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门用密封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99072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2: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车门用密封件。车顶侧密封唇(34)的靠柱(P)侧的部分和柱侧密封唇(43)的靠车顶(R)侧的部分在车门(110)打开时沿车室内外方向留出间距布置。车顶侧密封唇(34)的靠柱(P)侧部分形成为越往其端部则越接近柱侧密封唇(43)的靠车顶(R)侧的部分。车门(110)关闭时,车顶侧密封唇(34)与柱侧密封唇(43)接触。在不影响外观美观度的情况下,提高密封性。密封性。密封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车门用密封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车门用密封件,例如对安装在汽车的侧部的车门与车身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技术介绍

[0002]迄今,在安装在汽车的侧部的车门上设有用于对该车门与车身板件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汽车车门用密封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专利文献1的密封件设在车门的周缘部上,且具有顺着该车门的周缘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侧部分和顺着窗框的上边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侧部分。柱侧部分由安装在车门上的柱侧基部和与柱侧基部成型为一体的柱侧密封壁构成,此外,车顶侧部分也一样,由安装在车门上的车顶侧基部和与车顶侧基部成型为一体的车顶侧密封壁构成。
[0003]在专利文献1中,车门关闭时密封件产生的变形在柱侧部分和车顶侧部分是不同的。即,像专利文献1的图1和图5中示出的那样,因为在后车门的前侧(铰链侧)的上端角,密封件的柱侧部分在关闭车门时被车身的柱沿车辆前后方向挤压,所以柱侧密封壁沿前后方向弯曲变形,而因为车顶侧部分在关闭车门时被车身的车顶沿车室内外方向挤压,所以车顶侧密封壁沿车室内外方向塌陷变形。
[0004]在专利文献2中,在柱侧部分和车顶侧部分分别设有密封唇。柱侧部分的密封唇是在车门关闭时与车身的柱弹性接触而得到密封性的部分,车顶侧部分的密封唇是在车门关闭时与车身的车顶弹性接触而得到密封性的部分。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因为柱侧部分的密封唇和车顶侧部分的密封唇沿车室内外方向互相分离布置,所以在上述密封唇之间形成水路,切断该水路的水路切断壁形成在从柱侧部分的密封唇到车顶侧部分的密封唇之间。
[0005]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以下现象:如图8所示,在车顶部,浸入车身开口缘部与中空密封部的抵接部的水在车门打开时会直接向下方滴落,即会产生所谓的雨水滴落问题。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以下构成:在从车顶部经角部到后侧柱(quarter pillar)部的区间,利用同一挤出模头,使突出形状逐渐变化,由此既能防止雨水滴落,又同时实现了降低制造成本和提高美观度的目的。
[0006]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5-280410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9-240278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3: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10-07684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9]-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0]在前车门的后侧(上锁侧)的上端角部,也会像专利文献1的密封件那样出现同样的现象:关闭车门时密封件产生变形的方向在柱侧部分和车顶侧部分是不同的。在该角部,多采用柱侧部分的密封壁和车顶侧部分的密封壁均沿车室内外方向弯曲变形的汽车车身和车门构造,但有时也会采用柱侧部分的密封壁沿车室内外方向弯曲变形而车顶侧部分的
密封壁沿车辆上下方向弯曲变形的汽车车身和车门构造。在上述情况下,像专利文献1的密封件那样,能够想到使柱侧密封壁和车顶侧密封壁分别与车身弹性接触来得到密封性的做法,但设想到例如像高压水洗车时那样从外部受高水压作用的情况,水可能因水压作用而从柱侧向上涌动而浸入车室内侧,导致无法满足密封性要求。
[0011]像专利文献2的密封件那样,能够想到在柱侧部分和车顶侧部分分别设置密封唇,使上述密封唇分别与车身弹性接触来进一步提高密封性的做法。
[0012]然而,如上所述,因为密封件的柱侧部分和车顶侧部分在关闭车门时产生的变形不同,所以无法使柱侧部分的密封唇和车顶侧部分的密封唇连续延伸,需要沿车室内外方向分离布置柱侧部分的密封唇和车顶侧部分的密封唇。
[0013]这样一来,因为在柱侧部分的密封唇与车顶侧部分的密封唇之间会形成水路,所以在专利文献2中,形成将柱侧部分的密封唇与车顶侧部分的密封唇连接起来的水路切断壁。
[0014]然而,因为专利文献2所示的那种水路切断壁与布置在车室内侧的车顶侧部分的密封唇和布置在车室外侧的柱侧部分的密封唇这二者连接成一体,所以车门关闭时车顶侧部分的密封唇从车门承受的挤压力会通过水路切断壁直接传递到柱侧部分的密封唇,而产生异常弯曲,如向车室外侧挤压柱侧部分的密封唇的上端部或相反地向车室内侧拉动柱侧部分的密封唇的上端部等,其结果是在柱侧部分的密封唇与车身外表面之间的一部分会产生间隙,有时会影响外观美观度或影响密封性。
[0015]此外,像专利文献3的密封件那样,为了防止雨水滴落现象发生,而需要应用通过可变挤出成型使突起的突出长度变化的构造的情况下,像专利文献3那样,在角部平缓且中空密封部的弯曲变形方向的变化也较小的情况下采用上述构造,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0016]然而,如上所述,因为密封件的柱侧部分和车顶侧部分在关闭车门时产生的变形不同,所以无法使柱侧部分的密封唇和车顶侧部分的密封唇连续延伸,需要沿车室内外方向分离布置柱侧部分的密封唇和车顶侧部分的密封唇。
[0017]这样一来,因为在柱侧部分的密封唇与车顶侧部分的密封唇之间会产生间隙,所以在角部,水会浸入车身开口缘部与中空密封部的抵接部(所谓的三角间隙部分),无法防止雨水滴落现象发生。
[0018]本专利技术正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不影响外观美观度的情况下,提高密封性。
[0019]-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20]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是一种汽车车门用密封件,其安装在汽车用车门的窗框所具有的框上边部和框纵边部上,所述框纵边部从该框上边部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向下方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车门用密封件包括顺着所述框上边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侧部分和顺着所述框纵边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侧部分,所述车顶侧部分具有车顶侧基部和车顶侧密封壁,所述车顶侧基部安装在所述框上边部上,所述车顶侧密封壁与该车顶侧基部成型为一体,且在所述汽车用车门关闭时所述车顶侧密封壁在被车身的车顶向下方挤压而变形的状态下与该车顶弹性接触,所述柱侧部分具有柱侧基部和柱侧密封壁,所述柱侧基部安装在所述框纵边部上,所述柱侧密封壁与该柱侧基部成型为一体,且在所述汽车用车门关闭时所述柱侧密封壁在被车身的柱向车室外侧挤压而变形的状态下
与该柱弹性接触,在所述车顶侧密封壁的外表面上形成有车顶侧密封唇,该车顶侧密封唇在所述汽车用车门关闭时与所述车顶弹性接触,且形成为:向所述车顶侧密封壁的外侧突出且沿车辆前后方向连续延伸至所述柱侧密封壁的上端的外表面,在所述柱侧密封壁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柱侧密封唇,该柱侧密封唇在所述汽车用车门关闭时与所述柱弹性接触,且形成为:向所述柱侧密封壁的外侧突出且沿上下方向连续延伸至所述车顶侧密封壁的外表面,所述车顶侧密封唇的靠柱侧的部分和所述柱侧密封唇的靠车顶侧的部分设在从车室内外方向观察时互相重合的范围内,且以在所述汽车用车门打开时互不接触的方式沿车室内外方向留出间距布置,所述汽车用车门关闭时所述车顶侧密封唇的靠柱侧的部分与所述柱侧密封唇的靠车顶侧的部分接触。
[0021]根据该构成方式,关闭汽车用车门时,车顶侧密封壁和车顶侧密封唇与车顶弹性接触,柱侧密封壁和柱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车门用密封件,其安装在汽车用车门的窗框所具有的框上边部和框纵边部上,所述框纵边部从该框上边部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向下方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车门用密封件包括顺着所述框上边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侧部分和顺着所述框纵边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侧部分,所述车顶侧部分具有车顶侧基部和车顶侧密封壁,所述车顶侧基部安装在所述框上边部上,所述车顶侧密封壁与该车顶侧基部成型为一体,且在所述汽车用车门关闭时所述车顶侧密封壁在被车身的车顶向下方挤压而变形的状态下与该车顶弹性接触,所述柱侧部分具有柱侧基部和柱侧密封壁,所述柱侧基部安装在所述框纵边部上,所述柱侧密封壁与该柱侧基部成型为一体,且在所述汽车用车门关闭时所述柱侧密封壁在被车身的柱向车室外侧挤压而变形的状态下与该柱弹性接触,在所述车顶侧密封壁的外表面上形成有车顶侧密封唇,该车顶侧密封唇在所述汽车用车门关闭时与所述车顶弹性接触,且形成为:向所述车顶侧密封壁的外侧突出且沿车辆前后方向连续延伸至所述柱侧密封壁的上端的外表面,在所述柱侧密封壁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柱侧密封唇,该柱侧密封唇在所述汽车用车门关闭时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川真治前崎谕
申请(专利权)人:西川橡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