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维诚专利>正文

热交换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7023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计算机领域,尤指一种用于计算机主机内的热交换器结构,该热交换器至少包括:一内套管、一外套管、一上套盖及一下套座,内套管的内部环围形成有复数的散热鳍片,且管径小于外套管;外套管于外部环围形成有复数的散热鳍片,且各于上、下方边际设有一供液体输入、输出管路衔接的衔接孔,且内、外套管间保持有适当的以供液体流入的空间;因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缩减整体热交换器的体积,制作程序简单、成本降低,而且使该热交换器达到极佳的散热效果。(*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计算机领域,尤指一种用于计算机主机的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现今计算机科技发展迅速,随着主机运算速度的提升,芯片发热的问题亦随之产生,所以散热技术也就成为一门重要的课题,而目前气冷式散热已逐渐不供散热需求,所以为了解决散热问题,各式各样的液冷式散热系统就因应而生。现有液冷式散热系统,如图1所示,其中液冷散热系统模块包含有一泵1、一吸热水箱2、一风扇3及一冷热交换器4与输入、输出管路(24、25),其中吸热水箱2贴附于运算芯片5上,且经由管路(24、25)将液体输入及输出至冷热交换器4之后再导入泵1而形成一完整的循环。然于目前现有的热交换器4,如图2所示,其主要是运用往复的管路41来延长液体传送的路径,之后再于管路41上配设有复数个散热片42将热传导交换,以达到散热的功效,然而此型热交换器4为了达到较好的热交换效果,往往需要多层管路组合并形成较大的体型空间,所以也就不利安装于计算机主机壳箱内,然其无论于制造过程及加工成本相对也就提高,而不利于实际上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使其具有体积及重量适中,制作程序简单、成本降低,并且拥有极佳的热交换效果的热交换器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热交换器至少包括一导热材质的内套管、一导热材质的外套管、一上套盖及一下套座,内套管的内部环围形成有复数的散热鳍片,且管径小于外套管;外套管于外部环围形成有复数的散热鳍片,且各于上、下方边际设有一供液体输入、输出管路衔接的衔接孔,且内、外套管间保持有适当的以供液体流入的空间;上套盖盖设于内、外套管顶部;下套座盖设于内、外套管底部,并形成有一使整体热交换器固设于主机壳内壁上的板体。所述内、外套管间所保持的空间可容设一螺旋圈,该螺旋圈为一体成型的螺旋状。所述内、外套管间的空间可设有轴向隔板,该隔板一端为开放,一端为密闭,且间隔配设。所述内、外套管间的空间壁面上设有复数的细沟槽。所述热交换器的顶部设置有一风扇。所述外套管外围加套设一套管,该套管亦可在外环置上复数的散热鳍片。所述套管依照散热鳍片所分布的形状所包覆,其散设鳍片分布形状可为圆形、方形、椭圆形。所述内、外套管形状亦可为椭圆形状。所述热交换器的内、外套管于环部对应处,直接形成有半圆状的对应流道,该流道呈螺旋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内套管与外套管间保留有适当的空间供液体流入,且该空间容设有一导流螺旋圈,使其于内、外套管的空间中具有螺旋状流道,使液体路径产生迂回的流动,而增加液体的输送路径,不仅缩减整体热交换器的体积,制作程序简单、成本降低,而且使该热交换器达到极佳的散热效果。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及
技术实现思路
,现配合图式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液冷式散热系统的立体组合图;图2现有热交换器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所在液冷式散热系统立体组合图; 图4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的水平断面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轴向断面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剖面图;图8是本技术的再一实施例的水平断面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再一实施例的轴向断面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的散热鳍片的一实施例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的散热鳍片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的套管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的又一实施例示意图;图14是本技术的又再一实施例示意图;图15是本技术的内、外套管的管路另一实施例图;图16是本技术的管路又一实施例图;图17是本技术的管路再一实施例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首先,请同时参阅图3及图4,其中液冷式散热系统由一泵1、一吸热水箱2、一风扇3及一热交换器6与输入及输出管路(24、25)所组成,其中吸热水箱2贴附于运算芯片5上,且液体经由管路(24、25)藉由泵1的输送至热交换器6,而将液体输出与输入形成一完整的循环,再于热交换器6上方设置一风扇3以加强散热效果。热交换器6由一对应的内、外套管(62、64)及一螺旋圈63与一上套盖61和下套座65所组成,然该内、外套管(62、64)于上方设有一上套盖61盖设,且下方则设有一下套座65以予封装,其中内、外套管(62、64)两者间保留有适当的空间60,如图5所示,供液体流入,然于外套管64上方及下方各设有一衔接口(641、641’)以供输入、输出管路(24、25)而将液体输入及输出,当中内、外套管(62、64)的空间60容设有一导流螺旋圈63,以使得液体路径产生螺旋状迂回,如图6所示,而增加液体于空间60的流送路径,其中螺旋圈63亦可于空间60中的内、外套管(62、64)壁面上直接形成,让液体于热交换器6中作有效的热交换;且于内、外套管(62、64)内、外环围均形成有复数的散热鳍片(621、642),再经由顶部的风扇3对于内轴空间600与外轴空间601吹送,而使整体热交换器6达到极佳的散热效果。另下套座65上设有复数的螺栓孔651,以供整体热交换器6能固定于机壳内壁上,并于下套座65上设有排气孔602,以供热交换进行气体的交换,请同时参阅图6所示,该热交换器6藉由风扇3的吹送,一方面能使液体降温,同时将主机壳67内部的热气经由排气孔671与排气孔671’及下套座65的排气孔602排出,使整体计算机主机能具更好的散热效能。实施例2,如图7所示,其中该实施例表示于内、外套管(62、64)的空间60未容设螺旋圈63,而让输入、输出管路(24、25)将液体输入及输出,使液体于空间60中自然的流动,亦可达到热交换的散热效果。实施例3,请另参阅图8与图9,其中可于外套管64外围加套设一套管66,该套管66可依照散设鳍片642所分布的态样所包覆,如为圆形、方形、椭圆形等几何形状,请同时参阅图10及图11,藉此套管66可让外套管64的散热鳍片642所间隔的外轴空间601将风扇3传送的风向更为集中,而藉由气体导流达到更佳的散热效果。再请参阅图12所示,其中内、外套管62、64形状亦可为椭圆形状的结构实施。实施例4,又请参阅图13所示,其中于内、外套管(62、64)的空间60中以纵向隔板68,且隔板68一端为开放端,一端为密闭端相互间隔配置,使水流方向呈轴向往复循环,而使液体于空间60达到热交换的散热效果。实施例5,再请参阅图14所示,其中于内、外套管62、64的空间60壁面上可刻设有复数的细沟槽69,藉此以增加液体的接触面积,以使得热交换的效果更好。另请参阅图15所示,为本技术的管路另一实施例图,其中于内、外套管(62、64)可于对应处设有半圆形的流道,且该流道呈一螺旋状由且一端为衔接口641,另一端为衔接口641’,使水流方向呈螺旋状输送,而让液体于达到热交换的散热效果。而于图16及图17为本技术的管路的实施例图,其中于流道可为半圆状,且一者为内套管62厚度小于外套管64,一者为外套管64厚度小于内套管62,使内、外套管(62、64)相互套设,其中该流道亦为一螺旋状,一端自衔接口641连通于另一端衔接口641’,使水流方向呈螺旋状输送,让液体于达到热交换的散热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热交换器至少包括:一导热材质的内套管、一导热材质的外套管、一上套盖及一下套座,内套管的内部环围形成有复数的散热鳍片,且管径小于外套管;外套管于外部环围形成有复数的散热鳍片,且各于上、下方边际设有一供液体输入、输出管路衔接的衔接孔,且内、外套管间保持有适当的以供液体流入的空间;上套盖盖设于内、外套管顶部;下套座盖设于内、外套管底部,并形成有一使整体热交换器固设于主机壳内壁上的板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交换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热交换器至少包括一导热材质的内套管、一导热材质的外套管、一上套盖及一下套座,内套管的内部环围形成有复数的散热鳍片,且管径小于外套管;外套管于外部环围形成有复数的散热鳍片,且各于上、下方边际设有一供液体输入、输出管路衔接的衔接孔,且内、外套管间保持有适当的以供液体流入的空间;上套盖盖设于内、外套管顶部;下套座盖设于内、外套管底部,并形成有一使整体热交换器固设于主机壳内壁上的板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外套管间所保持的空间可容设一螺旋圈,该螺旋圈为一体成型的使液体产生螺旋状连续流道,而延长液体输送路径,让热交换的功效更好的螺旋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外套管间的空间可设有轴向隔板,该隔板一端为开放,一端为密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维诚许松林
申请(专利权)人:黄维诚许松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