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工艺,特别涉及具有高电压隔离结构的金氧半组件。
技术介绍
金氧半晶体管的发展最近集中在两个领域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以及应用在高功率射频(RF)的射频金氧半晶体管。这两者的差别在于后者具有较长的信道长度、较深的接点深度、以及较厚的栅极氧化层,用以承受更高的电压如20-50伏特。射频金氧半晶体管有两种基本结构双扩散金氧半(double-diffusedMOS,以下简称DMOS)晶体管,以及横向扩散金氧半(laterally-diffusedMOS,以下简称LDMOS)晶体管。虽然这两者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不类似,但一样包括漏极、源极、栅极;当电压施加于栅极时,可控制漏极与源极间的电流。在一些情况下会将LDMOS晶体管制成对称结构。在现有技术中,形成具有高电压隔离结构的对称LDMOS晶体管的方法包括形成N型埋层于基板上、形成磊晶层于N型埋层上、以及形成井区于磊晶层上。磊晶层必需有足够的厚度以适当隔离基板与井区。实际上在晶体管应用的电压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磊晶层必需越来越厚。然而太厚的磊晶层将使漏极与源极间产生漏电流,进而使晶体管发生故障。专利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埋层,设置于半导体基板上,该埋层为第一型掺杂;第一磊晶层,形成于该埋层上,该第一磊晶层为第二型掺杂;第二磊晶层,形成于该埋层上,该第二磊晶层为第二型掺杂;隔离结构设置于该埋层上,该隔离结 构设置于该第一磊晶层与该第二磊晶层之间,且该隔离结构为第一型掺杂;第一井区形成于该第一磊晶层上,该第一井区为第二型掺杂;第二井区形成于该第二磊晶层上,该第二井区为第二型掺杂;以及第三井区形成于该隔离结构上,该第三井区 设置于该第一井区与该第二井区之间,且该第三井 ...
【技术特征摘要】
US 2005-11-16 11/280,8881.一种半导体结构,包括埋层,设置于半导体基板上,该埋层为第一型掺杂;第一磊晶层,形成于该埋层上,该第一磊晶层为第二型掺杂;第二磊晶层,形成于该埋层上,该第二磊晶层为第二型掺杂;隔离结构设置于该埋层上,该隔离结构设置于该第一磊晶层与该第二磊晶层之间,且该隔离结构为第一型掺杂;第一井区形成于该第一磊晶层上,该第一井区为第二型掺杂;第二井区形成于该第二磊晶层上,该第二井区为第二型掺杂;以及第三井区形成于该隔离结构上,该第三井区设置于该第一井区与该第二井区之间,且该第三井区为第一型掺杂;其中该隔离结构与该埋层及该第三井区交界,以阻挡该第一井区与该第二井区的漏电流路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中该隔离结构对准该第三井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中该第一磊晶层与该第二磊晶层具有相同的厚度,且厚度不小于5微米。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导体结构,其中该隔离结构,与该第一磊晶层及该第二磊晶层具有相同的厚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还包括一隔离环围绕该第一磊晶层、该第二磊晶层、该第一井区、和该第二井区。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半导体结构,还包括栅极介电层置于该第三井区上,以及一栅极结构置于该栅极介电层上。7.一种形成半导体结构的方法,包括形成埋层于半导体基板上,该埋层为第一型掺杂;布植第一型的掺杂物于该埋层的一区域,使该区域的掺杂浓度高于该埋层的其它区域;成长磊晶层于该埋层上,在该磊晶层成长过程中,该区域的掺杂物扩散至该磊晶层形成一隔离结构,将该磊晶层分隔成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形成第一井区于该第一区域上,该第一井区为第二型掺杂;形成第二井区于该第二区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廷,伍佑国,陈富信,姜安民,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