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份渐变的介质薄膜的形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79527 阅读:3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公开了一种组份渐变的介质薄膜的形成方法,包括步骤:将晶片移入反应室内;通入第一反应气体和第二反应气体,形成第一介质层;加入第三反应气体;调整所述第二和第三反应气体的流量,形成组份渐变的过渡介质层;停止通入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反应气体;将所述晶片从所述反应室中取出。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调整各反应气体的流量大小,在同一反应室内沉积形成组份渐变的介质薄膜,提高了薄膜质量和器件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组份渐变的介质薄膜的 形成方法。
技术介绍
半导体制造领域中的微芯片加工是一个平面加工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在硅片表面生长不同薄膜层的步骤。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 Ultra Large Scale Integration)的迅速发展,电路尺寸不断缩小,沉积层数不断增加, 对薄膜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薄膜层中常需要用到介质薄膜层,其一般通过沉积工艺形成。在器件制 造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具体选择应用何种介质薄膜。事实上,因不同介质薄 膜具有不同的特点,往往需要轮流生长不同的介质薄膜,形成多层介质薄膜 结构。例如,为同时实现与多晶硅栅极的接触较为紧密和对多晶硅栅极的较 好保护,就常采用由热膨胀系数与硅非常类似的氧化硅,以及具有较高的硬 度、材料较为致密的氮化硅组合而成的介质薄膜结构作为栅极侧壁层,如氧 化硅/氮化硅(ON)多层介质薄膜或氧化硅/氮化硅/氧化硅(ONO)的多层介 质薄膜。图l为现有的氧化硅/氮化硅/氧化硅介质薄膜的结构示意图。现有的多层 介质薄膜的形成方法是利用不同的设备分别轮流形成的。如图l所示,先将欲 沉积的硅衬底101放入用于生长氧化硅材料的化学气相沉积(CV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设备中,在硅片表面形成第一氧化硅薄层102。然后,将表 面覆盖有氧化硅薄膜的硅片从CVD设备中取出,送入另 一 台用于沉积氮化硅 材料的CVD设备中,沉积氮化硅薄膜层103,接着,再送入用于沉积氧化硅材 料的CVD设备中,沉积第二氧化硅薄膜层104,最后形成了氧化硅/氮化硅/氧 化硅的多层介质层。但是,采用该方法形成的多层介质层存在两个缺陷 一是在多层介质层 的形成过程中,需要经多个CVD设备分别生长,增加了晶片被玷污的可能性, 影响了产品的成品率。二是在各层间具有明显的界面特性,在随后进行的刻 蚀中,因不同的材料在刻蚀速率方面的明显差别,会导致刻蚀不易控制、刻蚀图形的边缘形状不好等一 系列问题。图2为现有的氧化硅/氮化硅/氧化硅介 质薄膜刻蚀后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由于不同材料刻蚀后边缘的形状不同, 导致整个图形的边缘201形状极差,这对器件的性能不利。如果能一次沉积出 组份连续变化的膜结构,则可以消除不同介质材料间的界面影响,提高器件 性能。申请号为02101551.1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在氮化硅层上形成氮氧化硅 层的方法,该方法先将NH3和SiH2Cl2导入反应室中,形成氮化硅层,再将N20 导入同一反应室中,实现在氮化硅上的氮氧化硅层的沉积。采用该方法后, 晶片无需移出反应室就可以实现氮化硅和氮氧化硅的沉积,可以提高产率, 并减少对氮氧化硅层的污染。但是使用该方法后仍不能形成组份渐变的多层 介质层,对于多层介质薄膜间的界面影响不能消除。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 一种,通过调整反应气体 的流量大小,可在同一反应室内沉积形成组份渐变的多层介质薄膜,消除了 多层介质薄膜间的界面效应,提高了薄膜质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 一种,包括步骤将晶片移入反应室内;通入第一反应气体和第二反应气体,形成第一介质层; 加入第三反应气体;调整所述第二和第三反应气体的流量,形成组份渐变的过渡介质层; 停止通入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反应气体; 将所述晶片从所述反应室中取出。其中,所述反应室为低压化学气相淀积反应室,反应温度在300到700°C 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反应气体是硅烷或正硅酸乙酯,第二反应气体是氧气或 臭氧,第三反应气体是氨气或氮气。且第一反应气体的流量在30sccm到 200sccm之间,第二反应气体的流量在50sccm到400sccm之间,第三反应气 体的流量在50sccm到300sccm之间。其中,所述调整流量的速率在2到20sccm/min之间。其中,所述第一介质层是氧化硅层,所述过渡介质层是氮氧化硅层。此外,调整所述第一、第二或第三反应气体的流量,包括减小所述第二反应气体的流量。加大所迷第三反应气体。此调整方法下产生的所述过渡介质层是由氧化硅向氮化硅转变的。该调整结束后,还可以再包括减小所述第三反应气体;加大所述第二反应气体的流量。包括此调整步骤的所述过渡介质层是先由氧化硅向氮化硅转化,再由氮 化硅向氧化硅转化。利用该在具有多个栅极的衬底上形成介 质薄膜层,并在取出所述衬底后,对所述衬底上的介质薄膜层进行刻蚀,在 所述栅极侧壁上形成由所述组份渐变的介质薄膜组成的侧壁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的,利用化学气相沉积设备,通 过调整各反应气体的流量大小,实现在同 一反应室内连续沉积形成渐变介质 薄膜。在发挥了各材料优势的基础上,消除了多层介质薄膜间的界面效应, 改善了薄膜质量,提高了器件性能。 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氧化硅/氮化硅/氧化硅介质薄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氧化硅/氮化硅/氧化硅介质薄膜刻蚀后结构示意图; 图3为利用本专利技术方法形成渐变介质薄膜的流程图; 图4为利用本专利技术方法形成渐变介质薄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利用本专利技术方法形成的渐变介质薄膜刻蚀后结构示意图; 图6为利用本专利技术方法形成渐变介质薄膜的流程图; 图7A和7B为利用本专利技术方法形成栅极侧壁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組份渐变的介质薄膜的形成方法,通过分别调整化学气相沉积 中的各反应气体,可实现在同 一反应室内沉积形成渐变介质薄膜。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具体实施例是一次性完成氧化硅/氮氧化硅/氮化硅渐变薄膜层的沉积。图3为利用本专利技术方法形成渐变介质薄膜的流程图,图4为利 用本专利技术方法形成渐变介质薄膜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3和图4对本专利技术的 第 一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将欲沉积的衬底放入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 Low Press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设备中(S301),通入第一反应气体SiH4和第二 反应气体02 (S302),通过化学反应SiH4+02 —Si02 + 2H2,如图4所示,在 衬底表面形成第一介质层--氧化硅薄膜401。其中,沉积温度在300到700°C 之间,如为400°C;第一反应气体的流量在30sccm到200sccm之间,如为 100sccm;第二反应气体的流量在50sccm到400sccm之间,如为200sccm。然后,逐渐减小第二反应气体流量,增大第三反应气体的流量(S303 )。 本实施例中的第三种气体为氨气,流量由Osccm逐渐增大,其流量在50sccm到 300sccm之间;同时,第二反应气体02逐渐减小,对应的,所形成的薄膜中氮 含量逐渐增大,氧含量逐渐减少,形成了组份渐变的氮氧化硅过渡薄膜层402。 其中,第二、第三反应气体的变化速率根据所要形成的过渡薄膜层的组份渐 变要求决定,如要求组份以线性变化,则对应的气体流量也以线性增大或減 小;要求组份以抛物线模式变化,则对应的气体流量也以抛物线规律增大或 减小。本实施例中的组份变化是线性的,故而对应的气体流量也是以线性增 大或减小的,如O2流量以每分钟2到20sccm的速率下调,如5sccm/分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份渐变的介质薄膜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将晶片移入反应室内;    通入第一反应气体和第二反应气体,形成第一介质层;    加入第三反应气体;    调整所述第二和第三反应气体的流量,形成组份渐变的过渡介质层;    停止通入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反应气体;    将所述晶片从所述反应室中取出。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组份渐变的介质薄膜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将晶片移入反应室内;通入第一反应气体和第二反应气体,形成第一介质层; 加入第三反应气体;调整所述第二和第三反应气体的流量,形成组^除渐变的过渡介质层; 停止通入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反应气体; 将所述晶片从所述反应室中取出。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室为低压化学 气相淀积反应室。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温度在300到 700。C之间。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气体是硅 烷或正硅酸乙酯。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应气体是氧 气或臭氧。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反应气体是氨 气或氮气。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气体的流 量在30sccm到200sccm之间。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应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旋宋伟基毛刚何德飚何学缅
申请(专利权)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