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5405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二基板,是导热材质,具有至少一穿槽;    多数鳍片,是导热材质,设置于该二基板之间;    至少一热导管,以其左右两段分别插置于该二基板上的穿槽;该热导管的身部是位于该等鳍片外侧;    一风扇,设置于该等鳍片外侧。(*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与散热技术有关,特别是指一种热导管与散热片配合组成的具有高散热效能的散热模组
技术介绍
图5至图6所示,是为一现有的散热装置70,主要是由二相对的散热片71以及一上方散热片73组成,与四组呈侧U形的热导管75所组成,该等散热片71的基座72具有切割呈直形的沟槽721,且该二相对散热片71是相互叠接,并使该等鳍片722呈相对状,该等热导管75是容置于该等沟槽721内,藉以使热能可快速的由底部的散热片71传导至上方的散热片71;于该等散热片71的旁侧设有一风扇77,用来加速该等散热片71的散热效果。前述的现有散热装置70,其在结构、以及散热效率上尚有改善空间一、该二相对散热片71的鳍片722并不互相接触或连接,虽有热导管75传递热能至各该散热片71的基座72,然而,位于下方的鳍片722上的热能却无法直接传递至上方的鳍片722,造成局部温度较高的不均匀现象,散热效果受到限制。二、该二相对散热片71是相堆叠,而为了使堆叠的结构强度够强,其需要较厚的鳍片722或边墙来彼此堆叠,而在面积相同的基座72上,鳍片722的厚度愈厚,所能设置的数量即愈少,因此其散热面积较小,散热效果亦受到限制。三、热导管75仅以一半的管壁与散热片71接触间,其导热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即在提供一种散热模组,其具有较现有技术更佳的散热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散热模组,包含有二基板,是导热材质,具有至少一穿槽;多数鳍片,是导热材质,设置于该二基板之间;至少一热导管,以其左右两段分别插置于该二基板上的穿槽;该热导管的身部是位于该等鳍片外侧;一风扇,设置于该等鳍片外侧。所述的散热模组,其中该等热导管是为三组,各该基板是设有三穿槽,该等热导管是弯折呈U形而以其左右两段分别插置入该等穿槽。所述的散热模组,其中该风扇是位于该等鳍片的边缘,该等热导管的身部是位于该等鳍片的一侧面。所述的散热模组,其中该风扇是位于该等鳍片的一边缘,该等热导管的身部是位于该等鳍片的另一边缘。所述的散热模组,其中该风扇以及该等热导管的身部是位于该等鳍片的同一边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图5是现有技术散热器的组合示意图;图6是现有技术散热器的分解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构造及特点所在,以下举三个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说明如后请参阅图1至图2,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散热模组10,主要由二基板11、多数鳍片21、至少一热导管31、以及一风扇41所组成,其中该二基板11,是铝、铜等金属导热材质,本实施例中具有三穿槽12;该等鳍片21,设置于该二基板11之间,彼此相互平行且相隔预定距离;三热导管31,分别弯折呈U形而以其左右两段分别插置入该等穿槽12,该等热导管31的身部是位于该等鳍片21外侧,本实施例中以三热导管为例仅在于说明,并非以热导管的数量为本技术的限制要件;该风扇41,设置于该等鳍片21外侧;该风扇41是位于该等鳍片21的一边缘,该等热导管31的身部是位于该等鳍片21的一侧面。请再参阅图1,本技术于使用时,是藉由该热导管31将下方基板11(以图1方向为准)上的热能快速的传递到上方基板11,此外,藉由该等鳍片21是上下连接于该二基板11,该二基板11的热能可快速的向鳍片21中央传导,藉由该风扇41的吹动来透过空气将热能向外带出,藉由此种架构,本技术所提供的散热模组10是以接近整组均热的方式来散热,其散热效果极佳。烦请再参阅图3,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散热模组10’,主要概同于前揭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该风扇41’是位于该等鳍片21’的一边缘,该等热导管31’的身部是位于该等鳍片21’的另一边缘;本第二实施例的使用动作概同于前揭实拖例,在此不再赘述,而本实施例尚具有一额外的功效,即,该风扇41’所吹动的空气除了通过该等鳍片21’之间藉以带走热能外,亦通过该等热导管31’的管壁,藉此亦可带走该热导管31’上的热能,达到更佳的散热效果。请再参阅图4,本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散热模组10”,主要概同于前揭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该风扇41”以及该等热导管31”的身部是位于该等鳍片21”的同一边缘; 本第三实施例的使用动作概同于前揭实施例,在此不赘述,而本实施例中该风扇41”与该等热导管31”的身部间的距离极近,该风扇41”所吹动的空气可直接带走热导管31”上的热能,同时亦可带走该等鳍片21”上的热能,达到较现有技术的更佳的散热效果。经由上述的结构,本技术可产生如下优点一、散热效果佳本技术的鳍片21是上下连接于该二基板11,该一基板11的热能可直接经由鳍片21传递至另一基板11,且本技术的鳍片21是为整片连接,并无断续,较现有技术以二散热片堆叠而鳍片不相接或断离状态而言,本技术具有更大的散热面积,散热效果更佳。二、结构强度佳本技术是以多数鳍片21上下连接于该二基板11,并非如现有技术是以二散热片叠置而成,本技术的上下基板11与该等鳍片21间不会滑动,其整体结构佳,可采用较薄的鳍片21,在相同的基板表面积内可增加鳍片21的片数,亦即,散热面积亦加大,同样增加了散热效果。三、本技术的热导管31是完全伸入至穿槽12中,其以全部的管壁与穿槽12的槽壁接触,可完全的导热,具有较现有技术者更佳的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二基板,是导热材质,具有至少一穿槽;多数鳍片,是导热材质,设置于该二基板之间;至少一热导管,以其左右两段分别插置于该二基板上的穿槽;该热导管的身部是位于该等鳍片外侧;一风扇,设置于该等鳍片外侧。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该等热导管是为三组,各该基板是设有三穿槽,该等热导管是弯折呈U形而以其左右两段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克平
申请(专利权)人:泰硕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