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片型共态扼流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9491 阅读:2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叠片型共态扼流圈,内置有各线圈部12~14的线径相等且线圈部12~14的中心轴设置在同一线上的螺旋状线圈La~Lc。线圈La、Lb的各引出部3a、5a、9a、11a为弯曲形状图形,连接于从位于绝缘膜2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央的线圈部3b、5b、9b、11b连接位置开始到输入输出电极之间。并且,引出部3a、5a、9a、11a与线圈部3b、5b、9b、11b的连接部分,具有折叠的结构。因而,可以使各线圈La、Lb的匝数及线路长相互相等。从而可以做到在高频带的传输延迟的产生较少,且不会破坏差动信号传输中的传输信号平衡。(*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叠片型共态扼流圈,例如,音频信号用叠片型共态扼流圈。线圈导体62~65,分别经设置在绝缘性薄膜61上的通路孔75a~75c电串联连接,形成具有与绝缘性薄膜61的重叠方向平行的中心轴的螺旋状线圈La。线圈导体66~69,分别经设置在绝缘性薄膜61上的通路孔75d~75f电串联连接,形成具有与绝缘性薄膜61的重叠方向平行的中心轴的螺旋状线圈Lb。线圈导体62的引出部62a,从薄膜61后面的边的左侧露出从而形成线圈La的输入侧引出部。线圈导体65的引出部65a,从薄膜61的前面的边的左侧露出从而形成线圈La的输出侧引出部。再有,线圈导体62的线圈部62b、线圈导体63、64、以及线圈导体65的线圈部65b,螺旋状地绕有1.75匝,其整体形成线圈La的线圈部70。另一方面,线圈导体69的引出部69a,从薄膜61后面的边的右侧露出从而形成线圈Lb的输入侧引出部。线圈导体66的引出部66a,从薄膜61的前面的边的右侧露出从而形成线圈Lb的输出侧引出部。再有,线圈导体66的线圈部66b、线圈导体67、68、以及线圈导体69的线圈部69b,螺旋状地绕有2.25匝,其整体形成线圈Lb的线圈部71。各薄膜61重叠后,经一体烧结,形成如图9所示的叠层体80。在叠层体80的后面及前面的侧面,分别设有线圈La、Lb的输入电极81a、82a以及输出电极81b、82b。如附图说明图10所示,线圈La的输入侧引出部62a与输入电极81a电连接,输出侧引出部65a与输出电极81b电连接。线圈Lb的输入侧引出部69a与输入电极82a电连接,输出侧引出部66a与输出电极82b电连接。各引出部62a、65a、66a、69a,分别以最短距离、一直线地将输入输出电极81a~82b与线圈部70、71连接。但是,在现有的共态扼流圈60的构成中,两个螺旋状线圈La和Lb的匝数间总是存在0.5匝的差。因此,因线圈La的线路长与线圈Lb的线路长不同,而在线圈La与Lb之间产生传输延迟差。因此,存在同相信号的抑制特性(同相抑制特性)不良的问题。于是,现有的共态扼流圈60,被限制使用在处理可以忽略线圈La、Lb的传输延迟差的低频带信号的信号传输线路或电源线路中。然而,随着近年来的传输信号的高频化和差动信号传输方式的采用等,越来越无法忽视线圈之间的匝数差了。例如,在差动信号传输方式中,存在因产生线圈匝数的差分(线圈传输路长差分)的传输延迟,而破坏了差动信号传输的平衡的问题。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叠片型共态扼流圈的特征在于,包括将多个绝缘层与多个线圈导体重叠而构成的叠层体;使所述线圈导体电连接而构成的、具有引出部和线圈部的至少两个以上的螺旋状线圈,所述两个以上的螺旋状线圈,各线圈部的线径大致相等,各线圈部的中心轴大致设置在同一线上,并且并排设置在所述叠层体的重叠方向上,为了使所述螺旋状线圈相互间的线圈部长度相等,在所述绝缘层上延长设置所述螺旋状线圈的引出部,并将该引出部和线圈部的连接位置设定在所述绝缘层的所定方向的大致中央处。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叠片型共态扼流圈的特征在于,包括将多个绝缘层与多个线圈导体重叠而构成的叠层体;使所述线圈导体电连接而构成的、具有引出部和线圈部的三个螺旋状线圈,所述三个螺旋状线圈,各线圈部的线径大致相等,各线圈部的中心轴大致设置在同一线上,并且并排设置在所述叠层体的重叠方向上,所述三个螺旋状线圈构成三重(trifilar)结构,在所述叠层体的重叠方向上,位于中央部的所述螺旋状线圈与地电极连接,在所述叠层体的重叠方向上,位于上部及下部的两个所述螺旋状线圈,为了使相互间的线圈部长度相等,在所述绝缘层上延长设置所述螺旋状线圈的引出部,并将该引出部和线圈部的连接位置设定在所述绝缘层的所定方向的大致中央处。通过上述构成,螺旋状线圈的引出部与线圈部的连接部分,例如成为具有折叠的结构。这样,各螺旋状线圈相互间的匝数及线路长相等,从而消除线圈间的信号传输延迟差。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叠片型共态扼流圈的特征在于,当俯视透视叠层体时,多个螺旋状线圈的各引出部与线圈部的连接部分,相互没有重叠。通过上述构成,在对将绝缘层和线圈导体重叠的叠层体进行烧结时,可以分散在引出部与线圈部的连接部分所产生的局部的内部应力。再有,其特征在于,多个螺旋状线圈,分别由经设置在绝缘层上的通路孔电连接的多个线圈导体构成,当俯视透视叠层体时,与具有多个螺旋状线圈的各输入侧引出部的线圈导体连接的各通路孔设置在同一位置,并且,与具有各输出侧引出部的线圈导体连接的各通路孔设置在同一位置。通过上述构成,除了具有引出部的线圈导体,可以使构成所述螺旋状线圈的各线圈部的线圈导体的图形形状和重叠顺序相同。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叠片型共态扼流圈实施例1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叠片型共态扼流圈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叠片型共态扼流圈的俯视透视图。图4是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叠片型共态扼流圈实施例2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图4所示的叠片型共态扼流圈的外观立体图。图6是图5所示的叠片型共态扼流圈的俯视透视图。图7是表示其它实施例的线圈导体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现有的叠片型共态扼流圈实施例1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图8所示的叠片型共态扼流圈的外观立体图。图10是图9所示的叠片型共态扼流圈的俯视透视图。其中1、31-叠片型共态扼流圈;2、32-绝缘性薄膜;3~11、33~38-线圈导体;3a、5a、9a、11a、33a、35a、36a、38a-引出部;15a~15f、45a~45d-通路孔;La、Lb、Lc-螺旋状线圈。线圈导体3~5,经分别设置在绝缘性薄膜2上的通路孔15a、15b电串联连接,形成具有与绝缘性薄膜2的重叠方向平行的中心轴的螺旋状线圈La。线圈导体9~11,经分别设置在绝缘性薄膜2上的通路孔15e、15f电串联连接,形成具有与绝缘性薄膜2的重叠方向平行的中心轴的螺旋状线圈Lb。线圈导体6~8,经分别设置在绝缘性薄膜2上的通路孔15c、15d电串联连接,形成具有与绝缘性薄膜2的重叠方向平行的中心轴的螺旋状线圈Lc。这些螺旋状线圈La~Lc形成三重结构,在绝缘性薄膜2的重叠方向上,以从上开始La、Lc、Lb的顺序重叠。线圈导体3,具有引出部3a和线圈部3b。引出部3a,沿与薄膜2后面的边平行地延长设置,其一端从薄膜2后面的边的左侧露出,形成线圈La的输入侧引出部。引出部3a的另一端,在薄膜2后面的边的大致中央附近,与线圈部3b连接。另外,线圈导体5,具有引出部5a和线圈部5b。引出部5a,沿与薄膜2前面的边平行地延长设置,其一端从薄膜2前面的边的左侧露出,形成线圈La的输出侧引出部。引出部5a的另一端,在薄膜2前面的边的大致中央附近,与线圈部5b连接。再有,线圈导体3的线圈部3b、线圈导体4及线圈导体5的线圈部5b,螺旋状地绕有所定的匝数,其整体形成线圈La的线圈部12。线圈导体9,具有引出部9a和线圈部9b。引出部9a,沿与薄膜2前面的边平行地延长设置,其一端从薄膜2前面的边的右侧露出,形成线圈Lb的输出侧引出部。引出部9a的另一端,在薄膜2前面的边的大致中央附近,与线圈部9b连接。另外,线圈导体11,具有引出部11a和线圈部11b。引出部11a,沿与薄膜2后面的边平行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叠片型共态扼流圈,包括: 将多个绝缘层与多个线圈导体重叠而构成的叠层体; 使所述线圈导体电连接而构成的、具有引出部和线圈部的至少两个以上的螺旋状线圈, 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以上的螺旋状线圈,各线圈部的线径大致相等,各线圈部的中心轴大致设置在同一线上,并且并排设置在所述叠层体的重叠方向上, 为了使所述螺旋状线圈相互间的线圈部长度相等,在所述绝缘层上延长设置所述螺旋状线圈的引出部,并将该引出部和线圈部的连接位置设定在所述绝缘层的所定方向的大致中央处。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友广俊德田博道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