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78945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热管,在下面具有凹部的平板形的上构件,和上面具有凹部的平板形的下构件之间,介入一片或多片用以形成多条和上述上构件及上述下构件的凹部连通的平面方向蒸气扩散流路的平板形中间板,并在上述上构件及上述下构件的密封空间内具备上述蒸气扩散流路及上述凹部,而且将制冷剂封入上述密封空间内,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间板中,在形成上述蒸气扩散流路部分以外的部分,形成有和上述上构件及上述下构件的凹部连通的垂直方向或垂直、平面两方向的毛细管流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尤其涉及适合应用于薄型、且由 平板形所构成的热管。
技术介绍
作为热管,有由特开2002 - 039693号公报或特开2004-077120号公报等所介绍的热管。这种热管,是将多片由具有间隙的薄板所构成的隔板等重叠,并 在上述重叠板上下重叠外壁构件构成容器,对由上述间隙所构成容器 的内空间封入制冷剂而形成。尤其在特开2002 - 039693号〃^才艮所记载 的技术中,上述多片隔板的重叠是朝向各间隙的宽度方向偏移而形成。然后,通过在容器周边部,对构成上述容器的各构件进行接合一 体化,而形成容器。另外, 一般对容器内空间的制冷剂封入,是利用例如将孔设置于 热管的侧面或上面或者下面,并经由上述孔将制冷剂注入内部后,利 用铆接等密封上述孔的方法。这种热管,因为以薄板状构件构成热管,所以具有可提供平坦且 薄型的平面型热管的优点。另外,这种热管,因各间隙相重叠的部分成为制冷剂流通的流路,而且间隙的偏移部分因毛细管现象成为移动 制冷剂的移动路,所以具有可提高导热性的优点。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 - 039693号7>寺艮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4 - 077120号公报可是,这种热管,虽然具有在薄型且平板状下可提高导热性的优 点,但是为了高效率地冷却总是高速持续运作且热量大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在保持薄型下,需要进一步提高导热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上述的事项而被开发,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 且薄型的热管,通过提高液回流特性,而可比以往更提高导热性。另外,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且薄型的热管,通过提高散热效 果,而可比以往更提能高导热性。此外,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且薄型的热管,通过将来自被冷 却装置的热直接取入热管,而可比以往更能提高导热性。此外,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管,降低脱气浓度,而可防止内部 腐蚀所引起的寿命缩短。此外,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管,防止热管因制冷剂的热膨胀而 发生变形破损,而可提高热管的耐热性、可靠性。此外,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热管,提高热管的生产力,而可使 热管的价格变得更低,另外可防止热管的外表面的平坦性因密封构件而受损。本专利技术的热管,是在下面具有凹部的平板形上构件,和上面具有 凹部的平板形下构件之间,介入一片或多片用以形成多条和上述上构 板,在上述上构件及上述下构件的密封空间内具备上述蒸气扩散流路.及上述凹部,而且将制冷剂封入上述密封空间内的热管,其特征在于上述中间板,在形成上述蒸气扩散流路部分以外的部分上,形成与上 述上构件及上述下构件的凹部连通的垂直方向或垂直 平面两方向的 毛细管流路。上述构造的热管优选为,介入多片的上述中间板;在各上述中间 板上设有贯穿孔,通过将上述中间板重叠,而上述贯穿孔各自仅一部地形成用以安装被冷却装置的多个突起。这些上述的构造的热管优选为,上述上构件及上述下构件的平面 形状是矩形;将中央部作为被冷却装置安装部;上述蒸气扩散流路各 自相对于边朝向斜方向。并且优选为,上述上构件及上述下构件的平面形状是矩形;将中 央部作为被冷却装置安装部;上述蒸气扩散流路各自从上述中央部的 被冷却装置安装部形成放射状。冷却装置安装部的周边部乃至其附近形成接合用突起;上述下构件、合。本专利技术的热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面具有凹部的平板 形的下构件、下面具有凹部的平板形的上构件、及设置于上述上构件及上述下构件之间,并对形成多条和上述上构件及上述下构件的凹部 连通的平面方向的蒸气扩散流路的 一 片或多片平板形的中间板进行层压;对上述下构件、上述中间板以及上述上构件的彼此应直接接合的周边部、或上述周边部与被冷却装置安装部的周边部乃至其附近所形成的接合用突起进行热压;通过在上述接合用突起的形成位置将上述 下构件、上述中间板以及上述上构件加以直接接合而形成一体化。在上述方法中,优选在下面具有凹部的平板形上构件,和上面具 有凹部的平板形下构件之间,介入用以形成多条和上述上构件及上述 下构件的凹部连通的蒸气扩散流路的一片或多片平板形中间板,并以 在上述上构件及上述下构件的密封空间内构成上述蒸气扩散流路及上 述凹部的方式层压;在上述上构件或下构件的一方,形成上述密封空 间和外部连通的一个或多个制冷剂注入孔;在上述密封空间内封入制 冷剂;上述制冷剂注入孔是用由可塑性金属所构成的密封栓密封封孔。另外,优选在上述制冷剂注入孔各自的内侧面形成一条或多条排 气槽,该排气槽,至变成用上述密封栓完全密封封闭上述各制冷剂注 入孔的状态为止,将保持外部和内部空间连通的状态,而变成上述完 全密封的状态时,被上述密封栓密封封闭。另外,优选将各上述制冷剂注入孔作成上部的直径比下部大;将 密封上述各制冷剂注入孔的上述密封栓表面制成不突出于形成上述制 冷剂注入孔的构件外面。另外,优选上述密封空间内处于减压状态。本专利技术的热管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一体化步骤将上面具有凹部的平板形下构件、下面具有凹部的平板形上构件、及将形成多条和上述上构件及上述下构件的凹部连通 的平面方向蒸气扩散流路的一片或多片平板形中间板层压,对上述下述周边部和被冷却装置安装部的周边部乃至其附近所形成的接合用突 起进行热压,通过在上述接合用突起的形成位置上将上述下构件、上述中间板以及上述上构件加以直接接合而形成一体化;注入步骤在减压状态下,经由在上述上构件或下构件中的至少 一方所形成的制冷剂注入孔,将制冷剂注入上述上构件及上述下构件 的密封空间内;及密封栓密封步骤将作为密封栓的可塑性金属配置于上述各制冷 剂注入孔上,并利用加压将上述可塑性金属压接,密封上述各制冷剂 注入孑L。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管,因为利用一片或多片中间板,形成和上构件及下构件的凹部连通的垂直方向或垂直.平面两方向的毛细管流;洛,所以利用蒸气扩散流路的蒸气扩散和毛细管流路的制冷剂返回,上述 制冷剂变成易循环,液循环特性提高,进而可提供导热性比以往更高 的小型且薄型的热管。尤其,通过对形成上述蒸气扩散流路部分以外的部分,更多地设 置朝向垂直方向或垂直 平面两方向使制冷剂返回的微细的毛细管流 路,而将热管的大致整个面变成有助于导热的面积,因而可显著地提 高导热效果。另外在上述构造的热管中,将多片中间板的各贯穿孔的各自 一部 分进行重叠而形成毛细管流路,则可使各毛细管流^各的平面方向的截 面积,比各中间板的贯穿孔的平面方向的截面积更窄,从而取得了蒸 气扩散作用和毛细管现象的液循环作用的平衡,进而可使导热效果变 成最大且最佳。这作为中间板的贯穿孔的加工技术,绝对可制作连比微细化的极 限更微细的毛细管流路。另外,在上构件及下构件的至少一方的外面, 一体地形成用以安 装被冷却装置的多个突起,通过使被冷却装置直接接触上述突起,可 进一步加强该被冷却装置的冷却效果。因此,通过将来自被冷却装置 的热直接导入热管,而可提供比以往具有更高的导热性的小型且薄型热管。因而,例如即使是发热量大的5GHz水平的高速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亦可提供可确实地冷却的散热效果大且最佳的热管。因为,如一般的热管般将在被冷却装置的底面的平坦面上粘接时, 将使用热阻极大的粘接剂,在此情况很难提高导热率。因此,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热管,在下面具有凹部的平板形的上构件,和上面具有凹部的平板形的下构件之间,介入一片或多片用以形成多条和上述上构件及上述下构件的凹部连通的平面方向蒸气扩散流路的平板形中间板,并在上述上构件及上述下构件的密封空间内具备上述蒸气扩散流路及上述凹部,而且将制冷剂封入上述密封空间内,其特征在于上述中间板中,在形成上述蒸气扩散流路部分以外的部分,形成有和上述上构件及上述下构件的凹部连通的垂直方向或垂直、平面两方向的毛细管流路。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热管,其特征为, 介入多片上述中间板;在上述中间板分别钻设有贯穿孔,通过将上述中间板重叠,而上 述贯穿孔各自仅一部分重叠,进而形成比上述贯穿孔的上述平面方向 截面积窄的毛细管流;洛。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热管,其特征为,在上述上构件及上述下构件的至少一方的外面, 一体地形成有用 以安装被冷却装置的多个突起。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其特征为,在上述上构件及上述下构件的至少一方的外面, 一体地形成有用 以安装被冷却装置的多个突起。5、 如权利要求l、 2、 3或4任意一项所述的热管,其特征为, 上述上构件及上述下构件的平面形状是矩形; 将中央部作为^f皮冷却装置安装部;上述蒸气扩散流3各各自相对于边部,朝向斜方向。6、 如权利要求l、 2、 3或4任意一项所述的热管,其特征为, 上述上构件及上述下构件的平面形状是矩形; 将中央部作为被冷却装置;上述蒸气扩散流路分别从上述中央部的被冷却装置安装部成放射 状地形成。7、 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热管,其特征为, 置安装部的周边部乃至其附近,形成有接合用突起;用突起直接接合。8、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其特征为,置安装部的周边部乃至其附近,形成有接合用突起;用突起直接接合。9、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管,其特征为,置安装部的周边部乃至其附近,形成有接合用突起; 用突起直接接合。10、 一种热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面具有凹部的平板形的下构件;下面具有凹部的平板形的上 构件;及一片或多片设置于上述上构件及上述下构件之间,并形成多平板形中间板进行层压;的周边部、或上述周边部与被冷却装置安装部的周边部乃至其附近所 形成的接合用突起进行热压;以及通过在上述接合用突起的形成位置上,将上述下构件、上述中间 板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泽健治鹤田克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渊上微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