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610569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25 20:21
一种热交换器结构,包含:多个平板;多个接合部,连接于每一平板的侧边,每一接合部包含:本体,连接于每一平板的侧边;及连接件,连接于本体而位于每一平板的侧边,每两平板通过结合连接件而相互层叠;及多个导热管,分别位于每一该平板且平贴于所述平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接合部而分别连接平板,并且通过本体的夹角,使得相互层叠的平板之间形成间距,而能增加空气的流通。并且通过导热管平贴于平板上,使得各平板都能与多个数量的导热管接触而发挥散热功效,又可减少导热管的数量而能节省成本。(*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导热管的热交换器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热交换器由于热交换面积受热交换器体积的限制,存在热交换面积不足的问题,为了在有限空间内增加热交换面积,便演生出密集式热交换器。现有的密集式热交换器若采用金属浪板的结构,只能以板金方式加工,不易量产;常见的圆弧形或是锯齿形的浪板结构,在层叠时也缺乏接触面而不易加工接合。再者,密集式热交换器在层叠时,由于每层过度相互堆栈,因此无足够空间使空气流通,反而造成热能无法有效发散,因而造成热能过度累积而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再者,也有现有热交换器为解决此问题,也会在每层热交换器制成具有凹槽结构,用以置放导热管,以增加其散热效率。但是此方法虽能加强其散热的功效,然于每层加装导热管不仅得额外增加成本,而于加工制造时也不易量产。因此如合改善热交换器的结构,使其可增进在使用上的散热效果,为领域从事此相关行业的
者亟欲改善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交换器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热交换器不易量产,且散热效果较差或成本较高的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本技术提出一种热交换器结构,包含多个平板;多个接合部,连接于每一平板的侧边,每一接合部包含本体,连接于每一平板的侧边;及连接件,连接于本体而位于每一平板的侧边,每两平板通过结合连接件而相互层叠;及多个导热管,分别位于每一该平板且平贴于所述平板。较佳地,每两该平板仅结合相对应侧边的该连接件。较佳地,该本体包含一夹角,使两该相互层叠的平板形成一第一间距。较佳地,该夹角为一钝角。较佳地,该本体与该连接件为一体成型。较佳地,每一该平板还包含多个第一扰流部与多个第二扰流部,用以调节一气体流动。较佳地,所述第一扰流部与所述第二扰流部呈一交错排列。本技术具备如下的优点本技术通过接合部而分别连接平板,并且通过本体的夹角,使得相互层叠的平板之间形成间距,而能增加空气的流通。并且通过导热管平贴于平板上,使得各平板都能与多个数量的导热管接触而发挥散热功效,又可减少导热管的数量而能节省成本。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热交换器的整体外观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热交换器的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热交换器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平板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I所示,是本技术热交换器的整体外观结构图,包含平板10、接合部 20及导热管30所组成。平板10为大约呈矩形的平板结构,其较佳地可由导让性质良好的金属所制成,例如铜或铁等金属材质,但本技术并非以此为限。再者,平板10更具有多个个第一扰流部12与多个第二扰流部13(如第6图所示),第一扰流部12为大概呈圆形凸出状,凸出于平板10。第二扰流部13同样为大概呈圆形凹面状,与第一扰流部12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二扰流部13凹陷于平板10。此外,第一扰流部12与第二扰流部13呈交错排列的方式,即第一个设置第一扰流部12,第二个设置则为第二扰流部13,依此顺序排列使得第一扰流部12与第二扰流部13 呈交错排列,通过扰流部的结构用以调节气体的流动方向。更进一步来说,扰流部可利用压模方式,使得第一扰流部12与第二扰流部13成型,也就是在平板10的一面,利用压模所压出的圆形凸出状为第一扰流部12,而于平板10的另一面的同一压模位置,则为圆形凹面状,而形成第二扰流部13。但是前所述的第一扰流部12与第二扰流部13的设置数量、大小、形状及排列方式或是成型方法仅为举例,当可依需求而设置或变更,本技术并非以此为限。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图2是本技术热交换器的剖面图,图3是本技术热交换器的局部放大图。接合部20连接于平板10的侧边,以本技术而言,每一平板10 较佳地设有4个接合部20,分别连接于平板10的每一侧边,本技术并非以此为限。基此,接合部20更具有本体21,本体21连接于平板10的侧边,再者,本体21通过凹折而具有一夹角22,以本技术而言,夹角22较佳地可为一钝角,但本技术并非以此为限。 此外,接合部20更具有连接件23连接于本体21而位于平板10的侧边,基此,本体21的一端连接于平板10,另一端则与连接件23相连接。此外,本体21与连接件23较佳地是一体成型的结构。导热管30为大概呈扁平椭圆状的结构,导热管30是真空密封的管形壳体、其壳体内壁上设置有毛细结构,例如粉体烧结物、沟槽结构及丝网结构等。但是前所述的导热管30 较佳地可为金属所制成,例如铜、铝或是其它热导良性佳的材质,但前述的导热管30态样仅为举例,本技术并非以此为限,凡可用以导热的热管,均属本技术的范畴。基此,导热管30的设置分别位于平板10上,其较佳地设置位置为位于平板10的一面,利用黏胶或是其它胶合物,使得导热管30平贴于平板10上,但其导热管30利用黏胶固定于平板10上的方式仅为举例,本技术并非以此为限。再者,以本技术而言,导热管30设置的数量较佳地可为三根,导热管30黏着固定于平板上时,每根导热管30分别位于第一扰流部12与第二扰流部13之间,进一步来,导热管30为整体平贴固定于平板10上,并且约略呈相互平行的状态,而不覆盖于第一扰流部12与第二扰流部13之上,但导热管30的数量及设置位置或是摆放方式在此仅为举例, 本技术并非以此为限。请参阅图4所示,图4是本技术平板的结构图,第5图是本技术热平板的局部放大图。本技术的热交换器结构,主要先由两两成对的平板10通过接合部20相互连接,进一步来说,本技术由每两平板10结合相对应侧边的连接件23,而使每两平板10相互层叠。基此,本体21具有一夹角22,当两平板10通过接合部20相互连接时,通过夹角22使得两相互层叠的平板10形成一第一间距24。再者,本技术每一平板10的夹角22也呈对应设置而使两两成对的平板10的夹角22均位于第一间距24中。此外,每两相互层叠而两两成对平板10之间形成第二间距25。基此,两两成对的平板10即层层相互堆栈。但是前所述的结合平板10相对应侧边的连接件23仅为举例,本技术并非以此为限,其更可结合平板10每一侧边的连接件23。本技术通过接合部而分别连接平板,并且通过本体的夹角,使得相互层叠的平板之间形成间距,而能增加空气的流通。并且通过导热管与个平板呈垂直插入结合,使得各平板均能与导热管接触而发挥散热功效,又可减少导热管的数量而能节省成本。虽然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已经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所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皆应涵盖于本技术的范畴内。权利要求1.一种热交换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多个平板;多个接合部,连接于每一该平板的一侧边,每一该接合部包含一本体,连接于每一该平板的该侧边 '及一连接件,连接于该本体而位于每一该平板的该侧边,每两该平板通过结合该连接件而相互层叠;及多个导热管,分别位于每一该平板且平贴于所述平板。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热交换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两该平板仅结合相对应侧边的该连接件。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热交换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本体包含一夹角,使两该相互层叠的平板形成一第一间距。4.如权利要求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克清
申请(专利权)人:台隆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廖克清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