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封口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87609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热管封口方法,具体步骤可总结为:提供一具有开口端的管体,将该管体固定;利用第一夹扁模具组及第二夹扁模具组作用于管体外表面,将管体开口端夹扁铆合,且第一夹扁模具组位于开口端端部,第二夹扁模具组与第一夹扁模具组相邻而位于临近管体中部的一侧;将管体夹扁段多余部分切除形成封口段;第一夹扁模具组先行离开管体,第二夹扁模具组继续夹持管体夹扁段;焊接封口段;第二夹扁模具组离开管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热管封口方法利用第一、第二夹扁模具组分段夹扁管体,且焊接时第二夹扁模具组继续夹持管体夹扁段可防止金属产生局部回弹现象,确保热管内保持较高的真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传统的热管制造方法主要包括缩管、形成毛细结构、焊尾端、注水、抽真空、夹扁、切断、焊接...等繁复制程。热管内的真空度直接影响相变潜热的响应温度大小,而热管封口的方式、时机及机构将主导热管的品质、可靠度及其使用寿命。请参阅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热管封口过程,该夹扁方式是一次性的,以一组设计成特殊形状的封口模具2直接以机械力作用于热管4靠向一端的外表面,达到机械性接合后,再经过下一制程沾锡或焊接处理。请再参阅图2及图3,由基本物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得知金属受压产生塑性变形后会产生局部回弹现象,此时封口42处将有微裂缝422产生而导致封口42处漏率(即单位时间内流过漏孔(包括间隙)的气体量)增加,大气将由此微裂缝422进入热管4内,造成热管4内部真空度下降,热管4性能降低。在热管4使用寿命内,其内压力应维持在容许的压力以下,若漏率较大将导致热管4内压力快速升高,使热管4的使用寿命缩短。因此,有所谓的多功能性制程的开发,将注水、抽真空、夹扁、切断、焊接等制程合成一工站,在最短时间内将热管完成封口动作,此方式虽然可以改善现行制程真空度不易控制的缺点,但仍然无法完全有效得到最佳的真空度控制。其主要原因是在焊接前经铆合的热管因为金属的塑性变形回弹效应而使封口处漏率增加,气体仍有可能循此路径回到热管内,而破坏其真空度,因此难以制得高端性能的热管。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以确保热管内保持较高的真空度,提升热管的可靠性。一种,具体步骤可总结为提供一具有开口端的管体,并将该管体固定;利用第一夹扁模具组及第二夹扁模具组作用于管体外表面,将管体开口端夹扁铆合,且第一夹扁模具组位于开口端端部,第二夹扁模具组与第一夹扁模具组相邻而位于临近管体中部的一侧;将管体夹扁段多余部分切除形成封口段;第一夹扁模具组先行离开管体,第二夹扁模具组继续夹持管体夹扁段;焊接封口段;第二夹扁模具组离开管体。相较于现有技术,所述利用第一、第二夹扁模具组分段夹扁管体,且焊接时第二夹扁模具组继续夹持管体夹扁段以防止金属产生局部回弹现象,可降低热管封口处的漏率进而可确保热管内保持较高的真空度。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热管封口过程结构示意图。图2是按图1所示的过程制得的热管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热管封口的制造装置示意图。图5A至图5F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热管封口过程示意图。图6A至图6C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热管封口过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4,是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其通过一多功能性的制造装置实现热管的封口。该热管制造装置包括一真空泵20、一夹扁机30、一剪切机40、一焊接机50、一注液槽60、一真空计70、一注液阀门80及一真空阀门81。其中夹扁机30包括第一夹扁模具组32及第二夹扁模具组34(请参阅图5A)。热管的封口过程如下首先,将具一封闭端12及一开口端14的管体10(也可以为两端开放式管体)置于真空抽引管内,并以底座固定。管体10开口端14包括一缩管段16,且管内设有毛细结构。开启注液阀门80,关闭真空阀门81,将注液槽60内的工作液体注入到管体10内。随后,开启真空阀门81,关闭注液阀门80并启动真空泵20,将管体10内的气体由开口端14抽离。管体10的开口端14置有真空计70,显示管体10内真空度。请参图5A至图5F,当真空度达到设定值时,夹扁机30的二夹扁模具组32、34即直接以机械力作用于管体10开口端14的外表面,利用机械作用力将管体10开口端14夹扁铆合。其中,第一夹扁模具组32位于开口端14端部,第二夹扁模具组34与第一夹扁模具组32相邻而位于临近管体10中部的一侧。同时,将夹扁段多余部分以剪切机40切除形成封口段18。随后第一夹扁模具组32先行离开管体10,第二夹扁模具组34继续夹持管体10的夹扁段以防止金属产生局部回弹现象。随后以焊接机50,如氩焊或雷射焊接迅速将封口段18焊接,最后第二夹扁模34具组亦离开管体10,完成热管的夹扁、封口、焊接制程。上一实施例中,管体10的开口端预先形成有一缩口段16,根据实际需要,可选用不具有缩口段16的直管体。如图6A至图6C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采用直管体100时的封口过程示意图,直管体100也包括一封闭端102及一开口端104。第二夹扁模具组34契合后其底部可形成一空间,使管体100临近开口端104的一侧冲压后形成一直径渐缩的缩管段106。使封口段108的宽度小于直管体100直径以便于组装。随后再经与上一实施例相同的制成,完成热管的切断、焊接制程。上述制程中缩管、夹扁、切断及焊接封口的动作得以在同一工站中快速完成,大幅降低制造时间、空间、人力、设备及生产的成本。其中,工作液体可以是液态水、酮类、醇类、烷类。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利用第一、第二夹扁模具组32、34可达到将热管管体10、100定位的效果;(2)利用第一、第二夹扁模具组32、34可达到分段夹扁,在焊接封口时,热管封口段18、108仍保持被夹紧状态,以确保热管内维持较高的真空度;(3)利用第二夹扁模具组34契合后其底部所形成的空间,可在直管100临近开口端104的一侧形成一缩管段106,使封口段108的宽度小于管体100直径以便于组装,采用上述制程,可使缩管、夹扁、切断及焊接封口的动作得以在同一工站中快速完成,大幅降低制造时间、空间、人力、设备及生产的成本。权利要求1.一种,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具有开口端的管体,并将该管体固定;利用第一夹扁模具组及第二夹扁模具组作用于管体外表面,将管体开口端夹扁铆合,且第一夹扁模具组位于开口端端部,第二夹扁模具组与第一夹扁模具组相邻而位于临近管体中部的一侧;将管体夹扁段多余部分切除形成封口段;第一夹扁模具组先行离开管体,第二夹扁模具组继续夹持管体夹扁段;焊接封口段;第二夹扁模具组离开管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第二夹扁模具组契合后可形成一空间,使管体临近开口端的一侧冲压后形成一直径渐缩的缩管段。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其特征在于在缩管、夹扁、切断及焊接的过程中,该管体始终被定位于同一工站。全文摘要一种,具体步骤可总结为提供一具有开口端的管体,将该管体固定;利用第一夹扁模具组及第二夹扁模具组作用于管体外表面,将管体开口端夹扁铆合,且第一夹扁模具组位于开口端端部,第二夹扁模具组与第一夹扁模具组相邻而位于临近管体中部的一侧;将管体夹扁段多余部分切除形成封口段;第一夹扁模具组先行离开管体,第二夹扁模具组继续夹持管体夹扁段;焊接封口段;第二夹扁模具组离开管体。本专利技术利用第一、第二夹扁模具组分段夹扁管体,且焊接时第二夹扁模具组继续夹持管体夹扁段可防止金属产生局部回弹现象,确保热管内保持较高的真空度。文档编号F28D15/02GK1940452SQ20051010011公开日2007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30日专利技术者侯春树, 童兆年, 刘泰健 申请人: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管封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具有开口端的管体,并将该管体固定;利用第一夹扁模具组及第二夹扁模具组作用于管体外表面,将管体开口端夹扁铆合,且第一夹扁模具组位于开口端端部,第二夹扁模具组与第一夹扁模具组相邻而位于临近管 体中部的一侧;将管体夹扁段多余部分切除形成封口段;第一夹扁模具组先行离开管体,第二夹扁模具组继续夹持管体夹扁段;焊接封口段;第二夹扁模具组离开管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春树童兆年刘泰健
申请(专利权)人: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