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06937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通过蚀刻,形成穿过由多孔硅氧化膜构成的第二绝缘层(13)和第三绝缘层(14)而成为连接孔(21)的一部分的孔。另外,采用第二阻挡膜(20),通过蚀刻,在第三绝缘层(14)上形成第二槽(23)。另外,在连接孔(21)和第二槽(23)的侧壁上,采用RLSA型的等离子体处理装置,进行硅氧化膜的直接氮化处理,形成由SiN膜构成的屏障层(25)。在这里,第二阻挡膜(20)也通过与屏障层(25)相同的直接氮化处理而形成。(*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可靠性高的。
技术介绍
为了提高大规模集成电路(LSI)的性能,必须进一步提高信号处理的速度。信号处理的速度提高可通过对电路进行细微处理,减小布线的信号延迟而实现。近年,细微处理进展,LSI的设计标准达到0.1微米,在这样的LSI的场合,布线延迟的降低是特别重要的。为了减小上述的布线延迟,布线电阻的减小是有效的措施。为了减小布线电阻,代替在过去一般使用的铝,而可采用电迁移耐性优良、低电阻的铜。在采用铜布线的场合,由于难于进行过去的蚀刻工艺的加工,故作为不对铜进行蚀刻,实现多层布线的方法,采用所谓的双镶嵌法。下面参照图7(a)~(d),对采用双镶嵌法制造具有多个布线层的半导体装置201的工序进行描述。首先,在埋入有布线层202的,由氧化硅等形成的第一绝缘层203上,形成由氮化硅等形成的罩层204。布线层202由通过铜形成的导体层205,与屏障层206构成,该屏障层206包围导体层205,由氮化钽等形成。接着,在罩层204上,形成由氧化硅等构成的第二绝缘层207。此外,在第二绝缘层207上,形成由氮化硅等构成的阻挡膜208,在其上,叠置由氧化硅等形成的第三绝缘层20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装置(11)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下述工序:形成绝缘层(13、14)的工序,在该绝缘层(13、14)的一面侧具有槽(23),并且具有从所述槽(23)的底部贯穿到另一面侧的孔(21),该绝缘层以硅为主成分而构成;屏障层形成工序,即,将所述槽(23)和所述孔(21)的内壁的表面曝露于含有氮的气体的等离子体中,在所述槽(23)和所述孔(21)的内壁的表面区域,形成由硅氮化膜形成的屏障层(25);和将由导体材料形成的布线层(24)经所述屏障层(25)埋入所述槽(23)和所述孔(21)的内侧的工序。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川惠美松下实尾﨑成则
申请(专利权)人:东京毅力科创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