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冯维勒布兰德因子和补体C1Q的复合物相关的治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59615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0 08:56
本文提供了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其包括向受试者施用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使得所述VWF结合补体C1q以形成C1q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与冯维勒布兰德因子和补体C1Q的复合物相关的治疗方法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要求2019年9月11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序列号62/899,036的优先权,出于所有目的,所述申请的公开内容以引用的方式整体并入本文。
[0003]专利技术背景
[0004]被认为是动脉的病理性重塑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发达国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并且是心肌梗塞、中风和外周动脉疾病的潜在基础。其可被认为是动脉壁内发生的一种不寻常形式的慢性炎症。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为侵占中型和大型动脉管腔的斑片状的内膜斑块(粥样斑块);所述斑块含有脂质、炎性细胞、平滑肌细胞和结缔组织。其可影响大型和中型动脉,包括冠状动脉、颈动脉和脑动脉,主动脉及其分支,以及四肢的主要动脉。
[0005]当斑块的生长或破裂减少或阻碍血流时,就会发展出症状;并且所述症状可能因受影响的动脉而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是稳定的或不稳定的。稳定的斑块会消退、保持静止或缓慢生长,有时长达数十年,直到它们可能导致狭窄或闭塞。
[0006]不稳定的斑块很容易发生自发性糜烂、裂缝或破裂,在它们引起血流动力学显著狭窄很早之前就会引起急性血栓形成、闭塞和梗塞。大多数临床事件是由不稳定的斑块引起的,这些斑块在血管造影中看起来并不严重。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导致血小板聚集并形成附接至血管壁的动脉血块(血栓)。血栓物质从壁上脱落并可能被运送到远处(栓塞),在那里它可能导致较小的动脉阻塞。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后果是心脏病发作、中风和肾病。事实上,大多数(约60%)动脉血栓形成与破裂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联。
[0007]动脉粥样硬化最早可见的病变是脂纹,其是动脉内膜层中富含脂质的泡沫细胞的积聚。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是脂纹的演变,并且具有三个主要组分:脂质(例如,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炎性细胞(例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其衍生物)和平滑肌细胞;以及结缔组织基质。
[0008]巨噬细胞本质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有关。巨噬细胞和巨噬细胞衍生的泡沫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组分,较高比率的巨噬细胞与不稳定斑块相关联。关于炎症和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的其他描述可例如在Moore和Tabas,Cell,2011,145,341

355和Libby,Nature,2002,420(6217),868

74中找到。
[0009]在动脉粥样硬化发作时,巨噬细胞衍生的泡沫细胞在血管(动脉)的内皮下空间积聚,并且是具有纤维帽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斑块)进展的关键。泡沫细胞增加关键的致动脉粥样硬化和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从而诱导炎性响应。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为易损斑块,会形成包含凋亡泡沫细胞、细胞碎片和胆固醇晶体的坏死核心,并且纤维帽变薄和变弱。坏死核心导致纤维帽上的炎症、血栓形成、蛋白水解分解和物理压力。最终,坏死核心中凋亡细胞的积聚和吞噬清除(胞葬作用)缺乏以及变薄的纤维帽的不稳定性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块形成(血栓)。在一些情况下,血栓会导致心肌梗塞(心脏病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心源性猝死或中风(Virmani等人,J.Interv.Cardiol,2002,15,439

446)。
[0010]补体C1q是经典补体途径的起始分子,可独立于补体激活发挥多种免疫调节功能。
C1q的非经典功能包括清除凋亡细胞和胆固醇晶体(CC)以及调节由免疫细胞(诸如巨噬细胞)进行的细胞因子分泌。
[0011]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晚期阶段,补体激活

特别是在涉及终末途径时

似乎会导致炎性响应,从而导致疾病病理。相比之下,在其他补体组分不表达或表达之前的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C1q和经典途径的早期下游组分发挥保护性作用(Patzelt等人,Front Physiol,2015,6,49)。许多人已经综述了血小板的早期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以及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作为血小板

内皮相互作用的介体(Wu,等人Blood,129(2017)1415

1419)。
[0012]冯维勒布兰德因子已经证明可在体外结合至表面结合的C1q(等人,Molecular Immunology,56(2013)240

316;Abstract CC 4)。最近,C1q已经证明可介导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的结合,VWF是初期止血的起始分子(等人,J Immunol,197(2016)3669

3679)。C1q结合的冯维勒布兰德因子也已经发现可在体外诱导血小板滚动。(等人,Molecular Immunology 61(2014)210

292;Abstract 002.;和e等人,J Immunol,197(2016)3669

3679)。还发现C1q与胆固醇晶体(CC)结合,随后与vWF结合(Donat等人,Molecular Immunology 89(2017)130

139137;Abstract 045)。还已经检查了通过研究C1q缺乏小鼠与止血改变有关的C1q介导的vWF结合的体内相关性(Donat等人,Frontiers in Immunology,11(2020)1

10;Article 1522)。然而,C1q

VWF相互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仍不清楚。
[0013]VWF是在血浆中以大小在约500至20,000kD范围内的一系列多聚体形式循环的糖蛋白。VWF全长eDNA已被克隆;多肽原对应于全长前原

VWF的氨基酸残基23至764(Eikenboom等人,Haemophilia,1(1995),77

90)。VWF的多聚体形式由250kD多肽亚基通过二硫键连接在一起构成。VWF介导初始血小板粘附至损伤的血管壁的内皮下膜,其中较大的多聚体表现出增强的止血活性。多聚化的VWF通过VWF的A1结构域中的相互作用结合至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1bα,促进血小板粘附。VWF上的其他位点介导与血管壁的结合。因此,VWF在血小板与血管壁之间形成桥,所述桥对高剪切应力条件下血小板粘附和初期止血是至关重要的。
[0014]正常情况下,内皮细胞分泌VWF的较大聚合形式而VWF的具有较低分子量的那些形式由蛋白水解裂解产生。具有特大分子质量的多聚体储存于内皮细胞的Weibel

Pallade小体中并且在受激动剂诸如凝血酶和组胺刺激后被释放。
[0015]高的VWF水平与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Spiel等人Circulation,2008,117(11),1449

1459)。还表明VWF缺乏或阻塞对动脉粥样硬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治疗受试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其包括向受试者施用治疗有效量的包含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的组合物,使得VWF结合补体C1q以形成C1q

VWF复合物并且所述C1q

VWF复合物结合胆固醇晶体(CC),从而形成CC

C1q

VWF复合物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2.一种减少受试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的方法,其包括向受试者施用治疗有效量的包含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的组合物,使得vWF结合补体C1q以形成C1q

VWF复合物并且所述C1q

VWF复合物结合胆固醇晶体(CC),从而形成CC

C1q

VWF复合物并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3.一种调节受试者血管中巨噬细胞免疫响应的方法,其包括向受试者施用治疗有效量的包含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的组合物,使得VWF结合补体C1q以形成C1q

VWF复合物,从而降低巨噬细胞形成,提高所述巨噬细胞的表面上一种或多种吞噬作用介导受体和/或共刺激受体的表达水平,减少所述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或减少由所述巨噬细胞进行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泌。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受试者患有动脉粥样硬化。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VWF是重组vWF(rVWF)。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rVWF包含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的多肽:(a)SEQ ID NO:3的氨基酸序列;(b)(a)的生物活性类似物、片段或变体;(c)由SEQ ID NO:1的多核苷酸序列编码的多肽;和(d)(c)的生物活性类似物、片段或变体。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中rVWF的所述组合物包含高分子量vWF多聚体,所述多聚体包含至少20%的VWF十聚体或高阶多聚体。8.如权利要求5

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rVWF的所述组合物包含高分子量vWF多聚体,所述多聚体包含至少40%的VWF十聚体或高阶多聚体。9.如权利要求5

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rVWF的所述组合物包含高分子量vWF多聚体,所述多聚体包含至少60%的VWF十聚体或高阶多聚体。10.如权利要求5

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rVWF通过用弗林蛋白酶处理在体外成熟。11.如权利要求5

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rVWF与血浆衍生的VWF相比具有更高的比活性。1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C1q

VWF复合物结合胆固醇晶体(CC),从而形成CC

C1q

VWF复合物。13.如权利要求3

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一种或多种吞噬作用介导的受体和/或共刺激受体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CD14、CD86、白细胞相关免疫球蛋白样受体1(LAIR1)、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

1)、酪氨酸蛋白激酶Mer(MerTk)、MHC II、程序性死亡配体1(PD

L1)、清道夫受体A1(SR

A1)和它们的组合。14.如权利要求3

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促炎性细胞因子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IL

1α、IL

1β、IL

6、IL

10、IL

18、IL

1R、TNF1α和它们的组合。1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的方法,其还包括在施用所述包含VWF的组合物之后测定
取自所述受试者的样品中的C1q

VWF复合物的水平。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测定C1q

VWF复合物水平的步骤包括检测所述样品中细胞表面上的所述C1q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C
申请(专利权)人: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