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氢气产生装置,包括一反应槽、一第一盖体、一第二盖体及一第一导管。反应槽具有一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以容纳一固态反应物。第一盖体覆盖容纳空间。第一盖体具有多个第一开孔。第二盖体设置于第一盖体上且具有一第二开孔。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之间形成一腔室。第一导管穿过第一盖体及第二盖体而延伸至容纳空间内。这些第一开孔围绕第一导管。一液态反应物用以透过第一导管到达容纳空间内并与固态反应物反应产生一氢气。氢气用以透过这些第一开孔到达腔室,并透过第二开孔被排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氢气产生装置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气体产生装置,且特别是关于一种氢气产生装置。
技术介绍
燃料电池(Fuel Cell, FC)是一种利用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发电装置。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为例,其操作原理为氢气在阳极触媒层进行氧化反应,产生氢离子(H+)以及电子(e_),或甲醇与水在阳极触媒层进行氧化反应,产生氢离子(H+)、二氧化碳(C02)以及电子(e_),其中氢离子可经由质子传导膜传递至阴极,而电子则经由外部电路传输至负载作功之后再传递至阴极,此时供给阴极端的氧气会与氢离子及电子于阴极触媒层进行还原反应并产生水。上述阳极所需的燃料氢气可藉由固态硼氢化钠(NaBH4)储氢技术而得,其是将水加入固态硼氢化钠以反应产生氢气。详细而言,可将固态硼氢化钠置于反应槽内,并将水导入反应槽以与固态硼氢化钠反应产生氢气。为提升水与固态硼氢化钠的反应速率,可藉由流道的设计以多点进水的方式将水从多个位置导入反应槽,然而过于复杂的流道会增加整体结构体积,且需配置较大静压的水泵将水打入燃料舱内。此外,当水与固态硼氢化钠在反应槽内反应产生氢气时,氢气会往反应槽低压处泄压而无法藉由氢气的流动驱使水到达固态硼氢化钠的各个部分,造成部分固态硼氢化钠无法与水反应而降低产氢效率。美国专利编号US20070243431揭露一种燃料匣,含有用以产氢的固态燃料及催化齐U,液态反应物由燃料匣的入口端进入而与固态燃料反应产生氢气,氢气则由燃料匣侧面的出口端排出。中国台湾专利编号200642156揭露一种卡匣,包括储存器及反应腔,当卡匣与接收器連接时,储存器内的第一反应剂可被传送至反应腔,而与反应腔的第二反应剂进行反应。中国台湾专利编号200904747揭露一种氢气机,其反应室具有填料口与排放口,使用者可自填料口将反应溶液与金属物质填入反应室内以进行反应,反应室内所产生的氢气可透过氢气输出管道输出,以供相对应的装置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氢气产生装置,具有较佳的产氢效率。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氢气产生装置,包括一反应槽、一第一盖体、一第二盖体及一第一导管。反应槽具有一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以容纳一固态反应物。第一盖体覆盖容纳空间。第一盖体具有多个第一开孔。第二盖体设置于第一盖体上且具有一第二开孔。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之间形成一腔室。第一导管穿过第一盖体及第二盖体而延伸至容纳空间内。这些第一开孔围绕第一导管。一液态反应物用以透过第一导管到达容纳空间内并与固态反应物反应产生一氢气。氢气用以透过这些第一开孔到达腔室,并透过第二开孔被排出。基于上述,在本 专利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导管被第一盖体的这些第一开孔所围绕,因此当液态反应物与固态反应物反应产生的氢气从导管所在之处往这些第一开孔流动时,会将液态反应物导引至固态反应物的各个部位,使固态反应物的反应较为完全,进而提升产氢效率。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多个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氢气产生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氢气产生装置的爆炸图。图3为图1的氢气产生装置产氢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氢气产生装置的立体图。图5为图4的反应槽连接水槽的立体图。图6为图5的水槽于排气口处的局部剖视图。图7为图5的第二导管的局部立体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水槽的局部立体图。50:固态反应物60、80:液态反应物70、90、90,:氢气100、200:氢气产生装置110、210:反应槽IlOa:容纳空间120,220:第一盖体122:第一开孔124:挡墙124a:凹口125:腔室130,230:第二盖体132、232:第二开孔140、240:第一导管150:过滤元件160:中空管体162:孔洞234:第三开孔 270、370:水槽272、372:排气口274:透气不透液膜280:第二导管282:出口284:网状元件376:隔板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之多个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而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氢气产生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氢气产生装置的爆炸图。图3为图1的氢气产生装置产氢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氢气产生装置100包括一反应槽110、一第一盖体120、一第二盖体130及一第一导管140。反应槽110具有一容纳空间110a,第一盖体120覆盖容纳空间110a,容纳空间IlOa用以容纳固态反应物50,固态反应物50例如为固态硼氢化钠。第二盖体130利用锁固(图1中,第二盖体130外围的圆圈即为锁固点)、卡扣、热压、胶合或其他方式设置于第一盖体120上,第一盖体120与第二盖体130之间形成一腔室125。第一导管140穿过第一盖体120及第二盖体130而延伸至容纳空间IlOa内。第一盖体120具有围绕第一导管140的多个第一开孔122,且第二盖体130具有一第二开孔132。第一导管140用以导引液态反应物60到达容纳空间IlOa内并与固态反应物50反应产生氢气70,液态反应物60例如为液态水。氢气70会透过这些第一开孔122到达腔室125,并透过第二开孔132被排出。在上述配置方式之下,由于第一导管140被第一盖体120的多个第一开孔122所围绕,因此当液态反应物60与固态反应物50反应产生的氢气70从导管140所在之处往这些第一开孔122流动时,会将液态反应物60导引至固态反应物50的各个部位,使固态反应物50的反应较为完全,进而提升产氢效率。此外,在液态反应物60与固态反应物50反应产氢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其它反应生成物(如,四水合偏硼酸钠(NaB02 4H20))而阻挡了后续液态反应物60的流动,此时可藉由往这些第一开孔122流动的氢气70来突破所述反应生成物的阻挡,以将液态反应物60导引至固态反应物50的各个部位。请参考图2,本实施例的第一盖体120具有延伸至腔室125内的多个挡墙124,这些挡墙124为多个同心圆结构并环绕第二开孔132,且这些第一开孔122环绕这些挡墙124。当液态反应物60到达容纳空间IlOa内与固态反应物50反应时,除了所产生的氢气70会透过这些第一开孔122到达腔室125外,容纳空间IlOa内的水气亦会透过第一开孔122到达腔室125。挡墙124的作用在于供水气凝结于其上,使部分的水气转化成水滴以达到减压的效果,避免腔室125内压力过大。此外,各挡墙124具有多个凹口 124a,让氢气70可透过这些凹口 124a越过各挡墙124而到达第二开孔132。另外,如图3所示,氢气产生装置100更包括一过滤元件150,过滤元件150配置于腔室125内,氢气70通过过滤元件150而到达第二开孔132 (标示于图1及图2),藉以过滤不纯物。在本实施中,氢气产生装置100更包括一中空管体160。中空管体160固定于反应槽110而位于容纳空间IlOa内,中空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氢气产生装置,包括:一反应槽,具有一容纳空间,其中该容纳空间用以容纳一固态反应物;一第一盖体,覆盖该容纳空间,其中该第一盖体具有多个第一开孔;一第二盖体,设于该第一盖体上且具有一第二开孔,其中该第一盖体与该第二盖体之间形成一腔室;以及一第一导管,穿过该第一盖体及该第二盖体而延伸至该容纳空间内,其中该些第一开孔围绕该第一导管,一液态反应物用以透过该第一导管到达该容纳空间内并与该固态反应物反应产生一氢气,该氢气用以透过该些第一开孔到达该腔室,并透过该第二开孔被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氢气产生装置,包括: 一反应槽,具有一容纳空间,其中该容纳空间用以容纳一固态反应物; 一第一盖体,覆盖该容纳空间,其中该第一盖体具有多个第一开孔; 一第二盖体,设于该第一盖体上且具有一第二开孔,其中该第一盖体与该第二盖体之间形成一腔室;以及 一第一导管,穿过该第一盖体及该第二盖体而延伸至该容纳空间内,其中该些第一开孔围绕该第一导管,一液态反应物用以透过该第一导管到达该容纳空间内并与该固态反应物反应产生一氢气,该氢气用以透过该些第一开孔到达该腔室,并透过该第二开孔被排出。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气产生装置,其中该第一盖体具有多个挡墙,该些挡墙延伸至该腔室内。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氢气产生装置,其中该些第一开孔环绕该些挡墙。4.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氢气产生装置,其中该些挡墙为多个同心圆结构且环绕该第二开孔。5.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 氢气产生装置,其中各该挡墙具有多个凹口,该氢气用以透过该些凹口越过各该挡墙。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气产生装置,其中还包括一过滤元件,其中该过滤元件配置于该腔室内,该氢气通过该过滤元件而到达该第二开孔。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气产生装置,其中该第一导管透过该第二开孔穿过该第二盖体。8.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气产生装置,其中该第二盖体还具有一第三开孔,该第一导管透过该第三开孔穿过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柏圭,杨建勋,林猷翔,朱鼎舜,高信义,
申请(专利权)人:扬光绿能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