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4699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散热模组适于对一热源进行散热。散热模组包括一第一散热器、一风扇、一第二散热器与一隔板。第一散热器适于连接至热源,且具有一出风口。风扇相邻于第一散热器设置。第二散热器连接至第一散热器。隔板配置于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之间,且隔板具有一入风口,其位置对应于风扇的位置。风扇所驱动的气流依序流经第二散热器、入风口及第一散热器,然后经由第一散热器的出风口排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散热模组,且特别是关于一种配置于热源用以协助热源散热的 散热模组。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电子元件的运作效能愈来愈高,使得各种电子元件 的发热功率亦不断地攀升。为了预防电子元件过热而导致电子元件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地 失效,所以提供足够的散热效能将变得非常重要。为了有效地降低电子元件于运作时所产生的热能,可在温度容易升高的电子元件 上加装散热模组,用以迅速移除这些电子元件于运作时所产生的热能。在现有技术中,散热 方式有自然对流及强制对流两种。采用自然对流的散热模组必须具有庞大的散热器,才能具备足够的散热效能。然 而,这种散热模组体积与重量较大,致使制造成本较高。采用强制对流的散热模组必须额外 设置风扇,而风扇会占用额外的体积。当散热模组使用轴流式风扇时,难以针对特定区域进行散热,使得散热效果并不 理想。当散热模组使用离心式风扇时,风扇的出风量较小,故无法达到预期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散热模组,用以配置于热源上,并提供热源良好的散热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散热模组,适于 对一热源进行散热。散热模组包括一第一散热器、一风扇、一第二散热器与一隔板。第一散 热器适于连接至热源,且具有一出风口。风扇相邻于第一散热器设置。第二散热器连接至 第一散热器。隔板配置于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之间,且隔板具有一入风口,其位置对应 于风扇的位置。风扇所驱动的气流依序流经第二散热器、入风口及第一散热器,然后经由第 一散热器的出风口排出,此外,风扇所驱动的气流于第二散热器内部的流向是与于第一散 热器内部的流向相反。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实施例的散热模组利用多个散热器及隔板来构成重叠流道,所以能 够增加散热模组与气流间的热交换面积与热交换时间,以提高散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散热模组的示意图。图2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散热模组的示意图。图3是图1的散热基板的第二表面的示意图。图4是图2的散热基板的第二表面的示意图。图5是图1的热源、散热基板、第一散热器及风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一种散热模组的示意图。100、100a、IOOb 散热模组 120、120a、120b 第一散热器121a:散热基板121b:散热鳍片122:出风口130、130a:风扇140、140a:隔板142:入风口150、150a 第二散热器160 导流壳体170:出口导流件Al 热源正投影A2 风扇正投影A3 有效散热区域H 热源Rl 第一流道R2 第二流道Sl 第一表面S2 第二表面θ 扩散角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多个实施例,并配合所附 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一较佳 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 「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 而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图1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散热模组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散热模 组100适于对一热源H进行散热,热源H例如为发光二极管光源。散热模组100包括一第 一散热器120、一风扇130、一隔板140与一第二散热器150。第一散热器120适于连接至热源H,并具有一出风口 122。风扇130相邻于第一散 热器120设置。第二散热器150连接至第一散热器120。隔板140配置于第一散热器120 与第二散热器150之间,且隔板140具有一入风口 142,而入风口 142的位置对应于风扇130 的位置。此外,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散热器150是叠放于第一散热器120上方,使风扇130 所驱动的气流于第二散热器150内部的流向与于第一散热器120内部的流向相反,此设置 不仅可延长散热模组100内的气流流道,也可缩小散热模组100的体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器120包含一散热基板121a与一组依序间隔排列的散热 鳍片121b,而第二散热器150亦可为另一组依序间隔排列的散热鳍片。风扇130所驱动的气流依序流经第二散热器150、入风口 142及第一散热器120,然后经由第一散热器120的出风口 122排出,因此,可利用风扇130,以强制对流的方式,将 第一散热器120及第二散热器150上的热带走,达到散热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风扇130所驱动的气流依序流经第二散热器150与第一散热器 120,因而增加散热模组100与气流间的热交换面积与热交换时间,故可提高散热效率。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散热器150更可经由隔板140连接至第一散热器120,且隔板 140的材质可为导热材质,例如金属;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热材质的隔板140可与第二散热 器150 —体成型。因此,第一散热器120内的热可经由隔板140而传递至第二散热器150。在本实施例中,散热模组100更可包括一导流壳体160,其配置于第二散热器150 的一侧,使得第二散热器150位于导流壳体160与隔板140之间。因此,除了第一散热器 120与隔板140所形成一连通于入风口 142的第一流道Rl之外,隔板140、第二散热器150 与导流壳体160亦形成一第二流道R2,其亦连通于入风口 142。导流壳体160能限制气流必须从第二散热器150的外侧进入第二散热器150,且气 流必须经过第二流道R2后才能进入入风口 142,接着经过第一流道R1,让气流依序在第二 散热器150及第一散热器120中行经较长的路径以停留较长的时间。如此可增加第二散热 器150与气流间的热交换面积与热交换时间,而有助于提升散热效率。在本实施例中,导流壳体160的材质亦可为导热材料,且导流壳体160可连接于第 二散热器150。使得第二散热器150的热可传导至导流壳体160进行散热,而再提升散热效 率。在本实施例中,散热模组100还可包括一出口导流件170,其邻接于出风口 122,以 改变由出风口 122排出的气流的流动方向,具体而言,经过第一散热器120的气流可透过出 口导流件170改变流动方向,而朝向一远离第二散热器150的方向排出,以避免排出的热气 回流至散热模组100。在下列实施例中,散热模组IOOa与散热模组IOOb与图1所示的散热模组100大 致上相同,且相同或相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于此不再赘述,下文将针对不 同之处来进行说明。图2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散热模组的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1与图 2,在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中,风扇130及130a可为离心式风扇,其出风方向垂直于风 扇130及130a的转轴。在图1的散热模组100中,风扇130设置于第一散热器120—侧,气流可由风扇 130上方的入风口 142相对于风扇130的转轴轴向地吸入后,再由风扇130相对于风扇130 的转轴径向地吹向第一散热器120。然而,在图2的散热模组IOOa中,风扇130a配置于第一散热器120a的中央,气流 可由风扇130上方的入风口 142相对于风扇130a的转轴轴向地吸入后,再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模组,适于对一热源进行散热,该散热模组包括:一第一散热器,适于连接至该热源,并具有一出风口;一风扇,相邻于该第一散热器设置;一第二散热器,连接至该第一散热器;以及一隔板,配置于该第一散热器与该第二散热器之间,且该隔板具有一入风口,该入风口的位置对应于该风扇的位置,其中该风扇所驱动的一气流依序流经该第二散热器、该入风口及该第一散热器,然后经由该第一散热器的该出风口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年辉吴上炫周志成
申请(专利权)人:扬光绿能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