁组件固定在所述车身侧围的前部,所述后横梁组件固定在所述车身侧围的后部;所述前横梁组件、所述后横梁组件以及所述车身侧围围合形成一安装区,所述安装区用于安装天幕玻璃。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车身及车辆中,只通过前横梁组件和后横梁组件便可以与车身侧围连接形成用于安装天幕玻璃的安装区,无需额外设置天窗框架等结构,从而降低车身的重量,有利于车身是轻量化设计。另外,通过这种设置方式还可以减少车顶零部件的数量,进而提高车内乘员的视野范围。围。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身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车身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车辆通常包括车身以及天幕玻璃,天幕玻璃安装在车身的顶盖总成上。
[0003]现有技术中,顶盖总成通常包括闭环结构的天窗框架,天窗框架与车身的侧围焊接在一起,天窗框架上设置有安装区,后续天幕玻璃直接安装在天窗框架的安装区上。
[0004]但是,现有的这种闭环结构的天窗框架重量较大,导致顶盖总成的重量较大,不利于车身是轻量化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闭环结构的天窗框架重量较大,导致顶盖总成的重量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身及车辆。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身,包括车身侧围、前横梁组件以及后横梁组件;其中,所述前横梁组件固定在所述车身侧围的前部,所述后横梁组件固定在所述车身侧围的后部;所述前横梁组件、所述后横梁组件以及所述车身侧围围合形成用于安装天幕玻璃的安装区;所述车身侧围包括左侧围和右侧围;所述前横梁组件包括左前支撑座、右前支撑座以及前横梁,所述左前支撑座固定在所述左侧围,所述右前支撑座固定在所述右侧围上,所述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前支撑座和所述右前支撑座固定连接;所述后横梁组件包括左后支撑座、右后支撑座以及后横梁,所述左后支撑座固定在所述左侧围上,所述右后支撑座固定在所述右侧围上,所述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后支撑座和所述右后支撑座固定连接。
[0007]可选的,还包括连接螺栓以及连接螺母;所述左前支撑座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前横梁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连接螺栓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后与所述连接螺母配合,以将所述左前支撑座和所述前横梁固定在一起。
[0008]可选的,所述左侧围包括左A柱内板,所述左A柱板的顶端向下弯折形成左A柱沉台,所述左A柱沉台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左A柱沉台位于所述左前支撑座和所述前横梁之间,且所述连接螺栓从所述第三通孔处穿过所述左A柱沉台。
[0009]可选的,所述前横梁组件还包括前横梁加强板,所述前横梁加强板固定在所述前横梁上,且所述前横梁加强板的左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左A柱内板上。
[0010]可选的,所述前横梁包括底板以及两个侧板,所述第二通孔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两个所述侧板间隔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前横梁加强板分别与所述两个所述侧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端固定连接。
[0011]可选的,所述前横梁加强板上设有减重孔;所述前横梁加强板的边缘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缺口。
[0012]可选的,所述前横梁加强板上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着左右方向完全覆盖所
述前横梁加强板。
[0013]可选的,所述左侧围包括左C柱和左后轮罩加强板;所述左C柱的上端和所述左后轮罩加强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左后支撑座固定连接在所述左C柱的上端和所述左后轮罩加强板的上端的交接处。
[0014]可选的,所述车身还包括前风窗横梁、后风窗横梁;所述前风窗横梁的左右两端、所述后风窗横梁的左右端均与所述车身侧围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前风窗横梁、所述前横梁组件、所述后横梁组件以及所述后风窗横梁由前至后依次间隔设置。
[001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车身。
[0016]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及车辆中,通过前横梁组件和后横梁组件便可以与车身侧围连接形成用于安装天幕玻璃的安装区,也即本实施例中可以借助车身侧围形成安装区,无需像现有车身那样设置天窗框架等结构,无需额外设置天窗框架等结构,从而降低车身的重量,有利于车身是轻量化设计。另外,通过这种设置方式还可以减少车顶零部件的数量,进而提高车内乘员的视野范围。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的结构示意图一;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的结构示意图二;
[0019]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的前横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图4中A

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的前横梁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的前横梁组件的横截面示意图;
[0024]图8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的后横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9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的C柱处的局部示意图;
[0026]图10是图4中B

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7]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28]10、车身;20、天幕玻璃;30、前挡风玻璃;40、后挡风玻璃;1、车身侧围;1a、左侧围;1b、右侧围;11、左A柱;111、左A柱内板;112、左A柱沉台;113、左A柱加强板;114、第一空腔;115、第二空腔;12、左C柱;121、左C柱内板;122、左C柱加强板;123、第三空腔;124、左C柱沉台;125、第四空腔;2、前横梁组件;21、左前支撑座;211、支撑板;212、加强板;213、连接板;22、右前支撑座;23、前横梁;231、底板;232、侧板;24、连接螺栓;25、连接螺母;26、前横梁加强板;261、减重孔;262、缺口;263、加强筋;3、后横梁组件;31、左后支撑座;32、右后支撑座;33、后横梁;34、后横梁加强板;4、前风窗横梁;5、后风窗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30]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车身10包括车身侧围1、前横梁组件 2以及后横
梁组件3,其中,前横梁组件2固定在车身侧围1的前部,后横梁组件3固定在车身侧围1的后部,前横梁组件2、后横梁组件3以及车身侧围1围合形成一安装区,该安装区用于安装天幕玻璃20。其中,在图2示出的实施例中,安装区大致为虚线框Q所围绕的区域。后续生产中,天幕玻璃20可以通过胶粘等方式安装在安装区,此时,天幕玻璃20的四边分别与前横梁组件2、后横梁组件3以及车身侧围1连接。
[0031]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前横梁组件2和后横梁组件3与车身侧围1连接形成用于安装天幕玻璃20的安装区,也即本实施例中可以借助车身侧围1形成安装区,无需像现有车身那样设置天窗框架等结构,从而降低车身10的重量,有利于车身10是轻量化设计。另外,通过本实施例的设置方式还可以减少车顶零部件的数量,进而提高车内乘员的视野范围。生产设计时,可以通过车内成员头部包络线约束以及视野线约束等得到前横梁组件2以及后横梁组件3的合适安装位置,以便增大天幕玻璃20的面积,进一步提高车能成员的视野范围。
[0032]如图3至图5所示,在一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侧围、前横梁组件以及后横梁组件;其中,所述前横梁组件固定在所述车身侧围的前部,所述后横梁组件固定在所述车身侧围的后部;所述前横梁组件、所述后横梁组件以及所述车身侧围围合形成用于安装天幕玻璃的安装区;所述车身侧围包括左侧围和右侧围;所述前横梁组件包括左前支撑座、右前支撑座以及前横梁,所述左前支撑座固定在所述左侧围,所述右前支撑座固定在所述右侧围上,所述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前支撑座和所述右前支撑座固定连接;所述后横梁组件包括左后支撑座、右后支撑座以及后横梁,所述左后支撑座固定在所述左侧围上,所述右后支撑座固定在所述右侧围上,所述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后支撑座和所述右后支撑座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组件还包括连接螺栓以及连接螺母;所述左前支撑座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前横梁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连接螺栓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后与所述连接螺母配合,以将所述左前支撑座和所述前横梁固定在一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围包括左A柱内板,所述左A柱板的顶端向下弯折形成左A柱沉台,所述左A柱沉台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左A柱沉台位于所述左前支撑座和所述前横梁之间,且所述连接螺栓从所述第三通孔处穿过所述左A柱沉台。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枫褚安华杨宏耿富荣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