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鳍片的穿孔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2121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散热鳍片的穿孔结构,在该散热鳍片设有至少一穿孔,一导热管设置在该穿孔中。其中,在该散热鳍片一面的穿孔周边处向外一体设置有支撑环墙,在该支撑环墙的自由端缘处设有外翻的加强体。利用该加强体增加支撑环墙的结构强度,使当该导热管以紧配合的方式设置在该穿孔中时,该支撑环墙不致被撑破,令该导热管能与穿孔的内壁面及支撑环墙很紧密的相接触结合,且使导热管很稳固的设置在穿孔中。(*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鳍片的穿孔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能使导热管与散热鳍片上的穿孔很紧密的相接触,且使导热管很稳固的设置在穿孔中的散热鳍片的穿孔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为提高散热鳍片组的散热速率,会在散热鳍片组上设置有导热管,导热管内会设有毛细组织或工作流体,利用该毛细组织或工作流体与散热鳍片组上的热源进行热交换,令散热鳍片组能快速的冷却散热。而公知散热鳍片组10a与导热管20a间的组装,如附图说明图1、图2所示,其是在每一个散热鳍片1a上分别开设有至少一个穿孔11a,在散热鳍片1a一面的穿孔11a周缘向外一体冲设有支撑环墙12a。如图3所示,将导热管20a以紧配合的方式设置在穿孔11a中,令导热管20a的外表面与支撑环墙12a相接触,增加导热管20a与散热鳍片1a间的接触面积,并由支撑环墙12a夹固住导热管20a,使导热管20a固定结合在散热鳍片1a上。上述公知的散热鳍片1a的厚度有向薄型化发展的趋势,目前已发展到0.1mm~0.2mm,因此当导热管20a以紧配合的方式设置在穿孔11a中时,常会造成支撑环墙12a破裂,使导热管20a与支撑环墙12a的接触面积减少,从而降低其导热效果,且使导热管20a无法紧密的固定结合在散热鳍片1a上,令导热管20a在穿孔11a中产生松动现象。本设计人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凭借从事该行业多年的经验,针对可进行改进的缺陷,经过潜心研究并配合实际的运用,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进上述缺陷的本技术。本技术的内容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鳍片的穿孔结构,其使该导热管能与穿孔的内壁面及支撑环墙很紧密的相接触结合,增加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果。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鳍片的穿孔结构,其使该导热管能很稳固的紧迫合设置在穿孔中,令导热管与穿孔间不致产生松动现象。本技术的一特征在于该散热鳍片设有至少一个穿孔,一导热管设置在该散热鳍片的穿孔中。其中,在该散热鳍片一面的穿孔周缘处向外一体设置有支撑环墙,该支撑环墙的自由端缘处则设有外翻的加强体,利用该加强体增加支撑环墙的结构强度,使导热管紧配合的设置在穿孔中时,该支撑环墙不致被撑破裂。本技术的另一特征在于该加强体可在支撑环墙的自由端缘处形成一外翻的唇边,或是在支撑环墙的自由端缘处形成一外翻的凸耳,利用该外翻的唇边或凸耳以增加支撑环墙的结构强度。本技术的散热鳍片的穿孔结构能够增加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果,并且能够使该导热管能很稳固的设置在穿孔中,令导热管与穿孔间不致产生松动现象。附图的简要说明图1为公知散热鳍片的立体图;图2为公知散热鳍片的侧面剖视图;图3为公知导热管穿设在散热鳍片组上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散热鳍片的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散热鳍片的侧面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导热管穿设在散热鳍片组上的立体图;图7为本技术导热管穿设在散热鳍片组上的剖视图;图8为图7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散热鳍片的另一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0a-散热鳍片组20a-导热管1a-散热鳍片 11a-穿孔12a-支撑环墙10-散热鳍片组 20-热管1-散热鳍片11-穿孔12-支撑环墙 13-加强体131-唇边 132-凸耳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一种“散热鳍片的穿孔结构”,如图4、图5、图6所示,散热鳍片组10与热管20组合在一起后可安装在发热电子组件(如中央处理器)上,用于发热电子组件的散热。其中,散热鳍片组10由多个散热鳍片1组成。散热鳍片1呈片状,在每一个散热鳍片1的相同位置处分别开设有至少一个穿孔11,本实施例中开设有并列的两个穿孔11,使导热管20可穿设在散热鳍片1的穿孔11中。如图4、图5所示,本技术的特征主要在于在散热鳍片1一面的穿孔11的周边处向外一体冲设有支撑环墙12。在支撑环墙12的自由端缘处设置有外翻的加强体13,在本实施例中,加强体13可在支撑环墙12的自由端缘处形成一外翻的唇边131,唇边131并不与支撑环墙12的外侧表面相抵持接触,利用加强体13增加支撑环墙12的结构强度,使支撑环墙12不会被导热管20所撑破裂。如图6、图7所示,当欲将导热管20安装在散热鳍片组10上时,即令导热管20以紧配合的方式穿设在每一散热鳍片1相对应位置处的穿孔11中,使导热管20以紧配合的方式固定设置在穿孔11内,且令导热管20的外侧缘表面与穿孔11内壁面及支撑环墙12相接触结合,如图8所示。如图9所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加强体13可在支撑环墙12的自由端缘处形成一外翻的凸耳132。凸耳132会与支撑环墙12的外侧表面相抵持接触,利用外翻的凸耳132增加支撑环墙12的结构强度。本技术中,由于在支撑环墙12的自由端缘处外翻设有加强体13,使支撑环墙12不致被导热管20所撑破裂,而使导热管20能与穿孔11的内壁面及支撑环墙12很紧密的相接触结合,增加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果。此外,也可令导热管20能很稳固的紧迫合设置在穿孔11中,使导热管20与穿孔11间不致产生松动现象。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散热鳍片的穿孔结构”的确能通过上述构造,达到所述的功效。且本技术在申请前未见于刊物亦未公开使用过,符合技术专利申请的新颖性、创造性等要求。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即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鳍片的穿孔结构,所述散热鳍片上至少设有一穿孔,至少一导热管设置在所述穿孔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散热鳍片一面的穿孔周边向外一体设置有支撑环墙,所述支撑环墙的自由端缘处设有外翻的加强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的穿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体在支撑环墙的自由端缘处形成一外翻的唇边,所述唇边与支撑环墙的外侧表面不相抵持接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的穿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体在支撑环墙的自由端缘处形成一外翻的凸耳,所述凸耳与支撑环墙的外侧表面相抵持接触。专利摘要一种散热鳍片的穿孔结构,在该散热鳍片设有至少一穿孔,一导热管设置在该穿孔中。其中,在该散热鳍片一面的穿孔周边处向外一体设置有支撑环墙,在该支撑环墙的自由端缘处设有外翻的加强体。利用该加强体增加支撑环墙的结构强度,使当该导热管以紧配合的方式设置在该穿孔中时,该支撑环墙不致被撑破,令该导热管能与穿孔的内壁面及支撑环墙很紧密的相接触结合,且使导热管很稳固的设置在穿孔中。文档编号F28F7/00GK2762506SQ20042012040公开日2006年3月1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13日专利技术者陈国星, 林暄智 申请人:珍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鳍片的穿孔结构,所述散热鳍片上至少设有一穿孔,至少一导热管设置在所述穿孔中;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散热鳍片一面的穿孔周边向外一体设置有支撑环墙,所述支撑环墙的自由端缘处设有外翻的加强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国星林暄智
申请(专利权)人:珍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