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04443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散热模组,包含有第一散热单元、第二散热单元、第三散热单元以及数螺杆,其特征在于:    第一散热单元,设置在散热模组的最外两侧,并于组接部位的适当位置处设置有数组接孔;    第二散热单元,设置在散热模组的内部,并以一正一反的搭配堆叠,而对应第一散热单元组接孔的位置处同样设置有数组接孔;    第三散热单元,设置在散热模组的内部,并穿插设于第二散热单元的一正一反配置间,对应第一散热单元组接孔的位置处也设置有数组接孔;    螺杆对应第一散热单元、第二散热单元、第三散热单元的数组接孔设置,将散热单元配置堆叠螺接组成散热模组。(*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模组,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利用不同构型的数散热单元彼此穿插倒置堆叠组接而成的散热模组,该散热模组利用叠置后相对应组接孔内的舌片形成螺旋状态,使螺杆便捷固结,同时散热模组内散热间隙形成非贯通的流道,让吹入的冷却风成为紊流,以增加冷却风通过的时间,提高散热效能。
技术介绍
目前散热器的散热模组,结构上的主要特征是由复数个相同构型的散热鳍片通过并接或叠堆的方式构成一复数的散热陈列,而这类组接结构的散热模组是以单一散热鳍片在扣合面依具有的卡挚装置相互并接、定位、堆叠,在各散热鳍片间形成复数散热间隙,使风扇的冷却风吹入间隙,进行散热运作。因此这些结构在组装上需逐次依序将散热鳍片一片一片分别就相对应的卡挚装置相结合,然后需要再借助其它工具使每一结合处的结构予以固结,这样的组装运作十分耗费时间,且结构也不见得稳固。另外这些结构的散热模组,由于各散热鳍片间形成的复数散热间隙为贯通的流道,风扇吹入的冷却风可畅通的流过,藉以带走各散热鳍片表面热传导的热量,进行所谓散热运作而因为冷却风快速通过散热鳍片间的间隙流道,其所带走的热传导热量有限,如此也使得散热的效率受到限制。目前有一些借助改变散热鳍片的形状来增进散效率,例如梯形、火山形等散热鳍片,让冷却风吹送的风扇靠近这些形状的热传导较高之处,藉以提升散热效率,但由于散热鳍片间的间隙仍然是贯通的流道,冷却风还是快速地通过,因此在提升散热效率的效果有限,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中的散热模组主要是为了解决现有散热模组散热效率低的问题,同时在于提供一种组装能更加快速稳固,散热效率能明显增加的散热模组。本专利技术中的散热模组包含有第一散热单元、第二散热单元、第三散热单元以及数螺杆,其中第一散热单元,设置在散热模组的最外两侧,并于组接部位的适当位置处设置有数组接孔;第二散热单元,设置在散热模组的内部,并以一正一反的搭配堆叠,而对应第一散热单元组接孔的位置处同样设置有数组接孔;第三散热单元,设置在散热模组的内部,并穿插设于第二散热单元的一正一反配置间,对应第一散热单元组接孔的位置处也设置有数组接孔;螺杆对应第一散热单元、第二散热单元、第三散热单元的数组接孔设置,将散热单元配置堆叠螺接组成散热模组。所述第二散热单元为略呈一框型板片状体,其组接孔内缘在斜向的位置上分别具有相对应凸出的舌片,所述第二散热单元的框型板片状体在其中的相邻两边延着框型片设置有凸缘。所述第三散热单元略呈倒H型的板片体,其组接孔的内缘在单一的轴向位置上分别设置有相对应凸出的舌片,所述第三散热单元的倒H型板片体,中央横片也向一侧边延伸设置有凸缘。本专利技术中的散热模组借各散热单元于组接部位相对应位置上具有对应的数组接孔,其中位于中间部分的第二、三散热单元的组接孔内分别在轴向以及斜向处具有凸出的舌片,籍彼此通过穿插、倒置的堆叠方式叠置,使对应组接孔内的舌片形成螺旋状态,有利于螺杆便捷地螺接组合构成散热模组,且以数螺杆的螺接结构使散热模组更为稳固。本专利技术中的散热模组籍其具有不同构型的散热单元,以彼此穿插、倒置的堆叠方式叠置后,形成非直接贯通的流道,使风扇的冷却风在通过其间隙时,形成紊流,籍以增加冷却风通过散热模组的时间,让其热传导的时间增加,带走更多的热量,达到提高散热效率的功能。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中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一具体实施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一具体实施例的组合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一具体实施例的螺接组合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一具体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中的散热模组包含有第一散热单元1、第二散热单元2、第三散热单元3及数螺杆4,第一散热单元1为一板片状体,于组接部位的适当位置处具有数组接孔11,在组合成一散热模组时,该第一散热单元1设于散热模组A的最外两侧,如图2所示,而散热模组A的内部由第二散热单元2及第三散热单元3相互堆叠组成,其中第二散热单元2略呈一框型板片状体,并在其中的相邻两边延着框型片20设置有凸缘201,另在其对应于第一散热单元1的数组接孔11的位置处,相对应设置有数组接孔21,而且该组接孔21的内缘在斜向的位置上分别具有相对应凸出的舌片211;同样的,第三散热单元3略呈倒H型的板片体上具有相对应、相同于第二散热单元2组接孔21形状的数组接孔31,但其凸出的舌片311非斜向设置,而是单一的轴向设置,当然其呈倒H型的板片体的中央横片30也向一侧边延伸有凸缘301,而在组合时,藉由这些凸缘201、301的标向很容易地以一正、一反的第二散热单元2,在其间穿插一同向的第三散热单元3,如此依序堆叠方式组合成散热模组A的内部,这样的堆叠后由于组接孔11、21、31均相互对应而且内部的数组接孔21、31对应的舌片211、311也随着其排列堆叠的方式呈现出一斜向、一轴向、一反斜向的循环排列,令这些舌片211、311由一端到另一端形成螺旋状态,如此籍螺杆4就能轻易地将依序堆叠的散热模组A予以螺接组合,如图3所示,形成一稳固地散热模组A,而其确实较传统散热模组在组装上省时又稳定,且具有良好的使用效能。如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中散热模组A内部,除最外两侧的第一散热单元1外,其内部籍由第二散热单元2及第三散热单元3不同形状的相互堆叠,使其散热间隙受框型片20、中央横片30的阻挡,形成非贯通的流道,则当风扇的冷却风由一侧吹入,受到这些片体20、30的阻挡,将使冷却风的流动在散热间隙内成紊流,如此将会使冷却风通过散热间隙的时间增长,相对地增加冷却风与散热单元2、3间的热传导时间,进而使冷却风带出的热量增加,因此有助于散热模组A散热效率的提高,能有效解决传统散热模组散热间隙贯通的流道形状。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中的散热模组在组装上更加便捷稳固,有助于散热效率的提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模组,包含有第一散热单元、第二散热单元、第三散热单元以及数螺杆,其特征在于第一散热单元,设置在散热模组的最外两侧,并于组接部位的适当位置处设置有数组接孔;第二散热单元,设置在散热模组的内部,并以一正一反的搭配堆叠,而对应第一散热单元组接孔的位置处同样设置有数组接孔;第三散热单元,设置在散热模组的内部,并穿插设于第二散热单元的一正一反配置间,对应第一散热单元组接孔的位置处也设置有数组接孔;螺杆对应第一散热单元、第二散热单元、第三散热单元的数组接孔设置,将散热单元配置堆叠螺接组成散热模组。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散热模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家昌
申请(专利权)人:珍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